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知觉性外斜视伴患眼下转肌功能不全(单眼跷跷板样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炜  王京辉  傅涛 《眼科》2011,20(3):199-202
目的报告一类知觉性外斜视伴有下转肌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8例知觉性外斜视伴有患眼上斜肌亢进及下直肌力弱者。方法对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主要指标知觉性外斜视伴有患眼下转肌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视力、眼位、眼球运动检查等。结果本类型斜视有发病年龄早的特点。健眼视力良好,患眼视力≤0.1,不能注视。第一眼位表现患眼大角度外斜视,或外上、外下斜视。第二眼位患眼内转时下斜视,外转时上斜视。大部分伴有A征。双眼水平运动时患眼内转时下转,表现上斜肌亢进,外转时上转,表现下直肌力弱的单眼跷跷板样运动,双眼左下转、右下转时患眼下直肌力弱,上斜肌亢进更显著。患眼多伴有内旋斜视。治疗以矫正水平斜视为主,对伴有的垂直斜视可酌情矫正。结论知觉性外斜视伴有患眼下转肌功能不全,与一般的知觉性外斜视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应单独提出认识。  相似文献   
72.
患儿男性,5岁.于2006年9月10日因双眼突然视物不见6 d,即到当地医院就诊,拟诊为"急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病毒性)".给予羟甲基无环鸟苷静脉滴注180 mg共3 d,以后改为150 mg共2 d;地塞米松20 mg、头孢尼西纳1.0 g,共5 d;视力未见好转.患儿于2006年10月16日到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分析合并不同屈光状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间歇性外斜视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238例患者。方法 将患者按照屈光状态分为远视组(双眼等效球镜均≥+1.00 D)、正视组(-1.00 D<双眼等效球镜<+1.00 D)、近视组(双眼等效球镜均≤-1.00 D)和屈光参差组(双眼等效球镜相差≥1.00 D),用同视机检查患者的远立体视,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比较分析四组患者的远近立体视功能状况。主要指标 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23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平均看近斜视度(45.71±18.81)△,平均看远斜视度(43.98±19.55)△,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和屈光参差组保留远立体功能的比率分别为23.3%、15.5%、19.7%、 18.8%,各组之间远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近立体视功能的比率分别为66.7%、79.8%、81.6%、64.6%,屈光参差组的近立体视功能丢失最多,近视组的近立体视功能丢失最少,屈光参差组与近视组的近立体视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33)。(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20.1%,其中近视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12.6%)最高,远视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1.3%)最低。(3)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患者中,有、无远立体视的患者双眼等效球镜差值分别为(2.35±0.75)D和(2.34±1.75)D,两组间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1);无近立体视患者双眼等效球镜的差值(3.11 D±2.29 D)明显大于有近立体视患者的双眼等效球镜差值(1.93 D±0.83 D),两组的差值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对于斜视角度较大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不同的屈光状态对远立体视功能影响不大,屈光参差加重对近立体视功能的损伤,屈光参差度越大,近立体视功能损伤越重。(眼科, 2016, 25: 396-399)  相似文献   
74.
A型肉毒毒素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苑  吴晓  王京辉 《眼科》2008,17(2):126-129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40例4~12岁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方法 明确告知常规手术治疗(双外直肌后退或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折叠术)和BTXA眼外肌注射治疗各自优缺点后,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根据其家长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2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治疗方式,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眼位及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眼位,双眼视觉功能.结果 治疗3个月后,注射组中15例(75%)患儿眼位正位,手术组中18例(90%)患儿眼位正位,两组患儿之间正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42).两组患儿的双眼视觉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均有患儿重建了融合功能,两组均有患儿获得了远立体视觉,且近立体视觉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BTXA注射作为一种快捷、侵入性小的治疗方式,其早期临床疗效可能至少与手术治疗相当.(眼科,2008,17:126-129)  相似文献   
75.
目的:建立舒血宁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以及银杏叶的指纹图谱,以控制其质量。方法:以芦丁为参照物,采用HPLC法分析总黄酮类成分,并用计算机辅助相似性评价系统对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分析。色谱柱为Inert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异丙醇-柠檬酸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360nm。结果:建立舒血宁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以及银杏叶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并且使三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简单、重复性良好,为舒血宁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以及银杏叶的指纹图谱国家标准的确立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76.
同视机脱抑制治疗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京辉  卢炜 《眼科》2005,14(5):316-317
目的 探讨应用同视机闪烁刺激法进行脱抑制治疗的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共同性斜视患者80例,其中共同性内斜视25例,共同性外斜视55例.方法 患者术前应用同视机闪烁刺激法进行脱抑制治疗,分析疗效.主要指标脱抑制成功率,脱抑制时间.结果 25例共同性内斜视经脱抑制训练,15分钟获得脱抑制成功者15例,30分钟获得脱抑制成功者4例,30分钟后抑制仍存在者6例.55例共同性外斜视经脱抑制训练,15分钟获得脱抑制成功者31例,30分钟获得脱抑制成功者9例,30分钟训练后抑制仍存在者15例.术前脱抑制成功者59例(73.75%),其中15分钟脱抑制者46例(77.97%),30分钟脱抑制者13例(22.03%).未脱抑制者21例(26.25%).结论 应用同视机闪烁刺激法进行脱抑制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7.
林楠  王京辉  孙省利  董芳 《眼科》2021,30(1):62-65
目的 分析术后正位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09-2019年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获得正位的患者414例。方法 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采用同视机和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双眼视觉功能。根据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最大看远斜视度(小角度偏斜组<40 PD;中等偏斜组40~60 PD;大角度偏斜组>60 PD)分组进行比较。双眼视觉重建是指斜视经治疗眼位达正位后,建立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手术前后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χ2=0.999,P=0.382)。术前存在同视机三级功能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显著优于术前三级功能不同程度丢失的各组(χ2=49.929,P=0.000)。发病年龄0~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明显低于4~8岁及9~12岁组(χ2=18.592,P=0.006);各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手术年龄9~1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优于3~4岁及5~8岁组(χ2=16.586,P=0.011);各手术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小角度斜视组手术前后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均优于中、大角度组(P均<0.05);各组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术前远立体视存在与否是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病年龄越早、斜视角度越大,对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损害越重。(眼科,2021,30: 62-65)  相似文献   
78.
目的:建立二至丸中5种特征性成分特女贞苷、红景天苷、酪醇、木犀草素、蟛蜞菊内酯同时检测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据此评价所收集的11批二至丸样品的质量。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A)-0.2%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5 min,10%~30%A;15~25 min,30%~33%A;25~30 min,33%A)。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25 nm和349 nm,柱温30℃。结果:5个成分的分离度良好,红景天苷、酪醇、特女贞苷、木犀草素和蟛蜞菊内酯的线性范围依次为202.55~12 153,84.55~5 073,244.30~14 657.72,2.56~153.72,2.32~139.2 ng。加样回收率平均值处于95.61%~103.47%,RSD均2.0%。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市售二至丸样品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11批样品中5个特征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特女贞苷含量差异60倍,最低值0.15 mg·g~(-1),最高值10.22 mg·g~(-1),其原因可能与原料质量和执行标准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9.
目的:建立参苏感冒片中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白花前胡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双标多测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以0.1%磷酸-乙腈为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3 nm。结果:以葛根素为内参物,参苏感冒片中的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的相对校正因子为0.853,1.354,以柚皮苷为内参物,芸香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白花前胡甲素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181,1.027,1.002,2.188,不同条件下耐用性良好,双标多测与外标一点法所测结果RSD均小于1%,方法可行。结论:建立了双标多测法同时测定参苏感冒片中葛根、陈皮、枳壳、前胡中特征性成分的含量,从而能更充分地控制参苏感冒片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