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20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5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1.
目的 探讨IL-17与HBV感染特别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血清中IL-17浓度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17 mRNA的水平.免疫组化法及ELISA法测定肝组织中IL-17的表达和IV型胶原、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及Ⅲ型胶原的水平.结果 4组患者中血清IL-17和PBMC中IL-17 mRNA水平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与其他各组相比,IL-17及其mRNA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明显升高(P<0.005).肝组织IL-17表达强度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在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肝组,慢性乙肝组高于携带者组(IL-17表达强度P<0.01,肝纤维化指标P<0.001);肝组织IL-17染色位于汇管区,与纤维化高度相关;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窦内皮细胞染色阳性.肝组织IL-17表达强度与血清Ⅳ型胶原、LN、HA、Ⅲ型胶原呈正相关(r=0.883、0.834、0.793、0.722,P<0.01).结论 IL-17可能参与慢性HBV感染尤其是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内皮素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观察了15例重型和16例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24h内、1周及2周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24h内两组病人血浆内皮素均明显升高,且重型组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1),伤后1周下降,但重型组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2周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分析了内皮素升高的原因和病理意义,提示临床上可将血浆内皮素做为判断伤情轻重的一项生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3.
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的特点,设计治疗方案,估计和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 7例血管网织细胞瘤分布在后颅窝的右侧小脑(2例),左侧小脑(1例),小脑蚓部(2例)及延髓背侧(2例),2例为实质性肿瘤,5例为囊内结节样肿瘤,全部切除,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和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其中1例死亡,结论 血管网织细胞瘤在MRI上有其特点,能够术前作出诊断,对实质性肿瘤切忌术中穿刺或活检,更不能分块切除,这种肿瘤术后很有可能出现正常灌注压突破现象,必要时毫不犹豫地进行气管切开,辅以人工呼吸,小的实质性肿瘤或囊内结节样肿瘤手术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34.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48岁,于2005年4月14日自己将自行车叉形锁自双眼扎入颅内,以颅内异物为诊断收入院.检查身体示,神志清楚,双眼内眦有一套有塑料外壳的半圆形金属外露,双眼内侧稍肿,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眼球活动自如,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X线检查示叉形金属进入颅内约14 cm(图1),头部CT检查示金属伪影,并见两端金属走行于两侧鞍旁及脑干旁的环池内,未见颅内出血及脑组织损伤灶.急诊在全身麻醉下于颅外缓慢拔出金属异物,停用麻醉药待苏醒后行头部CT复查未见颅内出血.病例2,患者,男性,44岁,于2004年3月31日… 相似文献
35.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65岁以上的老年肺癌患者择期行肺癌根治术,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40例)和丙泊酚组(P组,40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6 h、1 d、3 d、7 d对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MMSE),并于麻醉前10 min、术毕10 min及术后1 d取血测定血清S100β蛋白。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MMSE评分及术前S100β蛋白亦无显著差异(P>0.05)。S组患者术后6 h、1d、3 d的MMSE评分均高于P组(P<0.05),术后7 d两组的MMS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10 min相比,两组患者术毕10 min的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S组术后1 d的S100β蛋白水平低于P组(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均可影响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但七氟烷与丙泊酚相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6.
一般情况 脑出血微创钻颅293例,男193例、女100例,年龄23~81岁,平均56.4岁,脑实质穿刺238例,脑室穿刺76例,颅内感染38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26例,男92例、女34例,年龄6~86岁,平均51.1岁。硬脑膜外血肿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7~54岁平均34.2岁。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手术病灶清除术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手术行病灶清除并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6例颈椎结核患者资料,男17例,女9例;年龄26~75岁,平均45.4岁。其中累及颈椎单椎体7例、相邻双椎体12例、3椎体4例,合并脊柱其他部位结核病灶3例(包括T5 1例、T12 1例、L3 1例)。1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前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9分,平均5.7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7~12分,平均10.1分;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21.5°±6.1°;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21例。术前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待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h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节段及病变情况选择颈椎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3~49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颈部VAS评分(1.1±2.7)分,JOA评分(15.1±3.9)分,病变节段Cobb角4.7°±6.1°。1例上颈椎结核患者术后出现取骨区皮下脂肪液化、切口不愈合,给予手术清创缝合后二期愈合。术后未发生颈椎结核复发。结论在术前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根据病变节段采用一期彻底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治疗颈椎结核,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提高颈椎结核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患者男,20岁.因胸背部疼痛15 d,双下肢截瘫并大小便失禁5 d入院.患者丁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伴紧缩感.对症治疗无效且病情逐渐进展,发病10 d后突然出现乳头以下麻木、双下肢无力、行止网难及大小便失禁.
入院查体:T1~3棘突压痛、叩击痛.自乳头平面以下痛温觉减退.双下肢肌力0级,肛门括约肌肌力0级.舣膝腱反射(++++),双踝反射(++++),双侧髌阵挛(+)、踝阵挛(+),双侧Barbinski征(+),肌张力高.ASIA分级B级,JOA评分5分.X线片及CT扫描示T3~6多发半脊椎、蝴蝶椎畸形. 相似文献
39.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的X线片及三维CT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X线片和三维CT(3D-CT)在判定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16~74岁,平均47.2岁.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15例,腰椎间盘突出并不稳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3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1例.单纯骨粒植骨26例,骨粒加椎间融合器17例.单节段内固定24例,双节段内固定19例.均为单节段椎间融合,其中L_(3,4) 6例,L_(4,5),17例,L_5S_1 20例.应用改良Brantigan评分判定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3D-CT扫描所示椎间融合程度;动力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性.结果 随访12~85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3D-CT所示椎间融合率分别为64%(28/43例)和40%(17/43例).3D-CT的Brantigan评分小于正侧位X线片(P<0.05).根据诊断、固定节段及融合方式不同分组,各组3D-CT评分均低于正侧位X线片(P<0.05).动力位X线片示椎间不稳定者仅3例(7%).结论 腰椎3D-CT能更准确地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拆除内固定前进行3D-CT检查非常必要.拆除内固定前摄动力位X线片对判定椎体间融合的临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LSS)并退行性脊柱侧凸(DS)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2月—2018年6月,收治LSS并Lenke-SilvaⅡ~Ⅳ级DS患者26例,均采用经Wiltse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L)、冠状面偏移(C7PL-CSVL)、矢状面偏移(C7PL-SVA)、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2±1.7)个月,侧凸矫正率为58%。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C7PL-CSVL、C7PL-SVA、腰椎侧凸Cobb角、LL、PT和SS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ODI、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ODI改善优良率为96%,JOA评分改善优良率为92%。结论 短节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