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8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573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65篇
基础医学   241篇
口腔科学   83篇
临床医学   930篇
内科学   463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86篇
特种医学   177篇
外科学   264篇
综合类   1924篇
预防医学   653篇
眼科学   67篇
药学   639篇
  12篇
中国医学   660篇
肿瘤学   180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663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3篇
  1938年   2篇
  1935年   4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2对体外培养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增殖的影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经血清饥饿法获得同步化的HCEC,用不同浓度TGF-β2对HCEC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采用细胞计数、MTT染色以及流式细胞仪(FCM)和RealtimePCR检测TGF-β2对HCEC的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中p27kip1和p21cip1表达的影响。结果:TGF-β21~15μg/L对HCEC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9μg/L是TGF-β2抑制HCEC细胞增殖的峰浓度。9μg/LTGF-β2处理后,处于G1/G0期HCEC数量显著增加,并具有时间依赖性。9μg/LTGF-β2处理24h后,p27kip1表达量显著增加,48h后p27kip1和p21cip1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也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TGF-β2对HCEC具有显著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增殖抑制作用,可能通过先后诱导p27kip1和p21cip1表达量的增加将细胞拘留在G1/G0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评价MR全身弥散成像(WB-DWI)对恶性肿瘤全身转移及寻找原发灶的诊断价值以及评估其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已知转移灶寻找原发灶病例以及10例已知原发灶寻找转移灶病例行全身WB-DWI检查。11例患者同时行同位素骨扫描(SPECT)检查。对WB-DWI图像与常规MR图像和SPECT图像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原发灶与转移灶ADC值进行定量分析,应用统计学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17例已知转移瘤寻找原发灶病例,14例WB-DWI确定原发灶,经病理或其他影像学证实为原发灶13例,假阳性1例,余3例阴性病灶,经病理或其他影像资料证实未见原发灶2例,1例心影后方1.5 cm肺癌WB-DWI漏诊,经CT及穿刺细胞学证实为肺腺癌,经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原发灶与转移灶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同时行骨扫描及WB-DWI患者,二者均阳性8例,骨扫描假阳性1例,WB-DWI假阳性1例,另1例二者均为假阴性的病灶位于左肋弓前方疼痛结节,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转移结节,WB-DWI与SPECT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B-DWI对全身转移灶及寻找原发灶方面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且WB-DWI对原发灶及检出其他部位转移灶方面明显优于SPECT,WB-DWI有望成为筛查恶性肿瘤患者全身转移及寻找原发灶的一种新型手段。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瘤体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老年晚期中心型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经纤支镜瘤体内化疗老年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治疗方法采用纤支镜瘤体内局部注射化疗药物卡铂300mg;另选取22例全身静脉化疗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静脉滴注卡铂500mg。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纤支镜下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胸闷、气短缓解率68.18%,对照组患者胸闷、气短缓解率27.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7);观察组咳嗽、咳痰、咯血和发热均有缓解,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2例中支气管腔内瘤体完全消失(CR)2例,肿瘤明显缩小(PR)13例,有效率68.18%;对照组22例中支气管腔内瘤体完全消失(CR)0例,肿瘤明显缩小(PR)8例,有效率为36.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5);不良反应观察组胃肠反应5例,白细胞下降3例;对照组胃肠反应13例,白细胞下降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纤支镜行瘤体内化疗能缩小瘤体、缓解呼吸困难,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良好的姑息性治疗方法,适用于老年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熊果酸(UA)对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黏附、侵袭及趋化运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方法检测熊果酸对HO-8910PM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进行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检测熊果酸对HO-8910PM细胞侵袭及运动的影响;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熊果酸对HO-8910PM细胞中MMP-2 mRNA、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黏附试验中,不同浓度熊果酸作用细胞24h后,抑制率分别为44.03%、46.62%和55.11%,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熊果酸在体外作用24h后可以显著抑制HO-8910PM细胞的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熊果酸处理后细胞趋化运动能力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熊果酸作用24小时后,HO-8910PM细胞MMP-2 mRNA、MMP-9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O-8910PM细胞MMP-2、MMP-9蛋白表达量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 熊果酸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黏附、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熊果酸显著抑制MMP-2、MMP-9表达水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5.
孙昕  冯佩丽  王晶  廉井才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1892-1894
目的:评价钬激光角膜热成形术(LTK)治疗轻度远视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我们的研究对年龄>45岁的患者12例18只轻度远视眼行Ho:YAG激光LTK术治疗,能量密度65J/cm~2,平均随访2a。结果:患者年龄45~65(平均55.25±10.12)岁,术前屈光度+0.50~+2.25(平均+1.30±0.58)D,术前裸眼视力0.44±0.23,术后屈光度得以全部矫正,术后1mo,没有屈光回退,术后3mo,4眼屈光回退+0.25D。术后6mo,剩余屈光度在±0.50D和±1.00D以内的百分率分别为83%,89%,已矫屈光度和预矫屈光度符合率较好。之后存在屈光回退趋势,2a后屈光回退减缓。最佳视力出现在术后2wk内,以后裸眼视力开始回退。术前裸眼视力>1.0者为0,术后1mo,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有非常显著的提高。术后3mo,裸眼视力达1.0者14眼(78%)。术后2a,裸眼视力达1.0者10眼(56%)。结论:Ho:YAG激光LTK术对轻度远视有效。临床观察证实此手术方法简单、安全,见效快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为治疗轻度远视的手术方方法之一,但尚需长期观察其屈光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6.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生育期妇女最普遍的内分泌疾病。胰岛素抵抗(IR)是PCOS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且PCOS患者中有50%~70%的人会伴有IR。现代医学治疗PCOS-IR缺乏有效且安全的针对性治疗,而针刺作为治疗PCOS-IR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针刺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就近年来针刺治疗PCOS-IR的文献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围绕PI3K/AKT信号通路异常、炎症因子水平、脂肪因子表达异常、Kisspeptin水平、β-内啡肽分泌与释放等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现代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7.
左卡尼丁治疗血液透析尿毒症性贫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晶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3):356-357
目的:观察左卡尼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尿毒症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80例患者均使用相同的透析器U/kg,采用相同的透析方式,每次血液透析后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50~70 U/kg,每周2次皮下注射。治疗组加用左卡尼丁,1g次/,3次/周,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Hb(血红蛋白)及HCT(红细胞比容)均开始上升,至12周,治疗组Hb(血红蛋白)及HCT(红细胞压积)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于治疗12周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减少55%,对照组为16%。且治疗组高血压发生率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左卡尼丁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提高治疗尿毒症性贫血的疗效,并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老年病人(≥60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出院后随诊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发现下肢静脉血栓病人共26例,给予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结果:26例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经综合治疗后均好转,未发生肺栓塞及死亡。结论: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1月内应加强随诊,告知病人及家属注意事项,能早发现、早治疗,可免除发生肺栓塞等致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