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01.
目的 研究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后血清尿素反弹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稳定的MHD患者124例为对象。取透析前、透析结束时、透析后15 min、30 min血样,定量观察尿素反弹及其对透析充分性指标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t/V)和血清尿素下降率(URR)的影响。分析其与患者人口学特征、透析参数的相关关系。 结果 血液透析后的血清尿素反弹平均达13.6%,导致URR和spKt/V分别高估0.04和0.14。影响尿素反弹最重要的因素是透析效率K/V,此外还有较高的血红蛋白、较多的相对超滤量、动静脉通路和男性。 结论 血液透析后的尿素反弹普遍存在。对于特定的个体和透析过程,其对透析充分性指标的影响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02.
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由此发展为尿毒症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我国尿毒症的主要原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也就是俗称的“慢性肾炎”。那么,慢性肾炎治得好吗?回答是:慢性肾炎是有可能治好的,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开始残余肾功能与维持性透析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9年30日新进入血透或腹透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成年患者资料,随访至2010年3月31日.根据透析开始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10.5、8~<10.5、6~<8、<6 ml· min-1·(1.73 m2)-1 4组.eGFR评估采用MDRD简化公式.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结果 (1)共562例患者入选,透析开始中位eGFR为5.60(2.26~12.62) ml· min-1·(1.73 m2)-1;中位随访时间为17(0~58)个月 ;死亡141例,中位生存期为45.48(43.05 ~47.90)个月.随着透析开始eGFR下降,4组患者Scr、BUN、血尿酸(SUA)、血前白蛋白、血磷、血钙磷乘积、整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平均动脉压(MAP)逐渐升高 ;血红蛋白(Hb)、男性患者比例、并发糖尿病比例、Charison并发症指数≥5比例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随着透析开始eGFR下降,并发左室肥大比例有逐渐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4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与透析预后无显著关系.对透析非早期(>3个月)死亡患者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4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是透析1年生存预后的保护因素(HR =0.791,95%CI 0.669~0.935,P<0.01).(3)以心脑血管死亡为终点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是心脑血管生存预后(HR =0.868,95%CI 0.777~0.971,P<0.05)和1年心脑血管生存预后(HR=0.937,95%CI 0.851~0.992,P<0.05)的保护因素.(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腹膜透析患者死亡风险下降10%(HR=0.90,95%CI 0.81~0.99,P< 0.05).血液透析方式4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47),8~<10.5组生存率最低,与6~<8组、<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33,P=0.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未显示透析开始eGFR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腹膜透析患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6.6%(HR=0.834,95%CI 0.736~0.946,P<0.01)和32.1%(HR=0.679,95%CI 0.535~0.862,P<0.01).以心脑血管死亡为终点,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下降18.2%(HR=0.818,95%CI 0.669~0.999,P<0.05).结论 本组患者透析时机明显晚于国际透析指南的标准.随着透析开始eGFR降低,并发症增多及程度加重.早期透析可能无法提高透析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但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脑血管及1年总体生存预后和腹膜透析、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中低血压(IDH)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水平与IDH发病的关系,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5月我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202例MHD患者资料,根据3个月内每次血透中血压下降情况,分为无透析中低血压组( no-IDH)、透析中低血压偶发组(o-IDH)和透析中低血压频发组(f-IDH).IDH指透析中收缩压下降≥2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降低≥10 mm Hg并有低血压症状或需要干预措施.3个月透析过程中发生IDH频率<1/10为no-IDH,≥1/10但≤1/3为o-IDH,>1/3为f-IDH.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IDH发生相关性.血NT-proBNP诊断效能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结果 202例MHD患者中男108例(53.5%),女94例(46.5%),年龄20~80( 55.85±14.48)岁.原发病分别为肾小球肾炎133例(65.8%)、糖尿病肾病20例(9.9%)、高血压肾病17例(8.4%).IDH发病率42.1%,其中o-IDH 27.2%,f-IDH 1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超滤率、血NT-proBNP、血浆白蛋白、主动脉根部内径等与IDH发生密切相关(均P< 0.05).血NT-proBNP水平与透析初始血压及透析中血压下降值均呈正相关(P<0.05).以血NT-proBNP水平判断MHD患者发生IDH的AUC为0.76(95% CI 0.69~0.83,P<0.01);以NT-proBNP 1746.5 ng/L作为界值的灵敏度为88.61%,特异度为51.10%.判断MHD患者频发IDH的AUC为0.65(95% CI 0.53~0.76,P<0.05),以NT-proBNP 8208.0 ng/L作为界值的灵敏度为33.33%,特异度为91.30%.结论 高龄、女性、高超滤率、高血NT-proBNP水平、低血浆白蛋白、主动脉根部内径短是MHD患者发生IDH的主要危险因素.血NT-proBNP可作为IDH发病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5.
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瘦素水平与营养不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时血清瘦素浓度及高瘦素血症与CRF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 CRF组 112例 ,分为非透析亚组 74例、血液透析 (血透 )亚组 2 9例和腹膜透析 (腹透 )亚组 9例 ;正常对照组 13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 ,同时测定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血脂 ;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测定受试者体脂含量 ;采用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 (SGA)评估受试者营养状况。结果 CRF组血清瘦素浓度为 (8.4 9± 0 .97) μg/L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7.6 3± 0 .16 ) μg/L(取自然对数值 ,P <0 .0 1) ,其中以腹透亚组血清瘦素水平 (9.30± 0 .79) μg/L升高最为明显。CRF组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客观生化指标均显著低下。在血透亚组 ,血清瘦素水平与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 (r =- 0 .195 ,P <0 .0 5 )。SGA评估显示CRF组存在营养不良 ,且营养状况越差 ,血清瘦素水平越高 (P <0 .0 1)。CRF组体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血透、腹透及非透析亚组体脂百分比均与瘦素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5 ) ,腹透亚组相关性最强。结论 CRF时存在高瘦素血症 ,且可能参与营养不良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了解核因子κB(NFκB)在缺血性急性肾衰竭(ARF)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应用凝胶滞留分析方法和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缺血性ARF大鼠肾组织内NF-κB DNA结合活性及iNOS表达情况。结果 肾皮质NF-κB DNA结合活性在缺血再灌注早期从对照组的1.00±0.17升高到缺血再灌注6h的3.67±1.94(P<0.05);之后下降,再灌注24h为1.32±0.27。髓质区NFκB DNA结合活性在缺血再灌注早期从缺血前的1.03±0.05降到缺血再灌注6h的0.41±0.09(P<0.01);随后开始升高,至48h达1.56±0.39。肾皮质iNOS mRNA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逐渐延长,表达量逐渐上升,缺血前为0.48±0.06,12h达高峰(0 86±0.09),随后在小幅下降后又升到再灌注48h的0.83±0.12。髓质区iNOS mRNA表达量在缺血再灌注早期呈升高趋势,缺血前为0.77±0.04,再灌注6~12h达高峰(分别为0. 94±0.12和0.94±0.09),之后小幅下降后又开始升高,至48h为0.87±0.04。结论 NF-κB在缺血性ARF中存在动态变化,可能在ARF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7.
PR3-ANCA和MPO-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临床病理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蛋白酶3(PR3)阳性和髓过氧化物酶(MPO)阳性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的临床与病理差异.方法:80例AASV中,男43例,女37例,ELISA法测定PR3和MPO,根据PR3和MPO阳性情况,分为PR3阳性组(20例)和MPO阳性组(60例)两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和治疗反应.结果:在确诊前,PR3阳性组发病年龄较MPO阳性组大(P<0.01),而病程较MPO组短(P<0.05).两组主要累及脏器为肾脏和呼吸道,肾脏累及分别为95%和90%,PR3阳性组累及上、下呼吸道比例明显高于MPO阳性组,分别为16/20 vs 32/60(P<0.001),12/60 vs 18/60(P<0.05).在未治疗前PR3阳性组较MPO阳性组贫血和肾脏损伤重,Hb分别为(99.1±16.3)g/L vs (109.9±20.1) g/L(P<0.05),BUN和Scr分别为(14.3±6.5)vs(8.7±3.7)mmol/L(P<0.001)和(348.9±287.8) vs (169.7±168.5)μmol/L(P=0.001),肾活检新月体形成、平均新月体数及新月体>50%的百分率,PR3阳性组和MPO阳性组分别为87.5% vs 48.1%,55.3±26.8 vs 26.8±21.2和56.3% vs 14.9%,PR3阳性组均高于MPO阳性组(P<0.01).治疗4~6周后两组有效率(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分别为80% vs 87.5%,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PR3-ANCA和MPO-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在临床和病理表现上有很大不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尿IV型胶原检测在IgA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健康体检合格者(对照Ⅰ组)、非肾脏病变(下尿路感染或尿路结石)患者(对照Ⅱ组)及IgA肾病患者的尿Ⅳ胶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Ⅰ组尿Ⅳ型胶原水平为(2.27±0.78)μg/L,对照Ⅱ组为(2.79±0.89)μg/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gA肾病患者尿Ⅳ型胶原水平为(5.94±6.03)μg/L,显著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均为P<0.01)。另外,尿Ⅵ型胶原水平与24h尿蛋白呈显著相关(r=0.368,P<0.05)。结论尿Ⅳ型胶原可以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IgA肾病病变程度及进展情况的临床检测指标之一,亦可作为IgA肾病药物治疗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观察吗替麦考酚酯(MM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抵抗特发性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IMPGN)的临床疗效。 方法 共13例患者,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MPGN,并排除继发性因素,明确诊断为IMPGN,其中4例中等量蛋白尿、9例大量蛋白尿、9例高血压、11例肾功能不全。在MMF治疗前,均经过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每日泼尼松1 mg/kg)至少8周,尿蛋白均无明显下降。随后泼尼松在8周内减量至每日0.5 mg/kg,同时加用MMF 1.5 g/d。 结果 13例患者在泼尼松治疗前尿蛋白量(24 h)为(4.1±1.4) g;Scr为(131.0±44.9) μmol/L;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3.2±26.8) ml·min-1·(1.73 m2)-1。接受足量泼尼松治疗8周后,尿蛋白量(24 h)为(4.2±1.5) g;Scr为(133.2±52.8) μmol /L;eGFR为(63.3±27.1) ml·min-1·(1.73 m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加用MMF治疗3个月后,尿蛋白量(24 h)轻微减少,为(3.8±1.2) g;Scr为(127.3±43.7) μmol/L;eGFR为(65.7±26.8) ml·min-1·(1.73 m2)-1,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MMF治疗6个月后,尿蛋白量(24 h)显著下降至(2.5±0.9) g(P < 0.05);Scr为(109.5±31.0) μmol/L(P < 0.05);eGFR为(72.9±25.3) ml·min-1·(1.73 m2)-1(P < 0.05)。MMF治疗12个月后,尿蛋白量(24 h)为(1.5±0.6) g(P < 0.01) ,13例均达到部分缓解(尿蛋白量下降>50%);Scr为(95.9±22.5) μmol/L(P < 0.01);eGFR为(81.2±23.8) ml·min-1·(1.73 m2)-1(P < 0.01)。治疗过程中仅1例出现轻微的胃肠道症状。 结论 MM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抵抗IMPGN能明显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0.
生活实例 小王的同事最近体检发现大量蛋白尿,医生初步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被要求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小王前去医院探望,问起同事平时有什么不适症状,同事回忆说最近两个月来只是觉得小便中的泡沫比以前明显增加,其他也没什么不舒服。小王听后大吃一惊,因为他觉得自己这两天小便中泡沫也较多,莫非也得了肾病?小王赶紧也去医院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