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53例体检发现蛋白尿和(或)血尿患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体检发现蛋白尿和 (或 )血尿患者的肾脏临床和病理情况。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 :5 3例患者中 ,有蛋白尿者 48例 (90 .6 % ) ,其中单纯蛋白尿者占 2 5 % ,2 4h尿蛋白定量 >1.5 g者占 14.6 % ;有血尿者 41例 (77.4% ) ,其中单纯血尿者占 12 .2 % ,红细胞形态异常≥ 70 %者占 5 1.2 % ;同时有蛋白尿和血尿者 36例 (6 7.9% ) ;伴高血压者 2 1例 (39.6 % ) ;内生肌酐清除率 <80ml/min者 14例 (2 6 .4% )。病理类型多样 ,其中 31例 (5 8.5 % )为IgA肾病 ;部分病例病理表现严重 ,有明显活动性病变者占 2 2 .6 % ,经治疗大多肾功能有显著改善。结论 :在人群中开展尿常规普查 ,能早期筛选出可疑肾脏疾病患者 ,并可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腹部和盆腔手术史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腹膜透析(PD)导管放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111例ESRDPD治疗患者,比较有无先前腹部和盆腔手术史对PD置管手术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11例ESRD患者中,25例原先有腹部和盆腔手术史(A组),86例无腹部和盆腔手术史(B组)。置管术后各类PD并发症,如血性腹透液、腹透管异位、腹透液渗漏、腹部疼痛、出口处感染、腹膜炎、腹透管堵塞、阴囊肿胀等的发生例数在A组分别为2(8.0%)、0(0)、1(4.0%)、3(12.0%)、0(0)、4(16.0%)、0(0)、0(0),而B组分别为3(3.5%)、2(2.3%)、3(3.5%)、8(9.3%)、0(0)、11(12.8%)、2(2.3%)、1(1.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既往腹部和盆腔手术史对ESRD患者PD导管放置后短期和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置管术前应谨慎评估患者腹腔粘连情况,术中细致操作。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单药治疗及联合应用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循环和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表达的影响及差异.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24例CKD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予贝那普利20 mg/d、缬沙坦160 mg/d、贝那普利10 mg/d和缬沙坦80 mg/d治疗8周.记录随访过程中的血压、血清肌酐(SCr)、尿蛋白定量等临床指标,并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和尿RAS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和血、尿RAS 组分活性以及三组间的差异. 结果:治疗8周后贝那普利组的尿蛋白定量[(0.61 ±0.25) g/24h vs (0.35±0 20)g/24h,P<0.05]、尿血管紧张素原[(60.76±28.05 )ng/(mg·Cr) vs (23.09±14.74) ng/(mg·Cr),P<0.05]低于基线;缬沙坦组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基线[ (99.17±10.56) mmHg vs (84.63±9.33) mmHg,P<0.05],血浆肾素活性(PRA)高于基线[(1.33±0.76) ng/(ml·h) vs (6.02±2.59)ng/(ml·h),P<0.01].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蛋白尿下降>30%)分别为87.5%、12.5%和62.5%,贝那普利组显著高于缬沙坦组(P<0.05).治疗8周后贝那普利组PRA[(3.20±1.25) ng/(ml·h) vs (6.02±2.59)ng/(ml·h),P<0.05)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53.32±11.13)pg/ml vs (105.61±59.49) pg/ml,P<0.05)低于缬沙坦组. 结论:贝那普利短期治疗可有效降低CKD患者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和蛋白尿,而缬沙坦可较贝那普利更显著升高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绿升麻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等多种柱色谱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以各有机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鉴定为25-脱水升麻醇-3-O-β-D-木糖苷(25-anhydro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Ⅰ)、25-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5-O-acetylcimic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Ⅱ)、升麻醇-3-O-α-L-阿拉伯糖苷(cimigenol-3-O-α-L-arabinopyranoside,Ⅲ)、升麻醇-3-O-β-D-木糖苷(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Ⅳ)、3′-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3′-O-acetyl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Ⅴ)、24-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4-O-acetyl-shengmanol-3-O-β-D-xylopyranoside(23R,24R),Ⅵ]、24-O-acetylisodahurinol-3-O-β-D-xylopyranoside(Ⅶ)。结论化合物Ⅰ~Ⅶ首次从绿升麻中分离得到,抗肿瘤药理实验显示化合物Ⅰ、Ⅱ在质量浓度30μg/mL时对宫颈癌细胞(HeLa)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具有较强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血流量参数超声测量的最佳方法及建议参考值范围。方法  应用Philips iU22彩超仪测量60例功能正常的前臂AVF血液透析患者的桡动脉、头静脉及肱动脉血流量参数,计算每个部位的检测成功率及组内相关系数以选择最佳的测量部位并评估测量的重复性;前20例患者同时采用直径法和面积法,获得内瘘血管截面积进而换算血流量参数并比较其差异;分析原发病类型及吻合方式对最佳测量方法获得的血流量参数的影响,并探讨血流量参数的可能参考值范围。结果  超声血流量参数测量的成功率及稳定性较好,以肱动脉为最佳测量部位。直径法和面积法两种截面积测量方式获得的血流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病类型及吻合方式对血流量参数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流量参数值较其他原发病患者低,端端吻合患者的血流量参数较端侧吻合患者高(P<0.05)。由本研究60例患者肱动脉血流量参数得出稳定的血透前臂AVF血流量参数的建议参考值范围为297~1 909 mL/min。结论  肱动脉为超声血流量参数的最佳测量部位,对于肱动脉血流量参数值过低(<300 mL/min)或过高(>2 000 mL/min)患者需进行更为仔细的扫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低氧预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凋亡和坏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通过细胞成脂、成骨分化诱导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45)鉴定BMSCs;运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低氧诱导因子 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 1α)基因。将细胞分成6组:正常培养组、正常培养+转染阴性对照组、正常培养+HIF 1α RNA干扰组、低氧预处理组、低氧培养+转染阴性对照组及低氧培养+HIF 1α RNA干扰组,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仪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LDH)活力测定等方法,检测各组BMSCs的增殖、凋亡和坏死情况;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 检测各组BMSCs中HIF 1α、葡萄糖转运子 1(glucose transporter,GLUT 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培养的BMSCs具有成脂、成骨等多向分化潜能;流式检测呈现CD29和CD90高表达,CD45低表达;低氧预处理可促进BMSCs增殖,减轻坏死,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低氧预处理组HIF 1α、GLUT 1及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常氧培养组(P<0.05);给予低氧预处理组siRNA HIF 1α后其HIF 1α、GLUT 1及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未干扰前(P<0.05),且细胞增殖受抑制,细胞凋亡和坏死加重(与未干扰前相比,P<0.05)。 结论 低氧预处理可促进BMSCs的体外增殖,减轻坏死,其机制可能与低氧预处理后HIF 1α表达增加及上调其下游基因GLUT 1和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7.
二甲四氯钠(英文名:MCPA-Na;化学名:2-甲基-4-氯苯氧乙酸钠;分子式:C9H8ClNaO3)属选择性苯氧乙酸类除草剂,主要适用于水稻、麦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田。其性质稳定,除草效果良好,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按照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为低毒性农药。此种农药的残留对人体健康有害,临床多表现为皮疹等,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新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且年龄≥60岁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至2010年12月31日。应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共131例血液透析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5(14~41)月,死亡52例,中位生存期48(37.72~58.28)月。主要死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脑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的透始年龄、透析前合并脑血管疾病比例、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比例、Chari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5比例、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导管比例、透析原因为心力衰竭比例、透始eGFR均显著高于非死亡患者,而CCI=3~4比例、透始尿量、血肌酐、血白蛋白均显著低于非死亡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年、2年、3年、4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74.6%、63.2%、48.0%、33.9%。Cox回归分析显示透始年龄(HR=1.070,95%CI1.015~1.127,P<0.05)、透析前合并脑血管疾病(HR=2.052,95%CI1.035~4.068,P<0.05)、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HR=1.888,95%CI1.029~3.463,P<0.05)、CCI≥5(HR=2.675,95%CI1.323~5.411,P<0.05)、透始血白蛋白(HR=0.949,95%CI0.901~0.999,P<0.05)是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疾病。透始年龄、营养状况、合并疾病状况可能是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bloodcelldistributionwidth,RDW)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2年1月-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356例,其中男性226例,女性130例;年龄(59.2±14.5)岁;透析龄(64.3±42.5)个月。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史,并于周中透析前检测血红蛋白(Hb)、RDW、电解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甲状旁腺素和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透析前后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并计算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t/V)。结果:整组患者RDW为(15.14±1.22)%(13.0%~20.4%),中位数14.9%;241例(67.7%)患者RDw水平超过参考值上限。男性患者RDW水平低于女性患者[(15.03±1.11)%比(15.33±1.39)%,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RDw与年龄(r=0.269,P〈0.00I)、透析龄(r=0.116,P=0.033)、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0)剂量(r=0.250,P〈0.001)、EPo/Hb比值(r=0.214,P〈0.001)、hsCRP(r=0.335,P=d0.001)及NT—proBNP(r=0.133,P=0.027)呈正相关。RDW与血清白蛋白(r=-0.241,P〈0.001)、前白蛋白(r=-0.334,P〈0.001)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提示,RDW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RDW水平异常并不少见,且与年龄、透析龄、营养水平、炎性反应状态、心脏功能、EPO剂量及反应等多项临床指标有关。RDW对透析人群预后的预测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核因子κB (NF-κB)活性与微炎症、氧化应激状态及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 方法:选取MHD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者(32例),以体检健康者(1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PBMC的NF-κB活性,比色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PBMC的NF-κB活性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NF-κB活性与CVD的关系. 结果: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1 142.4±413.0)ng/mg核蛋白vs(208.3±39.5) ng/mg核蛋白,P<0.05]、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3.2 mg/L vs0.5 mg/L,P<0.05)、TAOC[ (21.9±6.6)U/ml vs (15.7±2.3)U/ml,P<0.05]和MDA[ (6.80±0.86) nmol/ml vs (3.89±0.51) nmol/ml,P<0.05]皆显著高于对照组.单次HD后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显著升高[(2 076.5±690.1)ng/mg核蛋白vs(1 142.2 ±413.0)ng/mg核蛋白,P<0.05],TAOC显著降低[(13.6±5.0) U/ml vs(21.9±6.6)U/m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BMC的NF-κB活性与白细胞计数(r=0.454,P<0.05)、血清hsCRP(r =0.590,P<0.05)及MDA(r=0.390,P<0.05)呈正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β=0.338,P<0.05)、血清hsCRP(β =0.440,P<0.05)及MDA(β=0.319,P<0.05)皆与PBMC的NF-κB活性独立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BMC的NF-κB活性升高(>1 170.0 ng/mg核蛋白)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8.47,P<0.05). 结论: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显著升高,且与微炎症、氧化应激状态及CVD相关,可作为患者的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