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2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9篇 |
口腔科学 | 23篇 |
临床医学 | 44篇 |
内科学 | 42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26篇 |
综合类 | 106篇 |
预防医学 | 33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4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0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目的】 原核克隆及表达华支睾吸虫乳酸脱氢酶(CsLDH)两个表位aa10-20(E10-20)及aa94-102(E94-102),初步研究两表位与CsLDH免疫学及酶学相互关系65377;【方法】 将E10-20及E94-102克隆至pGEX-4T-1载体,表达纯化重组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法检测CsLDH免疫血清对表位重组蛋白的识别,同时检测两表位重组蛋白的免疫血清对CsLDH蛋白的识别;利用CsLDH标准酶活性反应体系,比较两表位免疫血清与CsLDH免疫血清对CsLDH催化丙酮酸还原成乳酸反应的影响65377;【结果】 成功构建pGEX-4T-1-E10-20及pGEX-4T-1-E94-102重组质粒,SDS-PAGE鉴定表达的重组蛋白,菌体裂解液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与GST融合表达的蛋白E10-20及E94-10265377;两表位重组蛋白均可被CsLDH免疫血清识别,而对E94-102更易于识别;重组CsLDH也能被E10-20及E94-102免疫血清识别,而不能被对照血清识别65377;E94-102免疫血清能抑制CsLDH催化丙酮酸还原成乳酸的反应65377;【结论】 表位结构和功能研究深化了对CsLDH结构的理解,并为开辟CsLDH疫苗研究新路径奠定基础65377; 相似文献
322.
集居方式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幼儿入园1年前后及入园1年后全托、日托形式下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变化,探讨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设立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研究.①研究组:设计采用前瞻性实验观察法.选择西安市某幼儿园新人园(散居)的119名30~47月龄儿童进行观察研究.社会适应能力评定采用左启华修订的婴儿一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分别于儿童入园时和入园1年后进行.②对照组:在研究组基线调查时随机选择该幼儿园入园1年的5个小班儿童(年龄30~46月龄,为对照Ⅰ组)和4个中班儿童(年龄42~59月龄,为对照Ⅱ组)进行同期调查.采用一次性横断面调查方法 完成社会适应能力问卷调查.结果 社会适应能力得分:散居儿童[(10.22±0.52)分]与其入园1年后[(10.52±0.77)分]及对照Ⅰ组(10.49±0.06)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t=4.586,3.485,均P<0.01);研究组终期[(10.52±0.77)分]与对照Ⅱ组[(10.40±0.67)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500,P>0.05);集居儿童全托[(10.34±0.68)分]与日托[(10.32±0.56)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182,P>0.05);集居儿童男[(10.42±0.73)分]女[(10.51±0.6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8,P>0.05).结论 集居方式可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集居方式下托幼时间及形式、性别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无影响. 相似文献
323.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自身免疫病,归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青壮年男性最为多见,因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或致残,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为了解住院官兵强直性脊柱炎的患病情况,我们对35例从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住院患者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24.
目的观察高剂量乙肝疫苗联合微卡对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82例慢性HBV携带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苦参素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用高剂量乙肝疫苗联合微卡治疗,疗程均为5个月,观察患者肝功能、乙肝标志物、HBVDNA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综合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28.1%,对照组总有效率16.5%;治疗SKCD4+上升较对照组明显,e抗原血清转换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HBVDNA水平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乙肝疫苗联合微卡能提高慢性HBV携带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e抗原血清转换率,降低HHVDNA水平,对慢性HBV携带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25.
目的:观察分析平肝降压饮联合钙通道阻滞剂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68例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内科门诊接受治疗的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6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68例与观察组68例,对照组在非药物干预处理下接受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非药物干预处理下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平肝降压饮方案治疗.结果:接受治疗前,两组在收缩压、舒张压指标水平上差异不大(P>0.05);治疗半个月、30d后,两组的舒张压、收缩压指标评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完成1个疗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18%,相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88%)显著提高(P<0.05).结论: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采用平肝降压饮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26.
目的 探讨胸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的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MALToma患者的临床及CT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中,5例为囊实性铸型生长肿块,内可见多发边界清晰的类圆形囊变区域,定义为“瑞士奶酪征”,3例为实性类圆形小结节;增强后实性成分均中度至明显强化,平均强化幅度为35 HU。8例均无纵隔肿大淋巴结,无心脏大血管包绕或侵犯。7例合并干燥综合征。结论 胸腺MALToma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且多数伴有干燥综合征,结合患者临床病史有可能做出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327.
328.
人类髌股关节三维运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实验通过精密机械式三维位移测量方法,采用10条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定标加载,分析研究了屈膝过程中的髌股关切运动学及Q角变化对髌股关节运动的影响。结果发现,人类髌股关切具有复杂而有规律性的三维运动特点,对传统认为“髌骨具二维运动”的观点提出了修正。同时发现,Q角异常增大或减小,虽然对髌股运动趋势无显著影响,但可影响髌股运动幅度从而影响髌股稳定性。髌骨的许多特征运动均发生在屈膝30°之前,髌骨此时也最不稳定,容易受到伤害提示临床手术治疗、护具设计及运动员选材时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329.
股四头肌腱与髌韧带张力关系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使用扣带式传感器对7例尸体膝关节在生理Q角、Q角增大10°、Q角减小10°和胫骨结节抬高术四种状态下,从90°到0°的伸膝过程中7个屈膝角度时的髌韧带张力和股四头肌腱张力进行测试。不同于传统的观点,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髌骨不是只改变股四头肌腱和髌韧带张力方向的简化滑轮结构。Fp/Fq随膝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明显改变,这种比率关系是由髌股关节接触区部位的移行决定的。髌骨不仅按照一定的比率传递股四头肌力,而且还起着增大髌韧带张力伸膝力臂的作用。本文还就Q角改变和胫骨结节抬高术对伸膝装置力学机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0.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胸部X线表现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陆普选 周伯平 龚小龙 杨根东 胡毅文 杨大国 骆子义 蔡雄茂 杨桂林 刘艳 钟旬华 王召钦 袁静 袁本通 马汉武 李炜 郑广平 褚建平 周求恒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6):449-451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胸部X线表现。资料与方法对经确诊的53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胸部X线表现为两肺大片状或小片状密度增高阴影(27例);磨玻璃样影(22例);1侧肺叶或肺段的小片状或斑片状影(19例);表现肺段内结节影(3例)以及两肺间质改变,肺纹理增粗,呈网格状及不规则线状影(4例)。结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胸部X线表现多种多样。如两肺片状影,磨玻璃状影,呈游走性,以及肺纹理增粗、增多,呈网状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发热、咳嗽、白细胞降低或正常等,应考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