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眼科学   1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再灌注后视网膜内caspase-3的动态变化,探讨caspase-3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结扎大鼠左侧颈总动脉1 h,然后再灌注,检测再灌注后1、6、12、24、48、72 h大鼠视网膜内caspase-3的水平及视网膜细胞凋亡平均发生率.结果 再灌注后视网膜内caspase-3的表达出现在光感受器细胞层,在再灌注后1、6、12、24、48、72 h caspase-3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067±0.004、0.923±0.045、1.962±0.377、3.793±0.860、2.039±0.427、1.332±0.109,细胞凋亡平均发生率(%)分别为1.8±0.1,7.1±0.2,18.2±1.4,34.7±2.1,22.6±0.9,16.3±0.4.结论 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caspase-3表达与细胞凋亡呈现正相关,caspase-3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347~34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原位杂交法检测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TGF-β1mRNA的表达,并按WHO1980年的标准进行分型: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进行临床随访。结果:78例中,梭型细胞型21例,类上皮细胞型34例,混合细胞型23例。TGF-β1mRNA在3种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强度随梭型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类上皮细胞型依次递增。回访37例患者,其中梭型细胞型1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8.3±14.2)mo,混合细胞型10例,平均生存时间(69.1±17.4)mo,类上皮细胞型9例,平均生存时间(36.8±12.2)mo。患者生存时间与TGF-β1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TGF-β1可能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2例(68眼)经荧光素血管造影诊断为CSC者进行半导体激光光凝渗漏点,同时对126例(142眼)不愿行激光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传统药物治疗,一组进行醋氮酰胺口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追踪观察3—24月。结果激光治疗组全部在2—8周内痊愈,其中视力恢复至l+0以上者46例(58眼),视力维持治疗前不变者6例(10眼)。光凝治疗后无复发病例。醋氮酰胺治疗组59例(64眼)中。有42例(46眼)在8~24周内趋于稳定,17例(18眼)视力无明显改善或下降,12眼复发形成永久性损害。传统药物治疗组67例(78眼)中,有47例(55眼)视力在9—20周视力趋于稳定。20例(23眼)视力无明显改善或下降,14眼复发形成永久性损害。结论半导体激光光凝渗漏点能明显缩短CSC的病程,改善视力。醋氮酰胺治疗与传统药物治疗组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β-七叶皂甙钠对其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6,12,24,48和72h组,每组5只,以原位杂交法检测视网膜中IL-6的表达,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在6h开始检测到IL-6的表达,在24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减弱。缺血再灌注+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在再灌注6h未能检测到IL-6的表达,在第12h有NF-eB和IL-6的表达,24h表达最强,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6h后各期ERG波幅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P<0.05)。结论IL-6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β-七叶皂甙钠可能通过抑制IL-6而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26转录因子-1(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1 Ets-1)在不同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Ets-1的表达,并按WH01980年的标准进行分型: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进行临床随访,以SPA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8例中,梭型细胞型占21例,类上皮细胞型型占34例.混合细胞型占23例。Ets-1在三种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表达,但表达强度随梭型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类上皮细胞型依次递增。结论Ets-1可能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Ets-1的检测可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现代玻璃体手术先驱Blankenship G.W.^[1]为糖尿病玻璃体积血患者实施了黄斑前膜剥离术,从而拉开了黄斑手术的序幕。30多年来,尤其是近10年间,黄斑部手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手术适应证日益拓宽,许多既往难于治疗的黄斑部疾病得以治疗,并获得了一定的视功能改善及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晶状体摘除对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7眼)真性小眼球的临床资料,追踪回访1~3年,观察病情的转归。结果6例(7眼)中,眼轴在15.36~18.79mm之间;所有患眼均呈高度远视,屈光度在 8.5D~ 37D。所有患者均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术前药物不能控制眼压,7眼均行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中未出现眼后节的并发症。随访1~3年,眼压控制较好,成功保留了患者的视功能。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晶状体切除是治疗真性小眼球继发性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长梗南五味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长梗南五味子(Kadsura longepedunculata)根中分离出一个新化合物,经光谱和化学方法证明为南五内酯酸(kadsulactoneacid,I),同时还分离得到5个已知化合物:南五内酯(I)、(+)-安五脂素(II)、二氢愈疮木脂素(IV)、d-表加巴辛(V)和β-谷甾醇(VI)。  相似文献   
19.
孙昀  游志鹏 《眼科研究》2013,(12):1110-1116
背景姜黄素是从姜的根茎中提取的物质,可抑制多种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增生,但其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生的作用及机制鲜见报道。目的研究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第5代人RPE细胞株接种于96孔板,分别加入5、10、15、20mg/L姜黄素分别作用24、48和72h,未加入姜黄素的作为对照,采用水溶性四氮唑-1(WST-1)检测各组人RPE细胞的增生情况和细胞活性(A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姜黄素作用后RPE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和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比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RPE细胞中促凋亡因子p53、p21WAF1/CIPI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WST-1检测显示,随着姜黄素质量浓度的增加,人RPE细胞的』4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质量浓度=96.55,P=0.00);随着姜黄素作用时间的延长A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H目=4634.28,P=0.00)。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15mg/L姜黄素作用48h早期凋亡细胞率为(13.37±1.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0),姜黄素作用72h,早期凋亡细胞率及中晚期凋亡细胞率分别为(15.97-+0.16)%和(0.26-+0.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0.37)%和(O.14±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0、7.44,均P=0.00)。15mg/L姜黄素作用48h后人RPE细胞处于G。/G,期细胞比例为(57.17±1.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73±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0,JP=0.00)。姜黄素作用后人RPE细胞可见线粒体肿胀和空泡样变性。Westernblot检测显示,15mg/L姜黄素作用24、48、72h后p53和p21WAF1/CIPI蛋白相对表达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15mg/L姜黄素作用24、48、72hPCNA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姜黄素可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增生,其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5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