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41例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的病因、临床表现、肾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4月至2005年4月肾活检确诊为AIN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等。结果①肾活检病例为1352例,确诊为AIN 41例(3.03%)。②药物相关性AIN87.8%,抗生素所致的AIN77.78%。③临床表现包括发热(61.98%),无尿或少尿(61.98%)。白细胞尿(48.78%),糖尿(26.83%),皮疹(17.07%),关节痛(12.20%)。26.83%患者需透析替代治疗。④32例(78.04%)患者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或予口服泼尼松治疗1月后,43.9%的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摆脱透析治疗。⑤治疗1月后肾功能未恢复正常者与肾功能恢复正常者相比,前者原有肾脏病的比例高(43.48% vs 11.11%,P=0.026),发病时出现尿糖阳性的比率高(47.82% vs 11.11%P=0.0133)。但肾组织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AIN临床表现多样.药物是AIN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原有肾脏疾病。病程中出现糖尿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2.
31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一临床危重病症,尽管重症监护和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其死亡率仍然很高,近30年来无明显下降。研究表明引起ARF的病因是影响其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此我们对我院1973年1月~1998年12月资料齐全的314例ARF的病因进行了分析和统计,以了解ARF病因的分布和变异情况,为ARF的防治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3.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生存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新进入透析且年龄≥18岁患者,随访至2009年3月31日。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资料。 结果 共460例透析患者入选,其中247例起始采用血透治疗,213例起始采用腹透治疗。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开始透析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平均动脉压、进入透析治疗前心脑血管事件、Charlson并发症指数(CCI)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17.9(0.25,51)个月。意向治疗分析结果中,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透总体生存率优于腹透(P < 0.05,log-rank检验);透析1年内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4),而透析1年后腹透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血透患者(P < 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5岁的非糖尿病肾病血透组生存率显著高于腹透组(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经混杂因素调整后,两种透析方式本身对透析生存无明显影响(HR,HD:PD = 0.778,95%CI 0.483~1.254,P = 0.303);而年龄(HR = 1.051,95%CI 1.030~1.073,P < 0.01)、透前有脑血管意外史(HR = 2.032,95%CI 1.125~3.670,P < 0.05)、透前CCI≥5(HR=2.592,95%CI 1.230~5.465,P < 0.05)、前白蛋白(HR = 0.022,95%CI 0.001~0.768,P < 0.05)为透析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透析龄≤1年的血透和腹透生存率无显著差异;透析龄>1年的血透患者生存率可能逐渐高于腹透患者。老年非糖尿病患者血透生存率可能高于腹透。年龄、透前脑血管意外史、透前CCI≥5为影响透析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4.
近年无力型肾性骨病在终末期肾病(ESRD)中的比例显著升高[1-3],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低甲状旁腺激素(PTH)血症既是无力型骨病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1-3].  相似文献   
85.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间期的体质量增长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对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肾脏科血液净化中心269例MHD患者作横断面研究。根据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体质量增长量/干体质量×100%)将患者分为≤3.50%(79例)及>3.50%(190例)两组,分析影响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因素。 结果 269例MHD患者体质量增长量为(2.42±1.01) kg(0~6.33 kg),体质量增长率为(4.25±1.79)%。男性160例,体质量增长量为(2.45±1.09) kg,体质量增长率为(3.99±1.79)%;女性109例,体质量增长量为(2.39±0.85)kg,体质量增长率为(4.64±1.74)%,显著高于男性(P < 0.01)。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3.00%的患者占20%,≥3.00%且<5.00%的占50%,≥5.00%占30%。73.5%的患者体质量增长率超过3.50%。与体质量增长率>3.50%组比较,≤3.50%组的年龄(岁)(60.50±14.49比54.07±13.78)、男性比例(70.88%比54.74%)、体质量指数(BMI,kg/m2)(22.67±3.36比20.91±3.25)、残余尿量(ml)(自然对数:6.19±0.94比5.48±0.81)、干体质量(kg,62.82±10.97比56.69±10.94)及透析频次明显较高(均P < 0.05);血液透析龄(月)(41.03±41.92比58.83±43.57),β2微球蛋白(mmol/L)(31.61±9.82比38.54±10.38)及血磷(mmol/L)(1.92±0.66比2.15±0.58)显著较低(均P < 0.05)。相关分析显示体质量增长率与透析龄、透析前Scr、BUN、磷、β2微球蛋白、透析期间血压下降值和下降率呈正相关,其中透前BUN、Scr、磷及β2微球蛋白经残余尿量校正后,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与年龄、干体质量、BMI、透后收缩压、平均血压及残余尿量呈负相关。 结论 本组近70%患者体质量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年龄小、女性、BMI低、残余尿量少、干体质量低、透析龄长、基础病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较多。体质量增长显著影响透析期间的血压变化,应加强MHD患者透析间期的体质量增长的控制。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时氧化应激的评价指标,以确定可以稳定反映氧化应激水平的指标。方法:选择2008年7月—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断为CKD1~5期的住院患者73例,以10例同期在骨科住院行择期手术的无肾脏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CAT)的活力。结果:血浆AOPP和MDA水平CK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血浆AOPP水平随着肾功能减退逐渐升高,在CKD1~5期各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血浆GSH-PX、SOD和CAT水平CK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前两者在CKD患者随着肾功能减退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结论:CKD患者存在过度氧化应激。血浆AOPP水平随着肾功能的减退逐渐升高,它是反映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的稳定指标,并可较好地区别CKD不同肾损伤阶段氧化应激反应的变化;GSH-PX和SOD是较好的抗氧化指标。  相似文献   
8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treatment policy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control.Methods We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1382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in 11 dialysis centers in Shanghai, among them 809 were male, and 573 were female.Hypertension was defined as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 ≥ 140 and/o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90 mm Hg ( 1 mm Hg = 0.133 kPa).Those who had a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requiring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were also diagnosed as hypertension though their blood pressure was within normal range during the survey.Hypertension control was defined as blood pressure < 140/90 mm Hg before each dialysis session.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th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as 86.3%.The treatment rate and control rate in those patients were 96.8% and 25.5% respectively.More than half (50.4% )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only one kind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 and 34.4% with 2 kinds, 14.2% with 3 kinds, 1.0% with 4 kinds or more.Calcium channel blocker (CCB)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prescribed drug (61.0%), followed by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s ( 56.4% ), centrally acting anti-hypertensive agent ( 26.4% ), beta blockers and alpha, beta-blockers( 14.0% ).The control rate of hypertension in those hemodialysis people was aggravated by the exist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The patients who need more kinds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have a poorer control rate of hypertension.The hypertension control rate elev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dequate hemodialysis.Conclusions There is a very high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Although the treatment rate is high, the control rate is unsatisfactory.So the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 is still a clinical challenge.Appropriate dialysis adequacy, reasonable use of erythropoietin, treatment of heart disease and judicious use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may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outcome.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单药治疗及联合应用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循环和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表达的影响及差异.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24例CKD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予贝那普利20 mg/d、缬沙坦160 mg/d、贝那普利10 mg/d和缬沙坦80 mg/d治疗8周.记录随访过程中的血压、血清肌酐(SCr)、尿蛋白定量等临床指标,并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和尿RAS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和血、尿RAS 组分活性以及三组间的差异. 结果:治疗8周后贝那普利组的尿蛋白定量[(0.61 ±0.25) g/24h vs (0.35±0 20)g/24h,P<0.05]、尿血管紧张素原[(60.76±28.05 )ng/(mg·Cr) vs (23.09±14.74) ng/(mg·Cr),P<0.05]低于基线;缬沙坦组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基线[ (99.17±10.56) mmHg vs (84.63±9.33) mmHg,P<0.05],血浆肾素活性(PRA)高于基线[(1.33±0.76) ng/(ml·h) vs (6.02±2.59)ng/(ml·h),P<0.01].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蛋白尿下降>30%)分别为87.5%、12.5%和62.5%,贝那普利组显著高于缬沙坦组(P<0.05).治疗8周后贝那普利组PRA[(3.20±1.25) ng/(ml·h) vs (6.02±2.59)ng/(ml·h),P<0.05)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53.32±11.13)pg/ml vs (105.61±59.49) pg/ml,P<0.05)低于缬沙坦组. 结论:贝那普利短期治疗可有效降低CKD患者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和蛋白尿,而缬沙坦可较贝那普利更显著升高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  相似文献   
89.
86例IgA肾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IgA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1984 .6 - 2 0 0 0 .12间经肾活检证实为IgA肾病患者 86例住院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 4例男性在随访结束时发生尿毒症 ,病程 (115 .9±3.2 )月。年龄≥ 4 5岁组、肾小球硬化组、间质存在纤维化组、肾小管萎缩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在肾穿刺和随访结束时均分别显著低于 <4 5岁组 ;高血压组肾穿刺时Ccr与无高血压患者无显著差别 ,而随访结束时则显著低于无高血压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肾小管萎缩是影响IgA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论 性别、年龄、高血压、肾小球硬化程度、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是影响IgA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其中年龄和肾小管萎缩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0.
国产相对低分子质量肝素钠在常规血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相对低分子质量肝素钠(LMWH)注射液在常规血透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国产或进口LMWH治疗,观察透析器和透析管路的凝血情况、内瘘穿刺点压迫时间、血Xa因子活性和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4-5.5 h的血透治疗,仅少数患者发生轻微透析器和管路凝血,2组患者在内瘘穿刺点压迫时间、血浆抗Xa因子和APTT的变化方面均相似;2组药物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出血性并发症、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发生率均较低;以上指标2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国产与进口IMW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