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T辅助细胞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数量和比例改变及异常核型细胞与Th1细胞的比例,评价MDS与Th1细胞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1例MDS患者、18名正常对照和13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骨髓Th1细胞和Th2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检测18例MDS患者和15名正常人染色体核型,分析MDS患者肿瘤细胞负荷与Th1细胞的比例关系及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与Th1细胞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骨髓Th1细胞、Th2细胞、Th1/Th2比值分别为(0.48±0.10)%、(0.24±0.19)%和2.31±0.76;而MDS患者三指标分别为(0.36±0.11)%、(0.76±0.35)%和0.51±0.13。MDS患者骨髓Th1细胞减少,Th1/Th2比例明显降低(P<0.01)。SAA患者三指标分别为(4.75±0.49)%、(0.40±0.28)%和26.5±8.79,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h1细胞明显增多、Th1/Th2比例明显升高(P<0.01)。MDS患者异常核型细胞占中期细胞的(50.00±0.10)%,而正常对照为0。随着MDS疾病进展及MDS转为AML的患者骨髓Th1细胞数量逐渐下降,原始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二者呈负相关(r=-0.563,P<0.01)。结论①MDS患者T细胞免疫异常,Th1细胞与Th2细胞比例失衡,抗肿瘤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Th1细胞减少;②随着骨髓Th1细胞数量下降,MDS逐渐向白血病进展。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总量、亚群(pDC和mDC)比例及其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CIMO)表达,探讨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38例MDS患者及19名正常对照,采用荧光素单克隆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DS患者外周血中Lin1^—HLA-DR^+细胞(DC)、Lin1^-HLA—DR^+CD123^+细胞(pDC)、Lin1—HLA—DR^+CD11c^+细胞(mDC)的数量以及CD80、CD86和CIMO在DC膜上的表达。结果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DC总量分别为(33.7±7.0)×10^6/L、(56.3±29.0)×10^6/L和(12.1±1.4)×10^6/L(P〈0.05),pDC数量分另U为(12.6±4.1)×10^6/L、(3.6±1.0)×10^6/L和(6.6±0.7)×10^6/L(P〉0.05),mDC数量分别为(16.7±6.3)×10^6/L、(28.7±17.6)×10^6/L和(5.5±0.9)×10^6/L(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百分比分别为(2.37±0.53)%、(3.58±1.39)%和(0.68±0.08)%(P〈0.05),p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82±0.29)%、(0.31±0.06)%和(0.37±0.04)%(P〉0.05),m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96±0.35)%、(1.51±0.70)%和(0.32±0.05)%(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80^+DC分别为(30.6±11.8)×10^6/L、(2.3±0.9)×10^6/L和(2.3±0.6)×10^6/L(P〈0.05),CD86^+DC分别为(25.1±7.4)×10^6/L、(12.4±6.3)×10^6/L和(6.2±3.2)×10^6/L(P〈0.05),CD40^+DC分别为(2.8±1.0)×10^6/L、(1.5±0.9)×10^6/L和(3.2±2.3)×10^6/L(P〉0.05)。结论 MDS患者外周血中DC数量增多、比例异常;以mDC增多为主,pDC无明显增多;MDS患者DC高表达CD80和CD86,CD40表达不增高。提示MDS患者诱导抗肿瘤细胞免疫的抗原呈递细胞(pDC)数量及功能不足;而与正常造血克隆炎性损伤有关的抗原呈递细胞(mDC)却增多。这可能是导致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3.
研究表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存在质或量的异常[1-2].调节性T细胞是体内具有抑制免疫病理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D4+T细胞,包括自然产生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泌IL-10的Tr1细胞和分泌TGF-β的Th3细胞.  相似文献   
94.
目的总结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BMMNC-Coombs)试验阳性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1995年1月至2004年3月诊治的72例骨髓BMMNC-Coombs试验阳性的IRP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自身抗体类型及免疫治疗效果。结果62.5%(45/72)IRP患者发病前有感染、过敏或妊娠等诱因。72.2%(52/72)患者全血细胞减少;91.7%(66/72)患者有网织红细胞不低的大细胞或正细胞贫血;75.0%(54/72)患者有白细胞减少;18.1%(13/72)患者合并发热;95.8%(69/72)患者可见血小板轻、中、重度减少。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髂骨骨髓增生活跃和明显活跃[68.1%(49/72)],红系比例增高[51.4%(37/72)]或正常[19.4%(14/72)],骨髓淋巴细胞比例与疗效呈负相关;大部分患者[65.9%(27/41)]胸骨骨髓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BMMNC-Coombs试验皆阳性,检出不同的自身抗体类型和组合方式,56.9%(41/72)患者有溶血迹象,但不符合任何种类的溶血性疾病的诊断标准;42.9%(18/42)患者补体C3降低,19.0%(8/42)患者同时或单独存在补体C4降低。给予免疫抑制和促造血治疗后,3年有效率为87.5%(28/32)。结论IRP是一类获得性自身抗体介导的骨髓细胞破坏或抑制性疾病,BMMNC-Coombs试验阳性IRP患者主要表现为网织红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不低的2系或3系血细胞减少,对免疫抑制和促造血治疗反应好。  相似文献   
95.
任杰  王化泉 《癌症》2021,(1):18-2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种恶性克隆性血液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基因工程小鼠在研究MDS发病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对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究,基因工程小鼠也显示出一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研究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十分有必要建立MDS患者异种移植...  相似文献   
96.
本研究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BCL-2/IgH基因主要断裂区重排、IgH基因重排,并探讨其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的意义。分别提取70例NHL(60例B-NHL、10例T-NHL)、7例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20名正常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DNA,通过PCR方法检测BCL-2/IgH、IgH基因重排,以凝胶电泳出现相应条带者为阳性,并与患者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比较,探讨此两种基因重排发生的相关因素,比较化疗后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DLBCL)中,10例骨髓BCL-2/IgH重排阳性(33.3%),与30例其它B-NHL(除外滤泡淋巴瘤FL及DLBCL)阳性率(6.7%)、20名正常人阳性率(5%)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所有T-NHL及7例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BCL-2/IgH重排均为阴性;②对8例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进行动态监测,经2个疗程R-CHOP治疗后BCL-2/IgH基因重排明显减少,PCR半定量结果均值由初治0.59降至0.16(p<0.05),6个疗程R-CHOP治疗后PCR半定量均值为0,BCL-2/IgH基因重排完全转阴;③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中LDH水平升高占81.8%,在重排阴性患者中占28.6%,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BCL-2/IgH基因重排与淋巴瘤分期、是否伴有全身症状、β2-MG水平、骨髓侵犯、肝脏脾脏侵犯均无显著相关性;④20例DLBCL(均为初治)骨髓单个核细胞DNA检测显示,9例IgH基因重排阳性(45%);30例其它B-NHL(均为初治或复发患者,DLBCL除外)中14例IgH基因重排阳性(46.7%),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但对照组20名正常人、10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及7例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均为阴性;⑤对7例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进行动态监测表明,1个疗程的R-CHOP治疗就能显著减少IgH基因重排,PCR半定量结果均值由初治0.42降至0.13(p<0.05),2个疗程后PCR半定量均值为0,重排完全消除;⑥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中LDH水平升高占90%,在重排阴性患者中占3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IgH基因重排与淋巴瘤分期、是否伴有全身症状、β2-MG水平、骨髓侵犯、肝脏脾脏侵犯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BCL-2/IgH、IgH基因重排均可作为B-NHL早期诊断及评价疗效的特异性指标,这两种重排均与LDH水平相关;BCL-2/IgH基因重排对DLBCL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巨噬细胞(Mφ)数量、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61例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1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及13名正常对照骨髓Mφ(CD68或CD45阳性)数量并通过鸡红细胞(CRBC)吞噬试验检测Mφ功能,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其Mφ百分率、吞噬率及吞噬指数[(0.57±0.30)%、(37.56±15.20)%和0.75±0.34]均高于SAA组[(0.46±0.08)%、(28.26±10.46)%和0.59±0.39]及正常对照组[(0.44±0.69)%、(25.63±14.75)%和0.55 ± 0.16](P<0.05);且Mφ百分率与Mφ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均呈正相关(r=0.43,P<0.01;r=0.40,P<0.01).根据Mφ数量将患者分为A组(Mφ≥10.5%)和B组(Mφ<0.5%),A组34例患者中32例(94.12%)自身抗体为IgG型,B组27例患者中仅2例(7.41%)自身抗体为IgG型;A组患者Mφ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46.62±13.38)%和0.91±0.36]显著高于B组患者[(28.67±12.59)%和0.61 ± 0.30](P<0.05),而B组患者与AA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34例自身抗体IgG型患者分为Mφ高(≥0.75%)、低水平(<0.75%)两组,Mφ低水平组25例患者骨髓均仪能榆测到一系细胞与IgG结合,Mφ高水平组9例患者中8例能检测到二系细胞结合IgG,1例骨髓三系细胞均结合有IgG;Mφ高水平组患者中Mφ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60.22±12.51)%、1.23±0.23]显著高于Mφ低水平组[(43.32±9.24)%、0.84±0.24](P<0.05);Mφ高水平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Mφ低水平组(P<0.05);Mφ高水平组网织红细胞比例、胆红素水平及胸骨红系比例均显著高于Mφ低水平组(P<0.05).结论 IgG型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Mφ数量增多,功能增强;IgG A身抗体阴性的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多有lgM型自身抗体或冷抗体,其骨髓损伤过程无Mφ参与.  相似文献   
98.
卡泊芬净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卡泊芬净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2007年6月-2009年3月80例血液病并发IFI患者,给予静脉卡泊芬净,第1天单次70 mg负荷剂量,随后每天50 mg,疗程7~21 d;根据临床和微生物学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疗效,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 80例IFI患者确诊3例(3.8%)、临床诊断68例(85.0%)、拟诊9例(11.3%),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62例(77.5%);其他部位18例(22.5%),包括胃肠道、口腔、鼻面部等,80例感染者13例有真菌学依据,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6例,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曲霉菌属感染4例,G试验阳性者37例;有胸部影像学改变者68例,其中新月征1例,余为磨玻璃密度影或多发斑片状影;卡泊芬净治疗有效50例,总有效率62.5%;13例患者血或痰培养出真菌,其中8例获得真菌清除,真菌清除率为61.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卡泊芬净是治疗血液病患者IFI的有效安全药物。  相似文献   
99.
最近Mufti等在研究血细胞减少症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疾病: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 [idiopathic cytopenia uncertain(undetermined)significance,ICUS],并很快得到了各国血液学专家的认同.该疾病的提出打破了既往在已知全血细胞减少症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模式,为人们认识新的血细胞减少症提供了空间,对于全血细胞减少的规范化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靶向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重视意义未明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Mufti等在研究血细胞减少症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疾病: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 [idiopathic cytopenia uncertain(undetermined)significance,ICUS],并很快得到了各国血液学专家的认同.该疾病的提出打破了既往在已知全血细胞减少症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模式,为人们认识新的血细胞减少症提供了空间,对于全血细胞减少的规范化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靶向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