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7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6篇
肿瘤学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环胞菌素A体外逆转人类胶质瘤细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采用有MDR1和MRP表达的人类胶质瘤细系 ,通过放射自显影观察应用环胞菌素A前后抗癌药物在细胞内的积累与外排量。结果 在有MDR1和MRP表达的人类胶质瘤细胞系中 ,加入环胞菌素A后细胞内抗癌药物积累量显著增加 (P <0 .0 5 )。结论 环胞菌素A可增加耐药细胞对抗癌药的敏感性 ,在体外能有效地逆转入类胶质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其作用机制除了与细胞膜上的P -糖蛋白竞争性结合、抑制药物外排 ,对MRP过度表达的胶质瘤细胞系也有逆转作用 ,这可能与细胞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12.
脑室出血治疗的实用性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脑室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单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小剂量尿激酶治疗。B组: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小剂量尿激酶治疗。C组: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大剂量尿激酶治疗。结果术后1周GCS评分,治疗后1、3个月Barthel评分:B组C组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均优于A组。C组与B组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优于B组。结论脑室出血更适合于用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大剂量尿激酶治疗。  相似文献   
113.
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脑胶质瘤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stromal stem cells,BMSCs)在体外及脑荷瘤大鼠体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培养BMSCs,以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刺激细胞,将BMSCs与DC及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或应用Transwell将BMSCs与DC及T淋巴细胞以8μm的膜隔开培养,观察BMSCs对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调节作用。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将BMSCs植入荷瘤大鼠脑内,观察对荷瘤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BMSCs不能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但明显抑制DC对T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用Transwell将BMSCs与DC及T淋巴细胞以8μm的膜隔开,与BMSCs、DC、及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相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934);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早期加入BMSCs可产生明显的抑制效果,在晚期加入BMSCs则抑制效果明显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T淋巴细胞凋亡不明显。体内检测显示,BMSCs对荷瘤鼠体内的IFN-γ、IL-2、IL-10水平无明显影响,肿瘤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减少(P>0.05)。结论BM-SCs可能通过分泌的细胞因子对T淋巴细胞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4.
CDC10在胶质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应用微阵列技术探讨CDC10在星形细胞起源胶质瘤中的表达。方法 :术中收集 17例不同级的新鲜星形细胞起源胶质瘤标本 ,提取总RNA后逆转录成3 3 P标记的cDNA探针 ,与AtlascDNA微阵列杂交 ,获得相应基因表达谱 ,与正常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比较 ,并应用RT PCR验证结果。结果 :发现CDC10在所有肿瘤基因表达谱中均明显下调 ;经RT PCR验证 ,相对于正常脑组织的高mRNA丰度 ,所有肿瘤中该基因均下调甚至无表达。结论 :应用微阵列平行分析有助于发现已知基因的新功能。CDC10在星形细胞起源胶质瘤中表达下调 ,其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5.
创伤性窒息是外力挤压胸腹部,引起胸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压力借静脉传到颅内而致的脑毛细血管破裂,致头面及颈肩部皮肤弥漫性点状出血的一种综合征,在临床工作中较少见。现报告我院1980年~1991年收治的15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3年2月收治的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鞘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1例、次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MRI是正确选择手术入路的重要依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显微手术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7.
118.
119.
120.
目的探讨脑膜瘤缺氧诱导因子-lα(HIF-lα)表达与瘤中血管生成及病理级别之间的关系,探讨HIF-lα在脑膜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为治疗脑膜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脑膜瘤标本45例,正常脑组织标本10例(均为重型颅脑损伤急症行内减压术)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两步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lα在脑膜瘤标本和正常脑组织标本中的表达,以人原始造血细胞(CD34)标记肿瘤微血管,用微血管密度(MVD)作为血管生成指标测定肿瘤血管生成,比较缺氧诱导因子-lα表达与血管生长及病理级别关系。结果45例脑膜瘤组织切片中有23例表达HIF-1α,染色阳性率为51.1%,HIF-1α在正常脑组织及脑膜瘤Ⅰ级、Ⅱ级、Ⅲ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32.00%、66.67%和87.50%。在各个级别的脑膜瘤及正常脑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脑组织组、I、II和III级脑膜瘤组中的MVD值分别为10.34±2.78,17.25±2.69,20.43±5.20和30.79±5.64,MVD值随着脑膜瘤级别的升高逐渐增加。HIF-lα表达程度与MVD呈正相关。结论缺氧诱导因子-lα表达强度与脑膜瘤血管生成可能有关,为治疗脑膜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