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118篇
预防医学   5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8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通过检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T细胞亚群,探讨HBV宫内感染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68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出生24 h内外周血乙肝病毒标志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母亲和新生儿外周血HBV-DNA含量,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新生儿股静脉血中的CD3+、CD4+、CD8+T细胞亚群,并分析HBV宫内感染与T细胞亚群表达的关系。结果: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股静脉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与未宫内感染组相比升高,CD4+/CD8+与未宫内感染组新生儿相比降低,宫内感染和非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股静脉血T细胞亚群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未观察到HBV宫内感染新生儿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HBeAg与其子代HBeAg、HBsAb的关系。方法:从太原市传染病院收集的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共84对母儿作为研究对象,将84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出生24 h内的新生儿定义为新生儿组,并对其进行随访,随访结果进入婴儿组。收集孕妇分娩前或分娩后24 h内的肘静脉血和出生24 h内的新生儿及其随访时的股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结果:母亲HBeAg阳性组的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HBeAg阳性组新生儿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χ2=17.336,P<0.01)。婴儿的HBeAg阳性率与母亲HBeAg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母亲、新生儿的HBeAg均与婴儿HBsAb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婴儿HBeAg与婴儿表面抗体有统计学差异(χ2=5.687,P<0.05)。结论:母亲HBeAg可能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新生儿HBeAg阳性可能与母亲HBeAg阳性有关,婴儿HBsAb与母亲、新生儿的HBeAg无关联,婴儿HBeAg阳性可能会降低婴儿HBsAb水平。  相似文献   
43.
汪波 《健康向导》2012,(6):32-33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20亿,其中慢性携带者约3.5亿。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占10%,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10%。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母婴传播,如果孕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并伴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相似文献   
44.
谭妙莲  汪波  龙硕 《海南医学》2014,(3):420-422
目的 分析住院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2年836例住院死亡病例病案信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死亡病例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36例死亡病例中男性546例(65.3%),女性290例(34.7%),男女性别比为1.88∶1;50~80岁年龄组占53.24%;死因前五位分别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结论 男性、5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高危人群,以肿瘤、心脑血管病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主要死因,应当针对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加强疾病预防控治工作.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为心搏骤停院前急救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院外心搏骤停患者93例,其中应用心肺呼吸机进行院前抢救的51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抢救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血压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各项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 I(cTnI)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中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自主循环恢复、存活大于24 h和康复出院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血清 NSE、NT-proBNP、cTnI、H-FA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循环恢复24 h后研究组 NSE、NT-proBNP、cTnI、H-FA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肺复苏机应用于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抢救可以有效缩短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降低患者心、脑、肺等重要脏器损伤,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6.
股骨颈骨折骨不连接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机率较高,治疗困难。传统手术方法损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而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较低,为减少创伤,我院自1999年元月~2002年10月采用我科研制的套管针经皮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共4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7.
郭建青  汪波 《浙江医学》1998,20(8):501-502
目前,牙颌畸形的正畸治疗主要采用方丝弓、细丝弓固定矫治器或活动矫治器矫治。但对一些年龄较大又不愿意接受固定或活动矫治器矫治的个别前牙畸形患者,采用金属烤瓷冠矫治修复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我科1995年以来共收治12例上前牙畸形患者,采用金属烤瓷冠矫治修复,修复后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8.
Theevaluationofintra┐andextra┐cranialcirculationinsubclavianstealsyndromeHuangYining黄一宁,GaoShan高山,WangBo汪波andLiShunwei李舜伟Depa...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 观察小剂量皮质类固醇吸入联合小剂量茶碱控释片口服对慢性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轻-中度哮喘患者采用单盲对照法随机分2组,实验组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BDP)吸入联合小剂量茶碱控释片(优喘平片剂)口服,对照组用安慰剂,连续观察12~18个月。结果 实验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发作次数及程度明显改善,夜闻哮喘消失。其他支气管扩张药应用明显减少;PEFR、FEV1、FVC改善率明显提高,茶碱浓度相对稳定,基础血浆皮质醇浓度下降不明显。结论 长期小剂量皮质类固醇吸入联合小剂量茶碱控释片口服可使哮喘患者气道炎症早期得到稳定的控制,疗效长久,降低副作用,有希望成为轻-中度哮喘的第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