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早期肠内营养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早期肠内营养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消化科2002年5月-2007年6月6例确诊的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行鼻空肠管置入术,连续5周肠内营养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呕吐、腹痛、体质量及肠系膜上动脉夹角角度的改变。结果:6例早期肠内营养治疗5周后:①5例(83%,5/6)治愈,1例(17%,1/6)好转;②体质量由(40±6)kg上升到(45±8)kg,P〈0.05;③肠系膜上动脉夹角角度由(12±4)°增加为(45±7)°,P〈0.05;④其中2例1年后复发。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减轻SMAS患者胃肠道症状,改善营养状况,增加体质量,扩大肠系膜上动脉夹角角度,可能是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温凌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3(6):715-715
目的:探讨内镜检查对小儿胃肠道肿瘤及瘤样病变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近10年应用小儿内镜对357例患儿进行检查。结果:小儿胃肠道息肉122例,血管瘤2例,直肠癌1例,贲门癌1例。内镜下切除息肉274颗(息肉残蒂3颗)。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胃肠道肿瘤及瘤样病变最直观、有效及安全的方法,部分良性病变可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黛力新治疗伴焦虑及(或)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伴焦虑或抑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抑酸、胃动力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每日早晨口服黛力新1片,8周一疗程,其间停用其他药物.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3.5%,对照组治愈率30.2%,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总显效率为79.1%,对照组为5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两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均有所降低,以治疗组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均未见影响治疗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结论:在治疗伴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时加用小剂量抗抑郁剂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抗HBV-DC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简称抗HBV-DC)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HBeAg阳性和5例HBeAg阴性的慢性HBV携带者接受临床试验。取外周静脉血25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扩增出DC,并予HBsAg致敏DC。第7天收获DC静脉回输,1次/周,共4次。治疗前后检测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治愈1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19/20),治愈率5%(1/20)。结论:抗HBV-DC静脉回输可有效地抑制慢性HBV携带者的病毒复制,降低并清除病毒抗原,促进HBeAg/HBeAb的血清学转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HBV携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衰竭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内科护肝、退黄(促肝细胞生长素、复方甘草酸苷、思美泰等)等综合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标准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BMSCs移植治疗,5d为1个疗程。测定并观察2组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T、TBIL、PT、APTT、TNF-α及IL-1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移植治疗对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抗HBV-DC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简称抗HBV-DC)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临床效果。方法:4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例慢性HBV携带者及17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临床试验。检测治疗前后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两次检测平均间隔40d。结果:治愈5例,好转21例,有效率为100%,治愈率19.23%。治疗前后HBsAg分别为(129.58±112.68)ng/ml和(42.67±51.41)ng/ml(t=5.57,P<0.001),平均下降68%,5例HBsAg转阴。7例治疗前HBV-DNA定量高于正常,为(2.17±5.27)×106copies/ml,治疗后6例下降,其中,5例降为正常,1例升高0.49log;原1例HBV-DNA定量正常者升高到1.30×103copies/ml。治疗前后ALT分别为(30.04±19.99)U/L和(40.50±45.10)U/L,有升高趋势(t=1.75,P=0.09),HBsAb、HBeAb、HBcAb及TBIL无显著变化。结论:抗HBV-DC静脉回输可显著降低并清除HBsAg,抑制e抗原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载量,清除病毒,彻底治愈慢性HBV感染者。CHB患者、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均可对抗HBV-DC的治疗发生良好的应答反应,是一种安全、高效地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方法,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延长疗程和增加治疗次数可望进一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糖监测的方法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指血采集方法发现低血糖的敏感性差异,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86名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动态血糖监测组45例,低血糖事件发生率73.33%(33/45),指血采集组41例,低血糖事件发生率26.83%(11/41),动态血糖监测更敏感。两组人群病死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动念血糖监测系统可以更敏感的识别临床低血糖事件,对于肝硬化患者的血糖监测、判断高危人群更具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简称抗HBV-D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HBeAg阳性CHB和5例HBeAg阴性CHB患者接受临床试验.取外周静脉血25 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扩增出DC,第5天给予30μg的HBsAg致敏DC.第7天收获DC静脉回输,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检测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好转15例,治愈1例,有效率为100%,治愈率6.25%.治疗前后HBsAg为(195.85+109.18)ng/ml和(69.98±78.65)ng/ml(t=5.14,P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