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7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67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195篇
预防医学   5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9篇
  2篇
中国医学   61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探讨了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与临床应用,认为湿热瘀毒复合病机是肝硬化进程演化中的核心病机,瘀热是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中的关键环节。并对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的现代医学病理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清化湿热瘀毒法辨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思路,揭示了清化湿热瘀毒法对肝硬化形成和加重过程中免疫及炎症反应网络的多环节调控作用机理,为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 探讨比较早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痫(EBOS)和晚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痫(LOS)的临床特点、脑电图改变、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收集整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经临床诊断为儿童良性枕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按照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建议分为EBOS组(28例)与LOS组(32例),分析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等. 结果 2组患儿在性别分布、热性惊厥史及癫痫家族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BOS组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低于L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发作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方式、发作伴随症状以及发作脑电图波形方面与LOS组有明显不同.EBOS组患儿中单用抗癫痫药治疗可达到控制效果的为23例,LOS组患儿为12例,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BOS与LOS在发作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方式及发作伴随症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临床特征结合发作时脑电图的波形特点可以作为区分EBOS及LOS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虫草制剂联合复方α酮酸治疗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全身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肾内科和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肾内科确诊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并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治疗1个月以上的患者4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3例。对照组行CAPD治疗(CAPD治疗方案为:患者使用由美国百特公司生产的1.5%及2.5%腹膜透析液2L/袋,白天用1.5%腹膜透析液3袋,每袋留腹4h,夜间使用2.5%腹膜透析液1袋保留过夜约10h,第2天清晨放出)治疗;治疗组在CAPD治疗的同时给予虫草制剂与复方α酮酸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个月采用乳胶凝集反应法检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hs-CRP)、采用(enzyme-linked immunosorhent assay,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a(tumornecrosisfactoralpha-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3个月时hs-CRP和IL-6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对照组患者存在全身微炎症状态,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虫草制剂与复方α酮酸联合应用能减轻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全身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3.0T MRI多回波(multi-echo,ME) Dixon技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肝脏脂肪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地纳入自愿加入本研究的志愿者20例,其中女性NAFLD患者4例,正常对照者1例;男性NAFLD患者12例,正常对照者3例.进行常规肝脏MRI平扫、ME序列检查,之后再进行单体素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检查.检查结束后处理数据,记录Screening Dixon的脂肪分数(fatfraction,FF)值和Histo序列自动得出的单体素MRS的FF值,再手动在ME Dixon的FF图中测得3个感兴趣区(ROI)的FF值.最后分别对各FF值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Screening Dixon与ME Dixon的3个ROI区域测得的FF值呈高度正相关(r=0.842、0.959、0.945,P值均<0.001).Screening Dixon及ME Dixon的3个ROI区域测得的FF值与Histo得出的单体素MRS所测得的FF值呈高度正相关(r=0.971、0.842、0.959、0.945,P值均<0.001).结论 采用3.0T MRI ME Dixon成像技术对NAFLD患者进行肝脏脂肪含量的评估是可行的,并与单体素MRS所得结果呈高度正相关.其结果对于NAFLD患者的诊断、随访和干预监测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6.
目的考察不同处方复方丹参黏附微丸的黏附性能,从而筛选出黏附性能较为合适的处方。方法以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100M(HPMCK100M)、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制备不同处方的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并对其黏附性能进行测定。体外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最小剥离力法即测定黏附微丸与猪小肠的剥离力,组织残留法即测定微丸在猪小肠的滞留数。体内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直接灌胃法,通过测定微丸在小肠各部位的滞留数目,计算其黏附指数。结果组织残留法试验结果在相同时间内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残留数目较黏附材料占比30%的微丸多,最小剥离力法试验结果表明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最小剥离力较大,同组织残留法结果一致。体内黏附试验显示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黏附指数较小,但在胃中有一定的滞留。结论当黏附材料总占比一致时,各处方之间黏附性能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黏附材料增加时其黏附性能也会增加,但会增加在胃中的滞留时间,可能会破坏方中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探讨改良有限切开修复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3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男25例,女7例。年龄20~47岁,中位数36岁。左侧20例,右侧12例。超声检查可见跟腱断端的低回声间隙。均为运动伤,受伤至手术时间l~10 d,中位数4 d。均为初次断裂,断裂部位距跟腱止点近端3.0~7.8 cm。均采用改良有限切开修复技术治疗。分别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跟腱断裂总评分(achilles tendon total rupture score,ATRS)评定标准及足踝功能评价(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量表评价治疗效果,并观察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4例跟腱断端距离≤2 cm,采用跟腱断端正中横切口;18例跟腱断端距离>2 cm,采用跟腱断端正中偏内侧纵切口。6例患者在术后2~9个月时失访,其余26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12~41个月)。随访12个月以上的2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96.19±2.38)分;ATRS(94.12±2.55)分;术后12个月时FAAM日常生活活动功能为(97.21±2.46)%,体育活动功能为(87.96±2.80)%。1例发生浅表皮肤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未使用抗生素;3例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经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口服阿司匹林后治愈;均未发生切口裂开或深层感染、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断裂。结论:采用改良有限切开修复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并发症少、术后足踝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8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31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针对手术前后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外科辅助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进行5年临床随访,了解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组资料中,172名患者行脾脏切除术,34名患者行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5名患者行门腔静脉分流术。术后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本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79例,5例死亡,随访期间17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脾脏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谨慎实施。  相似文献   
40.
王振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64-65
目的研究急性脊柱创伤诊断及急性脊柱创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34例脊柱创伤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术后1月复诊,观察骨折的恢复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评分。结果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Frankel评分有显著改变。结论手术方法的选择应参考患者骨折类型,内固定器的特点,适合的手术方法,对患者的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减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