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目的 使用毒理学软件和细菌回复突变(Ames)试验评价大黄素型蒽醌类化合物的致突变风险,分析不同取代基及所在位置对大黄素型蒽醌致突变风险的影响。方法 使用Toxtree、Derek Nexus和Sarah Nexus毒性预测软件对大黄素、羟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1-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致突变风险进行预测,并使用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TA1535和TA1537及大肠杆菌WP2 uvrA开展基于6孔板的Ames试验,评价10种大黄素型蒽醌的致突变性。结果 基于蒽醌母核结构,Toxtree、Derek Nexus和Sarah Nexus毒性预测软件提示所有大黄素型蒽醌均存在致突变风险。在非S9代谢活化状态下,芦荟大黄素导致TA98和WP2 uvrA Ames菌落数增加,大黄酚、大黄酸导致WP2 uvrA Ames菌落数增加。在大鼠肝S9代谢活化状态下,大黄素和大黄酸导致TA98和TA1537 Ames菌落数增加,羟基大黄素导致TA97、TA98、TA1537和WP2 uvrA Ames菌落数增加,芦荟大黄素导致TA98、TA1537和WP2 uvrA Ames菌落数增加,大黄素甲醚导致TA1537 Ames菌落数增加,大黄酚导致TA1537和WP2 uvrA回复菌落突变数增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可引起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结论 大黄素型蒽醌类化合物在大黄素母核的基础引入羟基后其诱变能力显著升高,较大葡萄糖苷基团的引入反而使受试物诱变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在放大窄带成像(ME-NBI)下的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评估ME-NBI对LST病理类型的预测价值,以更好地选择LST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具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且诊断为LST的病历,收集相关病历的发病部位、年龄、大小、内镜下形态、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和病理类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LST内镜下不同分型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直径、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与腺管开口、毛细血管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ME-NBI能有效预测LST病理类型,以更好地选择LST的治疗方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直肠部位及内镜下分型为结节混合型(LST-G-M)的LST易癌变,在肠镜检查时要特别注意直肠部位的病变及LST-G-M病变。  相似文献   
84.
85.
弓形虫多表位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构建弓形虫多表位基因(TGMG)植物表达载体。方法①将TGMG亚克隆人pBAC55构建中间载体pB35MG,再将其中E35S/TGMG/NOS3′结构单元亚克隆人pCAMBIA2300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35MG。②将番茄果实特异性启动子E81.1插入pB35MG构建中间载体pB35E1MG,再将其中E35SE81.1/TGMG/NOS3′结构单元亚克隆人pCAMBIA2300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35E1MG。③将番茄果实特异性启动子E82.2插入pB35MG构建中间载体pBE2MG,再将其中E82.2/TGMG/NOS3′结构单元亚克隆人pCAMBIA2300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E2MG。测序鉴定pB35MG、pC35E1MG、pCE2MG中的TGMG序列。④pC35MG、pC35E1MG、pCE2MG转化根癌农杆菌LBA404。结果重组质粒用酶切鉴定均得到预期片段,pB35MG、pC35E1MG、pCE2MG测序结果正确。结论成功构建TGMG中间载体pB35MG、pB35E1MG、pBE2MG,以及植物表达载体pC35MG、pC35E1MG、pCE2MG。并将3种植物表达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  相似文献   
86.
驱虫药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普遍抗性,致使圆线虫感染的控制受到严重威胁。基因图谱将有助于这种抗药基因的解读。作者曾对捻转血矛线虫的3种核DNA标记——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小卫星、转  相似文献   
87.
遗传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小鼠的自发性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探讨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建立了脂蛋白脂肪酶和载脂蛋白E双基因缺陷的混合型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血症动物模型。方法比较了双基因以及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的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并对整条主动脉和主动脉流出道进行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定量检测。结果发现双基因缺陷小鼠血浆甘油三酯是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的3.8倍(5.904±0.505比1.536±0.860g/L),血浆总胆固醇也略有增加,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无明显差异。两种小鼠的主动脉全长及流出道均有明显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占全部动脉的37.2%±10.7%比44.6%±18.1%,但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合并脂蛋白脂肪酶缺陷虽然可以出现血浆甘油三酯增高,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没有加重。这可能与血管壁局部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相应降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8.
1992~2002年,我们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54例。现将其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抑制剂LY294002与胰升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拟似物Exendin-4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分化为成熟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影响。方法:利用“五步法”包括:HESc体外培养;拟胚体(embryoid bodies,EBs)形成;筛选巢蛋白阳性细胞;扩增巢蛋白阳性细胞;第5阶段分别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为实验组(LY组)和GLP-1拟似物Exendin-4为对照组(Ex组)诱导HESc定向分化。光镜下观察各阶段细胞分化特点,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特异蛋白表达。结果:C肽、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单染细胞阳性率及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岛素/C肽双染细胞阳性率Ex组均高于LY组:C肽(85.7±2.1)% vs. (74.5±2.7)%,P=0.005;胰高血糖素(38.1±3.4)% vs.(27.2±2.4)%,P=0.018;生长抑素(75.4±3.7)% vs.(31.3±4.7)%,P=0.000;胰岛素/生长抑素(21.5±2.2)% vs. (3.5±0.9)%,P=0.000;胰岛素/C肽(87.5±2.4)% vs. (76.7±3.1)%,P=0.013。结论: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下,LY294002较Exendin-4诱导HESc分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9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DAD)方法,对鲜洋葱中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色谱柱Shimadzu VP‐ODS (250mm ×4.6 mm ,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 ml/min ,检测波长350 nm。首先根据紫外光谱图,确定黄酮类化学成分。而后以芦丁为对照品建立标准曲线,对洋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能够满足洋葱中主要黄酮类化学成分准确测定的要求,芦丁在5.0~502.5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重复性(RSD<4.1%),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3.3 %),加样回收率(95.1%~103.2 %),检出限(0.3μg/ml)和定量限(1.0μg/ml)。含量测定表明洋葱中主要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含量为2.8 mg/g。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测定结果准确,能够满足洋葱中主要黄酮类化学成分准确测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