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O苜蓿叶形支撑钢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应用AO苜蓿叶形支撑钢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影响临床效果的因素。方法 分析我科自1997年4月至1999年3月用该方法治疗的25例病人27侧肢体的治疗效果;按Ruedi-Allgower分型,比较不同骨折类型的治疗效果;把骨折复位后的X片作复位质量统计后,比较不同复位质量的病例的临床疗效;评价手术治疗病例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参照Teeny和Wiss提出的评分系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2.
颈椎前融合保留终板的骨愈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保留终板对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临床资料中,64例颈椎前融合采用保留终板的植骨技术,男43例,女21例,年龄20-72岁,平均39岁。75例颈椎前融合未保留终板,男51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7,实验资料中,利用成年建腰椎前路融合模型,术后4、8、12周分别切取新鲜融合脊柱节段,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用抗-第八因子抗体标记植骨新生血管。结果:临床病例中,两且均全部获骨性融合,平均骨融合时间均为8周(6-12周)。实验资料中,4周时2组植骨界面均有一定量新生毛细血管,对照组密度大于实验组:8 周时两组植骨界面和植骨块内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趋于相等;12周时两组新生血管情况基本一致。结论:保留终板后仍可在椎体一植骨界面提供良好的血供基本,并不会影响植骨愈合。  相似文献   
23.
保留终板的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椎体终板在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 将 2 1只家犬按 4 ,8,1 2周 3个时相点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7只。采用自身对照 ,在每只犬的 2个腰椎间隙制成保留终板 (实验组 )和不保留终板 (对照组 )的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模型 ,应用组织学、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两组的植骨愈合情况进行比较 ,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植骨界面的新生血管情况 ,同时比较两组标本的抗压性能。 结果  (1 )术后 4周时实验组的植骨愈合情况差于对照组 ,8周时趋于相等 ,1 2周时无差别。 (2 )术后 4周时实验组新生血管数量少于对照组 ,8周时差别减小 ,1 2周时两组基本相等。 (3)引起实验组植骨间隙 1mm位移时的抗压强度大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且终板的保留不会对植骨愈合的整体进程有明显影响 ,因而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4.
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颈前路手术显露途径由Chipault于1895年在法国出版的神经外科教材上首先提出 ,但直到本世纪 5 0年代后期 ,Robinson(195 5年 )、Dereymaker (195 6年 )、Cloward(195 8年 )等才报道了颈椎前路椎间融合的手术方式[1] 。此后 ,该手术逐渐得到推广 ,被公认为治疗颈椎疾患的一种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的手术方式 ,临床报道优良率达 70 %~90 %。Emery等认为影响骨融合率的因素主要是 :植骨块类型、手术技巧和融合节段数目[2 ] 。近年来 ,相继有一些新的改良手术方式、不同种类植入物出现。内固定的使用和…  相似文献   
2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应用 VEGF及拮抗VEGF对骨折愈合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新西兰大耳白兔 10 5只制作左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 ,随机分成三组 ,两组分别应用 VEGF多克隆抗体及 VEGF,另一组为对照组 (不作任何处理 )。在伤后 8、2 4、72小时和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测定骨折端血流量变化 ,在 1、3、5及 8周摄 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应用 VEGF使骨折端血流量在 8小时~ 3周较对照组增高 ,但 X线片却未见明显差异 ;而 VEGF多克隆抗体可导致骨折端血流量在各时相点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并阻碍了骨折的愈合进程 ,最终使骨折端形成骨不连样改变。结论 骨折愈合过程中缺乏 VEGF将严重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过程 ,并导致骨不连接 ,应用外源性 VEGF可能通过增加骨折端血流量而对骨折愈合有益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的可行性、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皮穿刺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女各16例,年龄31~77岁;病程平均(5.0±2.0)年,手术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椎间盘减压后,用括匙将上下软骨终板破坏,将1枚可膨胀的椎间融合器B-Twin斜向置入椎间隙内形成固定的支架,然后在周围植骨,以保证椎体间的稳定效果.治疗的适应证:(1)退变性椎间盘膨出伴有椎体不稳和Ⅰ度滑脱21例;(2)退变性椎间盘膨出伴有轻、中度椎间隙狭窄10例;(3)盘源性腰痛1例.疗效评定标准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1年3个时间对患者的症状和功能分别进行评分,计算术后改善率和疗效.对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术后2次随访的改善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每个椎间隙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60 min),出血量<20 ml.手术部位:L3~4间隙4例、L4~5间隙19例、L5~S1间隙6例、L3~4合并L4~5间隙3例,共置入B-Twin融合器35枚,其中3例在2个椎间隙内置入.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0.0±2.1)d,2例出现手术并发症,1例融合器松动,1例出现相邻椎间不稳.术后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3个月.32例患者JOA下腰痛评分,术前为(4.1±1.8)分、术后3个月为(11.9±3.9)分,术后1年随访22例,JOA评分(12.0±3.2)分,手术前后JOA下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P<0.01);改善率,术后3个月为(61.7±23.6)%,术后1年为(58.2±21.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18,P>0.05).结论 经皮穿刺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和椎体不稳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脊柱稳定结构的特点,但对椎间融合率以及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