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眼科学   1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全身性疾病关系密切。由于其致盲性,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病人、家庭乃至社会均造成极大的危害。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膳食结构改变以及老龄化等各种因素,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仍呈上升趋势。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就近年来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治疗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2.
目的探讨E26转录因子-1(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1,Ets-1),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Ets-1,MMP-1和TIMP-1的表达,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中CD34的表达,计算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值(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依肿瘤的分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Ets-1和MMP-1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呈高表达,TIMP-1呈低表达.Ets-1和MMP-1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浆中.Ets-1和MMP-1高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Ets-1和MMP-1低表达组(P<0.01).结论Ets-1和MMP-1的高表达及TIMP-1的低表达可能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转移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63.
游志鹏  姜德咏 《眼科研究》2005,23(4):380-382
目的探讨E26转录因子-1(Ets-1)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血管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Ets-1mRNA和蛋白在40例Rb中的表达。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中CD34的表达,以此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值。结果82.5%(33/40)的Rb中Ets-1mRNA呈阳性表达,Ets-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5%(26/40)。Ets-1主要表达于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Ets-1高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Ets-1低表达组(P〈0.01)。其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预后有关。结论Els-1可促进Rb的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4.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hot shock protein,HSP)在早期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及变化,探讨HSP60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鼠龄为6~8周的SD大鼠随机分成糖尿病组及对照组,每组18只,糖尿病组在禁食12 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10 g·L-1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模型,成功诱导糖尿病模型后4周、8周、12周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分析晶状体上皮细胞上HSP60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上未发现有HSP60表达,糖尿病组大鼠在造模后4周、8周、12周均可见晶状体上皮细胞上有HSP60表达,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均为P<0.05)。糖尿病组大鼠造模后4周和8周间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而12周时其表达量开始减少,和4周及8周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有大量HSP60表达,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探讨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是否可以作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解剖学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经EDI-SD-OCT确诊并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伴人工晶状体植入+玻璃体切割+ILM剥除及硅油填充术的IMH患者63例66眼纳入研究,术后随访3~6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患眼裂孔愈合情况分为闭合组和非闭合组。利用频域OCT深度增强成像(EDI-SD-OCT)测量所有患眼的SFCT,记录患眼术前黄斑裂孔最小孔径、基底径,同时记录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SFCT与术前临床资料的相关关系,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与术后裂孔闭合相关的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闭合组56眼,非闭合组10眼,裂孔闭合率为84.8%。闭合组和非闭合组患眼的术前SFCT分别为(195.77±55.53)μm和(139.35±26.0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P=0.00)。闭合组患眼症状持续时间<6个月者所占比例较非闭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  相似文献   
166.

目的:分析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非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04/2021-12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非缺血性C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91例91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47眼,采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和对照组(44例44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随访11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改善情况,并记录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缺血性CRVO发生情况及全身和眼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1、2、3、5、7、9、11mo,两组患者BCVA和CR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后3、5、7、9、11mo,观察组患者BCVA和CRT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5、7、9、11mo时,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4.83±1.05次 vs 5.75±1.01次,P<0.05),缺血性CRVO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1% vs 86%,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全身和眼部并发症。

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抗VEGF药物是治疗非缺血性CRVO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显著改善视力,降低CRT,该治疗方案与抗VEGF药物单药治疗相比可增加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率、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减少缺血性CRVO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7.
目的 对比分析玻璃体切割术(PPV)、PPV联合内界膜剥除(CMIP)以及PPV联合环中心凹内界膜剥除(FSIP)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PM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8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的PMF患者28例33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中对内界膜的处理,回顾性的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PPV组9例10眼(行PPV);CMIP组10例11眼(行PPV联合CMIP);FSIP组9例12眼(行PPV联合FSIP)。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患者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劈裂腔厚度(CFT)、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为P<0.001)。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间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比较3组患者间各时间点平均BCVA(logMAR)与术前BCVA(logMAR)的差值(ΔBCVA),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PPV组患者BCVA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