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42篇 |
内科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89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药学 | 1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5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实验组8例乳腺癌发生骨转移患者以及22例乳腺癌未发生骨转移患者NF-κB表达与GM-CS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NF-κB阳性率为31.8%,实验组 NF-κB阳性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8)。对照组GM-CSF阳性率为63.6%,实验组 GM-CSF阳性率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6)。结论:NF-κB与GM-CSF表达在与乳腺癌发生骨转移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43.
背景 甲硫氨酸能够促进DNA甲基化的发生,DNA甲基化参与疼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急性炎性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控制不及时会转化成慢性炎性痛,外源性补充甲硫氨酸可能通过调节DNA甲基化参与调节急性炎性痛,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目的 本研究采用甲醛溶液诱导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观察注射L-甲硫氨酸(L-MET)是否会减轻大鼠足底急性炎性痛并探讨其机制,以期为寻找新的疼痛生物标志物和开发理想的镇痛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12月,将24只健康成年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0.9%氯化钠溶液+0.9%氯化钠溶液组)、B组(L-MET+0.9%氯化钠溶液组)、C组(0.9%氯化钠溶液+2 g/L甲醛溶液组)、D组(L-MET+2 g/L甲醛溶液组),每组6只。B组、D组腹腔注射L-MET,2次/d,总量不超过0.18 mg/kg,连续注射3 d;A组、C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C组、D组左后足足跖部皮下注射2 g/L甲醛溶液20 μl,制作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足部肿胀并会出现相应的抬足舔足行为视为模型制作成功;A组、B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全程记录给药后60 min大鼠行为学,并记录疼痛次数,每隔3 min为1个观察时段,共分20个观察时段。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将大鼠处死,取脊髓L4~L6之间脊髓组织,检测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大鼠脊髓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2、DNMT3a、DNMT3b RNA水平。结果 A组、B组大鼠无明显不适异常反应;C组、D组大鼠出现躁动不安、注射足抬起不着地、舔咬或抖动注射足等反应,其疼痛行为反应呈典型的双相变化,从注射后即刻开始,持续3~5 min的急性疼痛时相(第一时相),5~10 min的静息期,随后出现可持续0~45 min的继发性疼痛时相(第二时相)。C组、D组大鼠各时间点疼痛次数均多于A组、B组(P<0.05);D组大鼠6~39 min疼痛次数少于C组(P<0.05)。B组、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A组(P<0.05);C组、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低于B组(P<0.05);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C组(P<0.05)。C组、D组大鼠脊髓DNMT3a、DNMT3b RNA水平高于A组、B组(P<0.05);D组大鼠脊髓DNMT3a RNA水平低于C组,DNMT3b RNA水平高于C组(P<0.05)。结论 L-MET对于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其机制与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以及DNMT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4.
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肘关节疾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人工关节材料的改进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工关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髋关节、膝关节等全身大关节严重疾患的治疗,但因人工肘关节研制和应用在国内起步较晚,临床应用尚不多见。2001-2003年我院采用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肘关节疾病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5.
46.
本文报告了对两例传入性副伤寒病例的调查结果。两例均一度被疑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疟疾”。一例在确诊断后治愈;另一例因诊断不及时,未能进行有效治疗而死亡。本文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应对赴国外人员定期检查,对归国人员进行体检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7.
疼痛学作为麻醉学科的分支学科,正迅速发展起来,且已得到医学界及世人们的公认。但是麻醉科医师开展疼痛临床仍有美中不足之处,即陈旧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往往单纯侧重于神经阻滞等方法的治疗效果,没有真正意识到诊断重于治疗的重要性,在颈、 相似文献
48.
49.
50.
目的 研究hMSH2基因IVS10+12G>A、IVS12-6T>C多态与家族性、低龄胃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在江苏省北部、中部和南部的肿瘤高发区选择淮安、泰州及金坛3个地区以现场调查的方式,收集100例家族性、149例散发性同年新发胃癌患者及26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同时记录饮食习惯等生活因素资料。提取外周血细胞的DNA,应用PCR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SH2基因多态, 结合流行病学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49例胃癌患者中hMSH2基因IVS10+12G>A、IVS12-6T>C基因型的检出率高于260例正常对照(P<0.05)。两个基因型有联合作用,并主要分布于家族性胃癌患者中,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在散发性胃癌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对混杂因素的分层分析显示,hMSH2基因IVS10+12G>A、IVS12-6T>C多态主要存在于<50岁的患者中(P<0.05),与食用腌菜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hMSH2基因IVS10+12G>A、IVS12-6T>C多态是国人家族性、低龄(<50岁)胃癌的发病风险因素,且两种多态性有叠加作用,可作为胃癌风险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