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44篇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评估抗病毒治疗对HBV DNA高载量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行肝癌根治术的113例伴HBV DNA高载量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4例行抗病毒治疗(治疗组),39例未行任何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均给予基础保肝、支持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比较2组患者术后HBV DNA定量、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2组术后生存。结果治疗组术后HBV DNA载量持续下降,术后6、12、24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38、18.50、16.22,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BV DNA载量分别在术后6、12、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9、24.20、14.15,P0.05)。2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5.95%、85.14%、75.68%和87.18%、69.23%、53.85%,2组术后3年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对HBV DNA高载量肝癌术后抗病毒治疗可提高肿瘤3年无瘤生存率,延长术后生存期,因此对于HBV DNA高载量HCC患者行肝癌根治术后,宜尽早、规律、持续联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索恶臭假单胞菌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肠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集14 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患者病变胃黏膜354例,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尿素酶试验及幽门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片段的PCR进行幽门螺杆菌的鉴定,同时提取胃黏膜组织DNA,通过幽门螺杆菌特异性PCR进行快速诊断。将非幽门螺杆菌转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酶阳性的非幽门螺杆菌染色体DNA利用细菌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比对。使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经测序比对为恶臭假单胞菌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354例样本中分离出革兰阴性、尿素酶阳性的恶臭假单胞菌10株,经16SrRNA基因测序和序列比对,与GenBank中恶臭假单胞菌的相似性≥98%。10株恶臭假单胞菌的胃黏膜标本中,6例标本幽门螺杆菌特异性PCR为阳性,4例为阴性。传代存活的7株恶臭假单胞菌的K-B法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对左氧氟沙星均敏感,1株对四环素敏感,5株对阿莫西林耐药,6株对克拉霉素耐药,7株对甲硝唑、氨苄青霉素均耐药。7株菌经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结果均为恶臭假单胞菌。结论病变胃黏膜中分离出尿素酶阳性且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多种抗生素耐药;可能造成临床上14 C-尿素呼气试验假阳性,并继发感染影响胃肠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为肾移植术后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肾移植病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间行死亡捐献肾移植术的251例受者, 记录标本送检情况, 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记录可能的供者源性的感染发生率及整体预后。结果围手术期病原菌检出率为12.18%(367/3 014)。其中非重复菌株225株,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占比分别为48.89%(110/225), 43.11%(97/225)和8.00%(18/225)。检出部位中, 灌洗液占比49.78%(112/225), 以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引流液占比24.88%(56/225), 以恶臭假单胞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尿液占比18.67%(42/225), 以屎肠球菌为主;血液占比6.22%(14/225), 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检出的病原菌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 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93.33%(28/30)、6.45%(2/31)和38.71%(12/31)。肺炎克雷伯菌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福建部分地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基因型、亚型的分布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其基因启动子区-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福建部分地区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采用HBV基因分型(B、C基因型)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或HBVS基因为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基因型、亚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检测TNF-α-238及-308位点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TNF-α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V基因型B、C分别占58.6%、41.4%,其中150例HBVS基因为直接测序,Ba亚型81例,Ce亚型69例;B基因型患者平均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小于C型(P=0.020)。HBV基因型B、C的TNF-α水平、TNF-α-238和-308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福建部分地区HBeAg阳性CHB患者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其次是C型,仅见Ba和Ce亚型;B基因型患者较年轻,BMI小于C型;但HBV基因型B、C与TNF-α水平、TNF-α-238和-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a"决定簇氨基酸(AA)变异与HBV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对99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S基因直接测序,分析HBV基因型及HBsAg"a"决定簇的AA变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B基因型占52.5%(52/99),C基因型占47.5%(47/99),未发现其他基因型;HBsAgAA126Thr存在变异,而AA124、131、133、139、141、145未发现变异及AA122~124未发现缺失或插入,其中AA126Thr占52.5%(52/99),Ile占39.4%(39/99),Ser占4.0%(4/99),Ala占4.0%(4/99);AA126Thr变异为Ile在C基因型中多见(χ2=35.201,P〈0.001,OR=48.125)。结论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a"决定簇AA变异多发生在AA126Thr变异为Ile,且基因型C较基因型B更易发生AA126Ile变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住院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生化指标、凝血指标、HBVDNA载量、临床分型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676例肝衰竭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并发SBP者占71.0%(480/676),仅高胆红素血症、低ALT/AST、低钠血症与肝衰竭并发SBP相关(P=0.014、P0.001、P=0.041),TBil380μmol/L、ALT/AST≤0.4、血钠≤125mmol/L发生SBP的风险分别高于TBil≤380μmol/L、ALT/AST0.4、血钠125mmol/L[P=0.026,OR(95%CI)=1.469(1.047~2.060);P=0.033,OR(95%CI)=2.388(1.049~5.434);P=0.001,OR(95%CI)=4.244(1.664~10.829)]。结论高胆红素血症、低ALT/AST、低钠血症是肝衰竭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学习评价是网络学习的质量保证和服务支持,它在整个网络教育评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网络学习研究中网络学习评价研究占了很少的比例,给网络学习评价的发展造成了很多不利。本文分析了网络学习评价研究在网络学习研究中的现状,指出了目前网络学习评价在评价内容、评价工具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的不足并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了三方面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李丹  潘晨 《福建医药杂志》2007,29(6):115-116
目的观察水林佳联合肝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水林佳和肝宝胶囊,对照组仅给予水林佳,两组治疗24周后,观察比较症状积分、肝功能、血脂及肝脏B超影像的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及肝脏B超影像均有一定改善,可明显降低肝功能及血脂水平(分别P<0.05)。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肝脏B超影像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降低血脂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水林佳联合肝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1995年底Simmons和1996年初Linnen等成功分离了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简称HGV),关于HGV的致病性一直争论不休。我国也证实了HGV感染的存在并对其基因进行克隆,测定了该基因全序列。由于HGV多为重叠或混合其他病毒感染,研究比较困难。至今仍未能证明HGV是肝炎或其他已知肝病的病原,以及它的致病性。笔者于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对HGV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