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非怀孕育龄妇女中近5%患有贫血,虽然孕期贫血与一些不利的后果(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及致死)有关,但是在美国孕妇贫血的发病率却未能很好地确定。本文用1987年CDC 孕期营养监测系统(P-NSS)的血液学资料描述了低收入妇女中孕期贫血的特征。1987年,PNSS 共调查年龄在15~39岁的妇女63709名,其中58066名妇女(91%)具备了血红蛋白(Hb)或红细胞比容(Hct)值以及末次月经周期(LMP)的日期。这些妇女中,36474名(63%)是白人,21572名(37%)是黑人。没有血液学和LMP 资料的妇女其种族及年龄分布相似.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行切除术(P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脱垂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采用国产吻合器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脱垂18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0min,术后住院(3~5)天。随访(0.5~2)年,无复发,无肛门失禁,无吻合口狭窄及肛周感染,总有效率为100%。结论:P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脱垂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手术与住院时间短,不易复发及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脱垂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北川擂鼓震区卫生防疫消毒效果和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为卫生防疫模式的转变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便携式余氯检测仪对防疫村落的地表水进行余氯检测和利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震区传染病进行监测。[结果]6月上旬防疫村落的地表水均检测到了余氯,测量值在0.20mg/L左右,转变卫生防疫消毒模式后,6月下旬为0.09mg/L,灾区在6月份未发现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结论]根据地表水余氯检测结果,可对消毒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既达到了防疫目的又保护了环境;通过对灾区传染病的监测,可为应急状态卫生防疫模式向过渡期卫生防疫模式的转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4.
目的 了解全国2008 - 2010年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和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点,为防治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下载2008 - 2010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近3年全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和死亡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死亡人数定基比高达718%,3年间均为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发病到死亡时间中位数为3 d、死亡病例年龄小于未死亡病例、确诊时间长于未死亡病例、实验室诊断比例高于未死亡病例。死亡病例多发生在0~2岁,发生高峰集中在4-7月。全国连续3年报告死亡病例较多的省为广东、河北;连续2年报告死亡率较高的省(自治区)为海南、广西。 结论 我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和死亡病例上升趋势的遏制有赖于防控措施的全面落实。及时就医、缩短确诊时间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55.
骶前囊肿发生在骶骨与直肠间隙,位置较深,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局部癌变率8%,感染率约为30%,因此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中,男9例,女14例.发病年龄(17 ~70)岁,平均年龄43.4岁.病程(2~18)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14例在确诊前曾被误诊为肛周脓肿或肛瘘并经多次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肛门坠胀、大便困难、骶尾或会阴部及腰背部胀痛.  相似文献   
56.
顽固性便秘尤其是结肠慢传输便秘一直是临床治疗上的难题。粪便减少,排便困难,排便不畅有一项者则可诊断为便秘。根据动力异常,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性便秘。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病理机制复杂,临床处理棘手。2004年以来我院对16例慢传输便秘患者行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HFRS双价疫苗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MEDLINE和ProQuest数据库中检索,将HFRS双价疫苗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纳入分析,由2名研究者共同提取和评估数据质量。对观察性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利用Review Manager 4.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23篇HFRS双价疫苗免疫原性文献和26篇安全性文献纳入分析。除1篇免疫原性文献为随机对照实验外,其余32篇文献均为类实验。HFRS双价疫苗基础免疫2针组(免疫程序为0、14 d)IgG抗体阳性率在免后1个月内为49.69%~100%,半年后波动在8.45%~52.63%,加强免疫后2周维持在83.02%~100%,加强免疫后0.5~2.5年降至20.60%~48.39%;基础免疫3针组(免疫程序为0、7、28 d)IgG抗体阳性率在免后1个月内为69.41%~100%,1年后为20.93%~37.34%,加强免疫后2周维持在88.37%~100%,加强免疫后0.5~1.5年降至76.47%~77.50%。Meta分析表明,在基础免疫后2周左右时,2针组IgG抗体阳性率低于3针组。16岁以下及60岁以上年龄组抗体阳转率与成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针组和3针组局部、全身和异常副反应分别为1.07%~4.50%、0.95%~2.44%、0和0~3.33%、0~2.83%、0.06%~0.25%,16岁以下及60岁以上年龄组副反应与16~60岁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2针或3针组HFRS双价疫苗均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但在基础免疫后进行加强免疫非常有必要。HFRS双价疫苗在儿童和老人中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有必要开展疫苗长期免疫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肠道屏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72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O组,n=24)、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n=24)、IGF-Ⅰ治疗组(IGF-Ⅰ组,n=24).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后6、12、24 h各处死8只,检测血浆淀粉酶,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RT-PCR检测小肠上皮细胞中bax和bcl-2mRNA的表达.结果:与SAP组各时相点相比,IGF-Ⅰ治疗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6h:13.88±1.73 vs 19.00±2.78;12 h:10.13±1.55 vs 17.63±1.60;24 h:9.50±1.07 vs 17.25±2.76;均P<0.05),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明显改善:小肠组织中bax mRNA的表达在IGF-Ⅰ组的各时相点较SAP组明显减弱(6 h:1.10±0.02vs 1.19±0.04;12 h:0.97±0.04 vs 1.16±0.02;24 h:0.87±0.03 vs 1.14±0.03,均P<0.05);bcl-2 mRNA的表达在IGF-Ⅰ组各时相点与SAP组相比明显增强(6 h:0.65±0.02 vs 0.57±0.02;12 h:0.69±0.04 vs 0.57±0.01;24 h:0.72±0.02 vs 0.58±0.01,均P<0.05).结论:外源性IGF-Ⅰ可以减轻SAP时肠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59.
应用碘苯酯对77例各种甲状腺疾患行甲状腺淋巴造影,注药后1、6、24、48、72小时摄X线片时,显示碘苯酯在甲状腺、淋巴管和淋巴结的显影,在排泄中具有一定规律性。本法对鉴别甲状腺的炎症、肿瘤和畸形具有意义。尤其对甲状腺癌、腺瘤(包括囊性变及囊内出血)和组织钙化等疾患的诊断更有价值。我们在造影中发现最小结节为0.8cm。诊断符合率为97.5%。  相似文献   
60.
登革热是由4型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