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评价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监测肝细胞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射频消融(RFA)治疗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的价值。方法:选择40例经TACE或RFA治疗后的HCC患者,于TACE或RFA治疗后2~3个月内行MRI检查,MRI检查后2~4d内行DSA检查,观察MRI动态增强扫描各时相病灶的MRI征象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判断原发病灶有无肿瘤残存或复发以及有无新发病灶,并与DSA、临床资料对照。结果:40例HCC患者共发现88个病灶,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48个坏死灶,40个病灶有肿瘤残存或复发;DSA结合临床检查显示47个病灶为肿瘤坏死,41个病灶有肿瘤残存或复发。与DSA结合临床检查相比,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肿瘤残存或复发的一致性好(Kappa值=0.931,P<0.05),敏感性97.9%,特异性95.1%,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7.5%,诊断正确率96.6%。结论: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HCC经TACE或RAF治疗后原发病灶残存或复发,是评价HCC介入治疗疗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评价罗匹尼罗片剂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双盲、双模拟、罗匹尼罗和溴隐亭平行分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于2005年11月至2007年4月由北京、兰州、武汉等7所医院招募.221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分别随机接受罗匹尼罗(9 mg/d)或溴隐亭(15 mg/d)治疗,为期12周.疗效指标为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各部分评分相对于基线的变化;对合用左旋多巴出现“剂末现象”的患者,基于患者日记记录的“关”期时间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的整体评价.安全性指标为不良反应、血压、脉搏、实验室检查值和心电图.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及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意向性治疗人群中,治疗12周后与基线比较,罗匹尼罗组和溴隐亭组的UPDRSⅢ总评分均值分别下降(11±9)分和(11±10)分(t=0.685,P=0.932);UPDRSⅡ总评分均值分别下降(4±4)分和(3±5)分(t=1.784,P=0.076);罗匹尼罗非劣效于溴隐亭.罗匹尼罗组和溴隐亭组治疗12周后“关”期时间[(3.0±1.2)h,(3.8±1.6)h]与基线时[(4.2±2.0)h,(4.4±1.7)h]相比,关期小时数显著减少(t=10.772,t=5.746,P=0.000).研究者对整体疗效评价显效率两组比较罗匹尼罗组优于溴隐亭组(q =7.241,P=0.007).本次试验没有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罗匹尼罗组发生在5%以上的有关的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恶心、头晕、上腹部不适、失眠、心悸,试验结束后多数不良事件已缓解或消失.不良反应发生频率罗匹尼罗组与溴隐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罗匹尼罗用于治疗中国帕金森病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观察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NMOSD患者76例,其中男14例,女62例。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利妥昔单抗(RTX)组(n=23)、硫唑嘌呤(AZA)组(n=32)及吗替麦考酚酯(MMF)组(n=21)。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比较不同药物干预组患者间以及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间治疗前后扩展的残疾功能状态评分(EDSS)、年复发率(ARR)的差异,并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药物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 AQP4-Ab阳性或阴性患者3种药物治疗组间治疗前及治疗后EDSS评分和ARR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AQP4-Ab阳性或阴性患者经不同药物治疗后其EDSS评分和ARR均下降(P<0.05,P<0.01)。RTX组、AZA组及MMF组患者治疗后其EDSS评分和ARR下降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TX组患者累...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病史资料,应用剂末现象-9项问卷、修订版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筛选剂末现象和异动症,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Ⅲ)、Hoehn-Yahr量表评估。结果 72例帕金森病患者中,运动症状波动发生率为26.4%,异动症发生率为12.5%,两者在接受左旋多巴治疗>5年的患者中发生率分别为43.3%、27.8%。与不伴运动并发症比较,伴发运动并发症病程、左旋多巴疗程、Hoehn-Yahr分级明显升高(P<0.05)。发病年龄、左旋多巴疗程及左旋多巴每日剂量为运动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运动并发症是帕金森病的常见表现,发病年龄越早,左旋多巴每日剂量越大、疗程越长,越容易出现运动并发症。  相似文献   
55.
96例帕金森病患者日间过度思睡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对帕金森病(PD)患者日间过度思睡(EDS)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评价。方法对96例PD患者和98例对照进行ESS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调查。PD患者病情评价使用H&Y分期、UPDRSⅢ评分。对EDS与年龄、病情、PQSI评价、病程及药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ESS分值PD组为6.05±3.83,对照组为4.24±3.21;7~9分PD组18例(18.8%),对照组6例(6.1%),≥10分PD组21例(21.9%),对照组8例(8.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患者EDS与年龄、病程、H&Y分期、UPDRSⅢ指数、PQSI评分、左旋多巴剂量相关。结论PD患者伴发EDS常见,主要与PD本身病理改变、夜间睡眠质量及应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56.
背景许多研究表明淀粉样β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淀粉样β蛋白的减少将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因此减少淀粉样β蛋白的产生成为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一项重要策略.许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精神行为异常而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与喹硫平能够明显地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整体印象评分,早期开始的长期干预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目的观察奥氮平与喹硫平对双转染(瑞典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基因和早老素1基因)鼠成神经瘤细胞分泌淀粉样β蛋白42的作用.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材料所有研究工作均在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研究所进行.鼠N2a成神经瘤细胞与双转染N2a细胞由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及神经科学系提供.干预双转染N2a细胞分别予200 μmol/L奥氮平及50μmol/L喹硫平处理24 h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法测定细胞内外淀粉样β蛋白的水平.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方法检测细胞活性、BCA法测定细胞的蛋白质含量、免疫印迹检测N2a与双转染N2a细胞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双转染N2a细胞分泌到培养液及细胞内的淀粉样β蛋白42水平.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双转染N2a细胞分泌到培养液及细胞内的淀粉样β蛋白42水平.结果双转染N2a细胞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N2a细胞.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外淀粉样β蛋白浓度[(4.78±0.54)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69±0.62)nmol/L](t=3.52,P<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外淀粉样β蛋白浓度[(4.09±0.18)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50±0.50)nmol/L](t=5.61,P<0.05).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内淀粉样β蛋白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内淀粉样β蛋白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奥氮平与喹硫平能够减少双转染鼠N2a细胞外淀粉样β蛋白42的分泌,奥氮平与喹硫平的应用有可能通过减少神经细胞淀粉样β蛋白42的分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57.
背景:目前,一些神经影像学检测方法如MRI、功能磁共振、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均有帮助,但并不特异。18F-FDDNP是β淀粉样蛋白的特殊标记物,故应用18F-FDDNPPET有可能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目的:探讨18F-FDDNPPET脑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价值,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诊断的可靠临床影像学指标。设计:对照分析。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神经内科和核医学科。对象:受试者来自2004-05/2005-03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患者,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①阿尔茨海默病组:7例,年龄(74.88±12.03)岁,诊断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协会标准和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本(DSM-IV)标准,颅脑CT或MRI显示颞叶钩回间距≥30mm。②血管性痴呆组:6例,年龄(73.83±4.75)岁,诊断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及DSM-IV标准,颞叶钩回间距均<30mm。③对照组:6例,年龄(71.17±3.71)岁,无脑白质疏松,智能检查均正常。方法:所有受试者行PET显像。PET扫描仪型号为SIEMENSECATEXACTHR,示踪剂选用18F-FDDNP(放射化学纯度>95%,放射性活度测量误差<10%)。受试者分别在药物注射后5,25和45min采集图像,重建后得到脑水平位、冠状位各断层图像。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受试者18F-FDDNPPET脑成像特点。结果:①对照组:脑未见明显萎缩征象,给药45min左右时皮质及皮质下核团放射性均已基本清除,脑结构分辨不清。②血管性痴呆组:可见脑萎缩,脑室系统有不同程度扩大。3个时段放射性清除情况与对照组较为近似。③阿尔茨海默病组:脑萎缩明显,脑室系统扩大。3个时段放射性清除情况与其他2组图像有明显的不同,皮质及海马部位放射性清除较慢,至药物注射45min时仍可清晰区分脑灰质与白质部分,皮质及海马部位可见较多放射性滞留。结论:18F-FDDNPPET脑显像能够鉴别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是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一个有效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58.
背景:许多研究表明淀粉样β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淀粉样β蛋白的减少将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因此减少淀粉样β蛋白的产生成为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一项重要策略。许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精神行为异常而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与喹硫平能够明显地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整体印象评分,早期开始的长期干预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目的:观察奥氮平与喹硫平对双转染(瑞典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基因和早老素1基因)鼠成神经瘤细胞分泌淀粉样β蛋白42的作用。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材料:所有研究工作均在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研究所进行。鼠N2a成神经瘤细胞与双转染N2a细胞由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及神经科学系提供。干预:双转染N2a细胞分别予200μmol/L奥氮平及50μmol/L喹硫平处理24h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法测定细胞内外淀粉样β蛋白的水平。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方法检测细胞活性、βCA法测定细胞的蛋白质含量、免疫印迹检测N2a与双转染N2a细胞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双转染N2a细胞分泌到培养液及细胞内的淀粉样β蛋白42水平。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双转染N2a细胞分泌到培养液及细胞内的淀粉样β蛋白42水平。结果:双转染N2a细胞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N2a细胞。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外淀粉样β蛋白浓度[(4.78&;#177;0.54)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69&;#177;0.62)nmol/L](t=3.52,P&;lt;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外淀粉样β蛋白浓度.[(4.09&;#177;0.18)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50&;#177;0.50)nmol/L](t=5.61,P&;lt;005)。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内淀粉样β蛋白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内淀粉样β蛋白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奥氮平与喹硫平能够减少双转染鼠N2a细胞外淀粉样β蛋白42的分泌,奥氮平与喹硫平的应用有可能通过减少神经细胞淀粉样β蛋白42的分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TNBC)3 T磁共振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并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TNBC和NTNBC患者的MRI表现及病理组织学分型、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用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TNBC与NTNBC在形态、内部强化及病理分级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患者年龄、病灶大小、边缘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助于诊断TNBC。  相似文献   
60.
在脑发育过程中,新产生的神经元由内向外从脑室附近向脑膜迁移,即新形成的神经元要越过先形成的神经元最后定位于皮层的外表面,由此形成了大脑皮层、小脑皮层和海马等特有的分层结构。当reelin、VLDLR、ApoE R2和Dab1基因突变时,细胞迁移及定位方向发生改变,各皮层的细胞构筑有明显缺陷,动物出现共济运动不良。信号传导研究发现reelin与受体VLDLR、ApoE R2和整合素结合后,促使Dab1磷酸化,启动信号传导系统,调节了细胞与细胞以及细胞与基质之间的黏附分子作用,与神经元的正确迁移以及大脑的正常发育有关。当此信号传导中任何一个元件发生错误便可能导致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