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目的评价手术切除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手术技巧。方法 6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7例、Ⅱ级20例、Ⅲ级23例、Ⅳ级10例、Ⅴ级5例;畸形团最长径2~7 cm,平均3.50 cm;位于大脑皮质表面31例、脑深部34例,分别为额叶19例、颞叶12例、顶叶16例、枕叶9例、小脑3例、基底节2例、侧裂4例;供血动脉分别为大脑前动脉及分支11例、大脑中动脉29例、大脑后动脉15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5例,椎动脉3例;浅静脉引流29例、深静脉引流15例、深浅静脉同时引流21例。均予以手术切除,单纯畸形团切除术45例、畸形团切除术+血肿清除术20例;单纯额叶入路6例、眶颧部入路3例、皮质入路2例、额顶叶入路8例、翼点入路10例、颞下入路3例、颞顶叶入路4例、单纯顶叶入路7例、纵裂入路7例、顶枕叶入路8例、枕下入路3例、皮质脑室入路4例。结果 65例患者中4例(6.15%)术前联合栓塞治疗,其中60例(92.31%)动.静脉畸形团全切除,5例(7.69%)于术后辅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21例(32.31%)、1分23例(35.38%)、2分9例(13.85%)、3分7例(10.77%)、4分3例(4.62%)、5分2例(3.08%)。平均随访12个月,6例恢复良好、3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视野缺损、2例语言障碍、1例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仍癫发作而服用抗癫药物;2例死亡,1例呼吸衰竭致死亡,1例死因不明。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尤其是复杂动.静脉畸形,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重型脑损伤患者疗效及对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55例重型脑损伤患者于病情稳定后3 d行高压氧(HBO)治疗,分别于首次治疗前1 h、治疗后48 h、第20天行血清SOD,LPO测定,并与未行HBO治疗的54例患者对照。结果重型脑损伤患者治疗前两组患者SOD,LPO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48 h后,两组患者SOD水平均上升,LPO水平均下降,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2周,HBO组血清SOD水平较常规对照组明显升高,LPO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HBO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可有效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起保护作用,明显改善重型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3.
儿童重型脑外伤的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儿童重型脑外伤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寿命表分析,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31例患儿,死亡8例(25.8%),预后与原发性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GCS评分是影响预后最主要因素,GCS评分5~8分者存活20例,存活率90.9%,而GCS评分<5分者存活3例,存活率33.3%,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P<0.000 1)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年龄、颅骨骨折和颅内血肿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用Cox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前的反射消失、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P<0.000 9),年龄、颅骨骨折和颅内血肿对预后无影响。结论发现原发生性反射消失、GCS评分是预测预后的最好指标,脑水肿、脑肿胀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改善患儿的预后,应将颅脑损伤患儿的治疗重点放在预防和减轻脑水肿、脑肿胀上。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非高血压自发性脑内血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我科收治非高血压自发性脑内血肿患者45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CT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5例,CTA检查显示脑动静脉畸形(AVM)16例,颅内动脉瘤8例,烟雾病8例,无异常发现13例。脑AVM和动脉瘤病例均在手术或栓塞治疗中证实。烟雾病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证实5例。结论:CTA是非高血压自发性脑内血肿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能为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5.
陈汉民  王文鑫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4):2203-2203
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24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6例,年龄12~63岁,平均42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3例,坠落伤8例,其他致伤3例。入院时GCS>12分12例,8~12分9例,<8分3例,伤后4h内入院。入院时意识障碍10例,意识清楚14例,出现  相似文献   
76.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医院肺部感染15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2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15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医院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经过治疗,医院肺部感染治愈122例(78.21%),显效16例(10.25%),好转10例(6.41%),死亡8例(5.1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误吸、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是引起医院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空气及物品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医院肺部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7.
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间应用床旁锥颅引流治疗亚急性期脑内血肿14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9例、女5例,年龄24~72岁,平均4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坠落伤4例,打击伤2例.入院时GCS 6~8分9例,9~12分5例.头颅CT检查表现为脑实质内血肿,合并不同程度脑挫伤,其中血肿位于额颞叶7例,额叶5例,顶叶2例.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疾病进展阶段的HCV感染者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治疗的应答特点和长期预后。方法 纳入2016年7月—2017年3月就诊于我中心的慢性HCV感染者127例,其中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患者85例,代偿期肝硬化(compensated-liver cirrhosis, CLC)患者3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liver cirrhosis, DLC)患者10例。DAA治疗12或24周。比较3组患者HCV RNA转阴时间、停药后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12, SVR12)率以及停药后2年的转归情况。结果 所有CHC、CLC、DLC患者均完成DAA治疗。CHC、CLC和DLC患者的SVR12率分别为98.82%(84/85)、96.88%(31/32)和100%(10/10);CHC患者HCV RNA转阴时间明显早于CLC和DLC患者(P均<0.05)。在2年随访期间,1例CLC患者发生病毒学复发,2例DLC患者分别出现肝功能恶化和肝细胞癌。结论 目前常用的DAA治疗方案对CHC、CLC和DLC的患者均有高效的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并且SVR12率在96%~100%之间,有很高治愈率。对于肝硬化患者停药后仍须监测肝癌的发生或个别病例HCV复发等情况。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28例(22.4%)、中残32例(25.6%)、重残30例(24%)、植物生存11例(8.8%)、死亡24例(19.2%)。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敛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非手术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0.
报告1例臀部皮肤巨大褥疮继发鳞状细胞癌及全身转移。患者女,33岁。车祸后臀部巨大褥疮22年,继发鳞状细胞癌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3个月,下腹部皮肤转移1个月,全身骨转移半个月。组织病理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