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50篇 |
免费 | 754篇 |
国内免费 | 4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1篇 |
儿科学 | 190篇 |
妇产科学 | 76篇 |
基础医学 | 544篇 |
口腔科学 | 93篇 |
临床医学 | 1759篇 |
内科学 | 1106篇 |
皮肤病学 | 62篇 |
神经病学 | 362篇 |
特种医学 | 58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238篇 |
综合类 | 3667篇 |
预防医学 | 1407篇 |
眼科学 | 136篇 |
药学 | 1392篇 |
33篇 | |
中国医学 | 1312篇 |
肿瘤学 | 3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8篇 |
2023年 | 307篇 |
2022年 | 346篇 |
2021年 | 500篇 |
2020年 | 455篇 |
2019年 | 333篇 |
2018年 | 380篇 |
2017年 | 219篇 |
2016年 | 274篇 |
2015年 | 335篇 |
2014年 | 667篇 |
2013年 | 730篇 |
2012年 | 805篇 |
2011年 | 904篇 |
2010年 | 892篇 |
2009年 | 887篇 |
2008年 | 786篇 |
2007年 | 742篇 |
2006年 | 685篇 |
2005年 | 607篇 |
2004年 | 561篇 |
2003年 | 459篇 |
2002年 | 416篇 |
2001年 | 365篇 |
2000年 | 278篇 |
1999年 | 235篇 |
1998年 | 242篇 |
1997年 | 163篇 |
1996年 | 131篇 |
1995年 | 102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65年 | 5篇 |
1964年 | 4篇 |
1961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104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病变位于胸椎30例、胸腰椎24例、腰椎50例,术前有后凸成角畸形38°±19°。手术前后配合正规化疗,根据X线片观察脊柱融合时间,手术前后后凸角度变化以及按照Frankel分级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10~48个月,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个月。后凸平均矫正度数为18°±5°,22例术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2级。结论脊柱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能矫正后凸成角畸形、预防畸形复发、术后患者能早期离床活动等优点,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2.
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前十字韧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lligament,ACL)的新方法,避免自体髌腱取材造成的膝周组织再损伤及由此引起的并发症。方法关节镜下应用经深低温冷冻处理的同种异体跟腱,采用等长重建、生物固定方法,重建受损的ACL。同时还可充分利用跟腱的长度重建受损的内侧副韧带(medialcollateralligament,MCL)。结果1996年1月~2000年6月,共31例患者被施行了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ACL,25例(26侧)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12~49个月,平均18.9个月。其中4例同时实施了受损MCL的重建,5例行半月板缝合,6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或完全切除。采用Lysholm评分法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平均53.5分,术后平均84分,优良率为84.6%。客观检查:前抽屉试验阳性,术前23侧,术后1侧;Lachman征阳性,术前25侧,术后1侧,2侧弱阳性。术后遗留膝关节运动后疼痛2例;膝关节活动受限(5°~20°)3例。结论应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ACL,供材可提前制作,减少了自体取材造成的损伤及其相应的并发症,并可同时重建MCL。该技术取材方便,手术方法简单,无须内固定。 相似文献
123.
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对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A组(手术组)68例确诊后1周进行手术治疗。术后1周行腰背肌功能锻炼,B组(非手术组)50例采用臣硬板床休息,骨盆牵引,理疗,β-七叶皂甙钠静滴,疼痛缓解后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平均随访2.1年,结果:手术组治愈率为94.1%,非手术组治愈率为90.0%,再组比较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并非所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需要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穿刺置管低负压吸引治疗乳腺脓肿的疗效。方法:选择84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分为穿刺组54例、切开组30例。穿刺组B超下穿刺置管于脓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切开组局麻下大切口引流。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T、WBC、脓液引流、脓腔愈合及疤痕大小。结果:穿刺组54例1次治愈,切口组4例并发乳瘘。穿刺组在术中出血量、脓腔愈合时间、疤痕大小方面与切口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超监测下穿刺置管低负压吸引治疗乳腺脓肿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TNM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一致性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213例胃癌患者进行术前TNM与术后病理分期,通过T分期与N分期统计量的一致性分析,比较两种分期的符合率。结果: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一致性比较,Kappa值为0.581,两者的一致性基本满意,将病例分层后,T4期的符合率最低(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N分期的一致性比较,Kappa值为0.289,两者的一致性不够理想。将病例分层后,N1和N2期的符合率均较低(P〈0.01)。结论:胃癌术前TNM分期存在高估或低估的情况,尤其是N分期较为突出,找到能够识别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靠方法是提高胃癌患者术前TNM分期准确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6.
目的通过对Pilon骨折两种手术入路方式疗效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2010—2014间有随访记录的43例Pilon骨折患者,以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两组:A组单一直接外侧切口入路22例;B组双侧切口入路(前内侧+后外侧)21例。通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复位情况及踝关节Mazur评分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A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4.5 d,B组为18.6 d;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B组为33.3%;A组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86.3%,B组为80.9%。结论对于Ⅱ、Ⅲ型Pilon骨折,单一直接外侧切口疗效及预后明显优于双侧切口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127.
目的:分析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方法对本院2012年各标本中分离而得的118株MRSA进行人群、科室、时间分布特征,危险因素,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MRSA主要来自痰液和脓液,分布ICU、神经外科、康复科和烧伤科,多见于损伤中毒、心脑血管病、呼吸道感染疾病而长期卧床和呼吸辅助的年老患者。住院天数长,侵入操作项目和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多是MRSA危险因素。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无耐药,对丁胺卡那、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耐药率低,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MSSA。结论 MRSA流行病学分布有特征性,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医院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 相似文献
128.
目的:评估围术期维持抗凝药物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6例行PVP的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围术期是否口服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86例)和未抗凝组(150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12个月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抗凝组的患者较未抗凝组年龄更大、ASA评分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激光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转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管置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如尿潴留、尿路感染、尿道狭窄和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共有161例完成12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_(max))、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量(PVR)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抗凝组和未抗凝组IPSS评分、Q_(max)、QOL、PVR和PS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功率PVP临床疗效确切,是围术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9.
冯兴宇 胡伟贤 张鹏 邱海波 周永建 赖斌 陈韬 郑国良 熊文俊 王巍 刘秀峰 尹源 万相斌 张子通 赵曦 李智 张波 王伟 赵岩 李国新 李红浪 黄昌明 周志伟 陶凯雄 李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5)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国内多中心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数据,了解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外科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16年1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切除的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主要包括十二指肠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术前术后治疗、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十二指肠GIST病人279例。男性149例(53.4%),女性130例(46.6%)。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D2段最常见,共129例(46.2%),肿瘤大小为4.0(2.5~6.0)cm。根据改良NIH分级标准,极低危病人46例(16.5%),低危病人90例(32.2%),中、高危病人113例(40.5%),此外有30例(10.8%)病人接受了术前伊马替尼治疗,未进行术后危险度分级。行局限性切除术的病人共232例(83.2%),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共47例(16.8%);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0.1%(56/279)。行传统开放手术者144例(51.6%),行腹腔镜手术者135例(48.4%)。行局限性切除术病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与行局限性切除术病人相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肿瘤直径较大(Z=-3.229,P=0.001),且中、高危病人比例较高。279例病人中,253例病人成功获得随访,随访率90.7%。随访时间33.2(1~180)个月。所有病人5年总存活率为85.0%。两组病人的5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3%vs.84.6%,P=0.548)。结论十二指肠GIST主要位于十二指肠D2段,手术方式以局限性切除术为主,局限性切除术在短期疗效方面优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长期疗效两者相当。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主动保留尿控结构的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UPKEP)在前列腺组织剥离及疗效上的差异。方法:31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HoLEP或TUPKEP手术,其中HoLEP组165例,TUPKEP组145例,术中尽最大可能保留尿道黏膜、前列腺前括约肌、前列腺被动括约肌,并尽量避免横纹括约肌(SS)等尿控结构的损伤。收集并统计学分析2种术式的围手术期和术后各项随访指标,评估尽最大可能保留尿控结构的HoLEP和TUPKEP的整体疗效及其在前列腺组织剥离上的差异。结果:310例BPH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所切除的腺体组织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HoLEP组少于TUPKEP组(P0.05)。两组总手术时间和腺体剥离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oLEP组腺体粉碎时间要明显少于TUPKEP组切块时间(P0.05),且HoLEP组单位时间剜除效率及单位体积剜除效率更高(P0.05)。此外,HoLEP组的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更短(P0.05)。两组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_(max))、残余尿量(PVR)及其手术前后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均有暂时性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其中HoLEP组26例(15.8%),TUPKEP组17例(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发热及尿道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oLEP组患者拔除尿管后的尿潴留及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均更低(P0.05)。结论:主动保留尿控结构的HoLEP与TUPKEP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二者疗效相当,但HoLEP剜除效率相对更高,止血及防止再出血效果更好,对尿控的保护程度更高,术后恢复速度也更快。因此,其在前列腺组织剥离方法上具有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