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9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2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92篇 |
内科学 | 170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22篇 |
特种医学 | 19篇 |
外科学 | 42篇 |
综合类 | 228篇 |
预防医学 | 118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112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106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体会,分析顺利完成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以及中转开胸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更好地把握全胸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及中转开胸的时机。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2月-2013年10月间进行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37例患者,其中全腔镜21例,16例中转行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比较中转行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以及未中转的临床资料以及分析中转患者的主要原因。结果:术中中转行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的主要原因有血管损伤(肺动脉损伤、肺静脉损伤、奇静脉损伤)、淋巴结干扰以及胸腔内的致密粘连等,其中肺动脉损伤是最为多见的原因,占37.50%(6/16),中转行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组与未中转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损伤出血以及淋巴结的干扰、胸腔粘连是术中中转的主要原因,肿瘤大小不是常见的中转行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的原因,而患者的年龄也会对中转开胸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62.
目的:调查和研究南昌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间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CRAB)非重复株。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EDTA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分析,确定其基因型。结果:84株CRAB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有9种耐药率〉9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44.0%),所有菌株均为多重耐药株。三维试验在83株菌(98.8%)中检出AmpC酶,协同试验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所有菌株均携带blaOXA-23、blaOXA-51及blaADC基因,1株携带blaOXA-58基因,未检测到blaOXA-24及金属酶基因(blaIMP、blaVIM-2、blaNDM-1及blaSIM-1);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调控基因adeS和adeR的检出率分别为98.8%(83/84)、81.0%(68/84)和67.9%(57/84);所有菌株均检出外膜蛋白carO基因;69株(82.1%)检测出I类整合酶基因(intI1),全部菌株携带插入序列ISAba1。结论:南昌地区CRAB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非常严重,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AmpC酶、外排泵AdeABC、I类整合子和插入序列ISAba1,可能与CRAB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究内镜下套扎和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展开内镜下套扎治疗的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21例伴有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展开内镜下套扎治疗后施行组织胶注射治疗.60例纳入时间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治疗后随访3个月以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参... 相似文献
64.
对104例云锡冶炼工尘肺进行了调查,发现60至90年代期间尘肺发病工龄非常接近,而且与不同生产环境中粉尘浓度密切相关。尘肺病人积累死亡24例,病死率为23.08%。死因统计结果显示:直接死因为肺癌者达45.83%,居全死因第一。 相似文献
65.
119例口服卡培他滨片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进一步研究卡培他滨片的腹泻、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HFS)、恶心、呕吐、口腔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同时探寻卡培他滨片致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以期全面评估卡培他滨片的安全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10家医院共119例患者口服卡培他滨片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按治疗方案归为化疗组(85例)和放化疗组(34倒,并口服VitB6片,60mg,tid).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程度的影响.结果:卡培他滨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手足综合征、恶心、呕吐、腹泻、口腔炎,程度主要为l级;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化疗组为18.82%,放化疗组为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4);恶心的发生率化疗组为31.76%,放化疗组为61.7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呕吐的发生率化疗组为0.放化疗组为14.7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腹泻的发生率化疗组为9.41%,放化疗组为20.5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炎的发生率化疗组为5.88ck,放化疗组为2.9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口服卡培他滨片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总体较轻;联合应用大剂量维生素眈片能够预防口服卡培他滨片导致的手足综合征;口服卡培他滨片联合放疗的患者更需要考虑预防恶心与呕吐反应. 相似文献
66.
67.
68.
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治疗的15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经翼点入路手术152例,经前纵裂人路手术5例。其中施行瘤颈夹闭术者154例,另3例因动脉瘤较小或为前交通动脉的梭形扩张者施行动脉瘤包裹术。对26例IV、V级的动脉瘤手术中清除局部血肿后,对其中14例脑压较高者或术后因脑水肿反应严重者在首次手术时或再次手术行去骨瓣或颞肌下减压术。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判断,本组手术后近期恢复良好者140例(89.2%),中残5例(3.2%),重残4例(2.5%),死亡8例(5.1%,包括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的患者)。死亡的8例中有7例为IV、V级的患者,另1例为动脉瘤包裹术后因再出血死亡。严重残废的4例患者也均为IV、V级病例。结论 对出血间在数小时之内;具有典型前交通动脉瘤的CT表现、病情十分危重的患者,可直接进行手术探察;对出血后早期呈TV、V级状态的患者,积极手术可能挽救一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发生率、治疗原则和预后。 方法 :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 2 0 6例 ,其中颅内多发动脉瘤 16例 ,占总数的 7.8%。 15例有两个动脉瘤 ,1例有 3个动脉瘤。 33个动脉瘤中 ,后交通动脉瘤占 75.8% ,眼动脉瘤占 12 .1% ,前交通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分别占 9.1%和 3.0 %。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一期手术处理所有动脉瘤 14例 ,分期手术处理 2个动脉瘤 1例 ,另 1例仅处理 1个动脉瘤。 结果 :优良 15例 ,轻残 1例。 结论 :尽可能一期手术处理所有动脉瘤 ,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0.
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形态和屏障功能的变化,了解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时间及其严重程度. 方法: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无脑损伤的对照组和脑损伤后3、12、24、72 h和7天组,每组6只.应用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的变化,通过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肠黏膜通透性,以评价肠黏膜屏障功能. 结果:创伤性脑损伤后3 h即出现肠黏膜的病理改变,然后逐渐加重.与对照组相比,脑损伤后3、12和24 h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伤后72 h达到高峰,第7天开始下降.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3 h和72 h出现两个峰值.脑损伤后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增加. 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3 h即可引起明显的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损害,至伤后72 h达高峰,此损害可持续7天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