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研究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2例经血清或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确诊为抗NMDA受体脑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人口学资料、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效果等资料。结果22例患者中女15例(68%),男7例(32%),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91%)、癫痫发作(86%)、意识障碍(50%)。实验室检查:22例均为血清和(或)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脑电图表现为额颞顶慢波活动8例(47%),颞额顶区尖棘波或尖棘慢波发放3例(18%),额颞顶慢波活动伴有尖波、部分棘波4例(24%),未见异常2例(22%)。头颅MRI+增强显示(软)脑膜强化10例(45%),弥漫性脑萎缩3例(14%)。腹部彩超或CT检查显示合并肿瘤6例(27%)。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冲击、控制癫痫发作、改善精神症状等综合治疗后,取得理想疗效16例(73%),疗效较好5例(23%),疗效差1例(4%)。其中发现肿瘤者均为女性,附件肿瘤5例,纵隔肿瘤1例,均在药物治疗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行手术摘除术4例。无意识障碍患者11例,治疗显效率91%,有效率9%;2周内出现意识障碍患者6例,治疗显效率33%,有效率50%;2周以上昏迷患者5例,治疗显效率80%,有效率20%。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可在儿童和成人出现,以女性多见,临床常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三主症,可伴发肿瘤,伴发肿瘤者宜尽早手术治疗。此病的预后与患者起病至昏迷时间有关,越短预后越差,无意识障碍患者治愈率高,而预后与抗NMDA滴度不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2.
巨刺导引复合针法对中风偏瘫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常规针法的比较,观察巨刺导引复合针法促进中风偏瘫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治疗组采用巨刺导引复合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导引复合针法在治疗中风后瘫痪方面可有效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进程,改善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3.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病例76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使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和对照组(单独使用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各38例,两组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1次/日,治疗组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0.2g,3次,日,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复查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流变学。随访1年,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中复发5例,复发率13.16%,对照组中复发8例,复发率21.05%,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进一步降低,血液流变学改善,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好。结论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效果比单用阿司匹林的效果明显,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及血液流变学改善,随访患者复发少,预防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4.
患者,女,38岁,因主诉反复头痛5年余,加重1 d 于2012年9月12日入院。入院情况:9月11日夜间无诱因突然出现头痛,呈刺痛样,以右侧前额为主,伴有四肢乏力,但能正常行走,无恶心、呕吐及抽搐,当时未去医院作处理,第2天来我院求诊,门诊查头颅CT提示“脑出血”,遂收入院。既往史:患者于2007年因“脑出血”,行“血肿清除术”,术后一直有慢性头痛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1/82 mmHg。颈抵抗,颏下四横指, Kerning、Brudzinski征阴性。余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腰穿检查:脑脊液颜色淡红,蛋白定性(+),细胞总数:4400×106/L, WBC:206×106/L,RBC:4194×106/L,总蛋白:4.43 g/L,葡萄糖:1.86 mmol/L。头颅MR提示:右侧颞叶脑出血。临床诊断:(1)脑出血(右侧颞叶);(2)颅内血管肌纤维发育不良。诊疗经过: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药物等对症治疗,15 d后患者病情好转,无诉头痛,遂出院,查体颈软无抵抗,无神经科定位体征。 相似文献
45.
目的总结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脑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脑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归纳分析。结果86.96%(20/23)患者以头痛首发,52.17%(12/23)为头痛伴呕吐。MRI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59.09%(13/22)伴脑室系统扩大;CT表现为幕上脑室系统扩大(1例)。肿瘤原发灶主要源于肺癌,约占65.22%(15/23),其他来源为结肠癌、淋巴瘤、胃癌和星形细胞瘤(腰髓)各占4.35%(1/23),来源不详者占17.39%(4/23)。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者占82.61%(19/23);肿瘤标志物以癌胚抗原升高者较为多见,血清筛查为11/17例、脑脊液为7/10例。结论脑膜癌临床症状以头痛伴呕吐常见;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脑膜强化或伴交通性脑积水;实验室检查以颅内高压为特征性改变,血清和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明显升高。原发灶主要来源于肺癌,脑脊液细胞学检出肿瘤细胞为诊断金标准。 相似文献
46.
1病例资料
患者,黄XX,女,38岁,因“间歇性哭笑无常、肢体不自主抖动51天”于2014年4月28日步行入院。患者于2014年3月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哭笑无常,继之出现四肢不自主抖动,无伴意识障碍、口吐白沫、双眼凝视、头晕、头痛、发热及大小便失禁等,发作时能意识到其发作时的过程及周围人的反应,持续1~2h后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47.
1病历摘要
患者男,45岁,理发师,美籍华人:因反复双下肢乏力4年于2005—06—08入住本院:患者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居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伴肢体远端麻木,于同年11月回广州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它具体不详).2003年7月患者再次自觉双下肢乏力,在美国某公立医院就诊,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即返广州某中医院住院,行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中度损害(神经脱髓鞘改变及轴突变性),行腹部CT检查提示右肝叶血管瘤、脾大,诊断为周围神经损害、甲减、肝血管瘤,给予甲状腺素片及中药治疗40日,症状无改善,遂到我院就医。查肿瘤5项正常;脑脊液检查示蛋白1133mg/L,细胞数0。X线胸部透视见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诊断为:①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②甲减;③左侧胸腔积液。给予激素、抗生素、甲状腺素等药物、营养神经及针灸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