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外科学 | 49篇 |
综合类 | 22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出版年
2011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神经外科是医学领域中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九十年代是“大脑的十年”,诸如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正电子扫描、导航技术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新的监测仪正在进入手术室,使过去被认为所谓手术“禁区”均可以通过先进的神经影象学的精确定位,在严密的电生理监测下完成微创手术,与此相适应的近十年来神经外科麻醉的进步,先进的临床技能及贯穿在整个围术期的全方位的监护条件下,对维持围术期血液动力学、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稳定,保证脑氧供和氧耗的平衡,保持颅内顺应性和血脑屏障的功能完好提供了条件,把手术麻醉的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损伤减少到最小。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和病人的生存质量。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3.
为研究异氟醚麻醉复合持续输注尼莫地平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选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 3 0例 ,所有病人随机分为 2组 :异氟醚麻醉组 (ISO组 ,n =1 5 )和尼莫地平输注组 (NIMO组 ,n =1 5 )。ISO组术中吸入 1MAC异氟醚维持麻醉。NIMO组在诱导后使用微量泵开始持续匀速输注尼莫地平 2 0 μg/ (kg·h) ,直至手术结束 ,同时吸入 1MAC异氟醚维持麻醉。分别于诱导前、切皮时、硬膜切开时、动脉瘤夹闭前、夹闭后、关硬膜时、缝皮时测定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术中持续输注尼莫地平 2 0 μg/ (kg·h)可显著降低血压 ,但降低幅度均在临床安全范围内 ,心率无显著变化 ;输注尼莫地平后外周血管阻力显著下降 ,而心输出量、心脏收缩加速度均显著增加。提示 :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持续输注 2 0 μg/ (kg·h)尼莫地平对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84.
本文用无创性心阻抗血流图测量27例择期手术病人在硫喷妥钠快速诱导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显示静注硫喷妥钠8mg/kg后SBP、SI和CI分别下降10.6%(P<0.001)、38.5%(P<0.001)和16.3%(P<0.001);HR代偿性增快4O.5%(P<0.001);TPR和PCWP显著升高(P<0.05)。喉镜暴露声门及气管插管后血压、TPR、HR、PCWP进一步急剧增高,而SI和CI进一步减少。所以,对于高血压、冠心病、高颅内压、动脉瘤等病人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免由于血流动力学的剧烈变化而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85.
硬膜外麻醉下体表温度变化及与核心温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下阻滞和非阻滞区域体表温度变化及与核心体温变化的关系.方法下腹部、会阴部和下肢单侧小手术病人22例,随机在硬膜外腔注入注射用水(对照组)或2%利多卡因(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注液前、注液后5、10、15、20、25、30、35、40和45min的腋温、足背和指尖温度及前臂-指尖温度差的变化,以腋温作为核心温度,足背或指尖温度作为阻滞或非阻滞区域体表温度.结果对照组腋温轻微升高,足背温度轻微降低,指尖温度明显升高,臂-指温度差逐渐降低,由>0℃变为<0℃;实验组腋温明显降低,其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足背温度显著升高,指尖温度逐渐降低,臂-指温度差明显升高.结论硬膜外麻醉下核心温度降低与阻滞区域体表温度升高有关,体温调节使非阻滞区域外周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结合全麻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脑瘤择期手术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I组)和实验组(Ⅱ组),各21例。术中通过加大异氟醚浓度使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前下降30%~40%,维持30~45min。采用HANS仪电刺激双侧颧■、鱼腰、风池及合谷等穴位对异氟醚控制性降压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及麻醉苏醒恢复状况的影响。结果:与I组比较,Ⅱ组维持麻醉和控制性降压所需异氟醚吸入浓度明显减少,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明显少于Ⅰ组,术后呼吸恢复和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缩短。结论:穴位电刺激结合全麻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适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结合全麻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脑瘤择期手术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术中通过加大异氟醚浓度使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前下降30%-40%,维持30-45min。采用HANS仪电刺激双侧颧廖,鱼腰,风池及合谷等穴位对异氟醚控制性降压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苏醒恢复状况的影响。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维持麻醉和控制性降压所需异氟醚吸入浓度明显减少,血 相似文献
88.
地氟醚和丙泊酚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收缩和舒张脑血管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地氟醚和丙泊酚麻醉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术术中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方法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88例,随机分为地氟醚组(n=45)和丙泊酚组(n=43),以吸入地氟醚或静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剪硬膜、夹闭动脉瘤和动脉瘤夹闭后30 min采集动脉血,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浆AT-Ⅱ、ET和CGRP的浓度。结果两组AT-Ⅱ四个时点间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丙泊酚组夹闭动脉瘤时ET较剪硬膜时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夹闭动脉瘤时丙泊酚组ET明显高于地氟醚组(P<0.05);两组剪硬膜、夹闭动脉瘤和动脉瘤夹闭后30 min CGRP较麻醉诱导前均有所降低。结论丙泊酚麻醉下夹闭动脉瘤时缩血管物质ET明显升高,而地氟醚麻醉下无此现象,提示丙泊酚麻醉中应注重扩血管治疗,以防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地氟醚可能更适合应用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89.
中度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和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观察中度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应用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血液动力学和局部脑血流(rCBF)的影响.方法19例颅内动脉瘤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A组,n=10)和尼莫地平组(B组,n=9).诱导后两组均进行中度AHH(Hct= 25%~30%),监测血流动力学、颅内压(ICP)及动脉瘤跨壁压(TMP)的变化.降压期间,A组提高异氟醚吸入浓度至1.4~1.6MAC;B组尼莫地平5~8μg@kg-1静注,继以10~100μg@kg-1@h-1速率持续泵入,两组均维持MAP在8.0~8.7kPa.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连续监测降压前(T0)、降压中(包括动脉瘤夹闭前T1、夹闭后T2)和升压后(T3)rCBF的变化.结果与AHH前比较,两组在AHH后Hb、Hct和CaO2均显著降低(P<0.01),MAP、CVP、HR、ICP及TMP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两组在T0~T3期间rCBF和CaO2均无明显变化(P>0.05);T3时A组的HR快于B组(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实施中度AHH能保持血流动力学和TMP稳定,联合应用异氟醚或尼莫地乎控制性降压,不影响rCBF. 相似文献
90.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了采用不同药物复合液行星状神经节阻滞 (SGB)治疗偏头痛的疗效。A组 (n =4 0 )采用利多卡因、B族维生素、曲安缩松 ;B组 (n =4 0 )除上述成分外加硝苯甲氧乙基异丙啶 (尼莫地平 ) 0 .4mg。结果 :B组的镇痛时间延长 ,疼痛缓解率明显增高 (P <0 .0 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