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23篇
  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比较改良手术切口修复与关节镜下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4-01—2017-01诊治的42例巨大肩袖撕裂,23例采用改良手术切口切开修复(切开组),19例在关节镜下修复(关节镜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2例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与关节镜组比较,切开组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6个月时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关节镜手术,采用改良手术切口修复巨大肩袖撕裂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更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测量分析正常成人下腰椎Kambin三角工作区磁共振神经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的相关解剖数据,为下腰椎微创手术的选择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3.0 T磁共振对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例,女10例)进行腰椎L4~S1节段的MRN扫描,通过Osirix软件对图像进行神经成像并测量以下数据:神经节与上位椎弓根间距(A)、神经节与下位椎弓根间距(B)、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α)、Kambin三角的面积(S),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自L4~S1,同侧神经节与上位椎弓根的距离逐渐减小(P<0.05),而同侧神经节与下位椎弓根的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L4~S1,同侧出口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L4~S1,Kambin三角面积逐渐增大(P<0.05);此外,所有测量指标同节段左右两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MRN技术对下腰椎Kambin三角各组成结构的解剖关系显像清晰准确,便于相关解剖测量并指导临床腰椎微创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手术安全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HLA配型及受者PRA情况对致敏患者肾移植后2年疗效的影响.方法 测定73例预致敏肾移植受体体内抗-HLA抗体的致敏程度及抗体特异性,并与81例未致敏受体进行比较,受体以及相应供体的HLA基因型均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进行分析,分析了影响早期移植结果 的因素(移植物的2年排斥率和生存率),包括HLA错配、群体反应性抗体种类及特异性,以及供者的靶抗原.结果 预致敏受者比未致敏受体的2年预后差(移植排斥率P=0.019,生存率P=0.01),无论是以6抗原匹配(AgM)或氨基酸残基匹配(Res M)为标准,对预致敏受体而言,HLA错配数对移植物排斥率,或者移植物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同时产生PRA-I、PRA-Ⅱ两种抗体的移植物受体的两年预后更差(移植排斥率P=0.001,生存率P=0.002).PRA峰值≥50%的组及其分组,移植时PRA值大于50%,他们的两年预后明显比对照组差(移植排斥率P1=0.025,P2=0.001,生存率P=0.043,P=0.024).移植时靶抗原阳性组及其分组,HLA-I阳性的组,其移植物排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高于靶抗原阴性组(P=0.003,P=0.001),高于靶抗原峰值阳性但移植时靶抗原阴性的受体(P=0.024,P=0.002).靶抗原阳性组还有HLA-I靶抗原阳性组的两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P=0.001),靶抗原未明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与靶抗原阳性组类似.经过血浆滤过及免疫吸附的预致敏受者(PRA处理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但未经处理的PRA预致敏受者的结果 与对照组是不同的(排斥率P=0.004,生存率P=0.005),3例HLA-I靶抗原阳性、按照氨基酸残基标准无错配的受体发生超急性排斥,1例PRA-Ⅱ阳性(靶抗原未知)的受者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PRA-Ⅱ靶抗原阳性的8例受者未见超急性期排斥反应.结论 移植前PRA预处理可以改善预致敏受体肾移植后的预后,避免抗原阳性供者仍然是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早期排斥反应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34.
患者女性,38岁.主诉短暂性感觉性失语,伴右侧肢体无力15 d,于2005年5月30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15 d前无任何诱因出现烦躁、头晕、头痛,有音感但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内容,伴右侧肢体无力、跛行,无发热、寒战.于当地医院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多发病灶;后行乳腺、腹部及生殖系统相关检查未发现病灶.  相似文献   
35.
患者女性,38岁。主诉短暂性感觉性失语,伴右侧肢体无力15d,于2005年5月30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15d前无任何诱因出现烦躁、头晕、头痛,有音感但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内容,伴右侧肢体无力、跛行,无发热、寒战。于当地医院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多发病灶;后行乳腺、腹部及生殖系统相关检查未发现病灶,考虑为“脑内多发炎性肉芽肿”,  相似文献   
36.
为实现本科生素质教育,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结合实践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措施和计划,包括提高病理专业水平、精心备课、专心授课和加强人文教育。经过多年的实施,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前列腺组织中胆碱能毒蕈碱受体M3亚型表达在前列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组织标本各36例.应用RT-PCR方法分别测定标本组织中M3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各组标本中M3、VEGF、人白细胞分化抗原34(CD34)的蛋白表达.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数据,以相对表达强度(目的 物质表达强度/β-actin表达强度)作为统计学分析参数.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方法.结果 前列腺癌组织标本M3受体基因相对表达强度0.8354±0.1897、VEGF基因表达0.7824±0.2047,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0.6735±0.1603、0.6021±0.1637)和正常前列腺组织(0.5425±0.1629、0.3436±0.15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种组织中M3受体与VEGF基因表达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4999,P<0.001).前列腺癌组织标本M3受体蛋白表达0.4777±0.1638、VEGF蛋白表达0.5718±0.2245,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0.3655±0.1474、0.4342±0.1538)和正常前列腺组织(0.2659±0.1076、0.3380±0.15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3受体表达与前列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索颞叶内侧型癫痫海马杏仁复合体区发作间期痫性放电的特征与范围,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35例经多导长程视频脑电加偶极子定位检查提示为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经机器人辅助定位在海马杏仁复合体区植入深部电极,监测并分析其放电特征与范围,根据监测结果实施射频毁损术。结果 235例患者均检测到发作间期的痫性放电,共6种形式;痫性放电中心部位波动于靶点下20 mm至靶点上10mm。平均位于靶下6.3507±5.0325 mm。放电范围在垂直于颞叶长轴方向为5~35 mm,平均14.2639±5.1011mm。颅底与放电中心的距离波动于2~25 mm,平均为9.0097±2.9232 mm。结论颞叶内侧型癫痫的痫性放电部位与传统定位的靶点有一定差异,且放电范围各不相同,应以深部电极监测结果实施毁损。  相似文献   
39.
选择髂内或髂外动脉吻合对移植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移植动脉重建选择髂外或髂内动脉时移植肾血流参数、肾脏功能和血管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135例初次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平均年龄、HLA错配数目、淋巴细胞毒试验、冷/热缺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相同。应用髂外动脉端侧吻合66例,髂内动脉端端吻合69例。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肾脏功能、彩色多普勒肾脏血流参数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髂内动脉、髂外动脉组2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肾功能监测指标(Cr:118.41 vs123.68μmol/L),移植肾主肾动脉、段动脉、大叶间动脉血流及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动脉重建选择髂内外动脉对移植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无明显影响,动脉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