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特种医学   18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患者女,37岁,反复中上腹部、腰背部隐痛半年余。B超:胰腺体尾部可见7.2cm×7.4cm大小暗区,前壁局部厚1.6cm,侧壁见5cm×1.0cm增强光区,胰头厚度26mm,胰体厚度11mm。B超诊断:胰腺囊性占位为主,部分为乳头状。CT:胰颈部可见一大小约8.5cm×9.0cm×12.0cm肿块影,呈圆形,边界清楚,大部分呈囊性,周边可见多个乳头状的结节影(图1),增强后周边结节强化,囊变区未见明显强化征象(图2),胰管未见明显扩张,肿块推移周围肝脏和胃等组织,以向上生长为主。周围血管未见侵犯。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术中冰冻切片报告为“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病理…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收集本院1994—1998年13例女性病例和正常女性盆腔,MRI栓查作对照分析。MRI检查采集矢状面FSE T2WI像,横断面SE T1WI像和FSE T2WI像,并行Cd—DTPA增强T1WI。结果 MRI横断面及矢状面FSE T2WI清晰显示子宫位置、结构和大小,而SE T1WI区分子宫及宫颈诸层结构差。9例临床及MRI疑诊子宫内膜癌者,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MRIT2WI均表现为宫腔内膜层不规则高信号影,分别向连结层肌层和浆膜层侵犯;另1例病理证实为子宫平滑肌肉瘤,T2WI图像上与内膜癌表现相像,高信号影侵犯肌层,部分浆膜层受侵。结论 MRI横断面及矢状面FSE T2WI像能清晰显示子宫各层正常结构,对子宫内膜癌的定性和分期具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33.
目的:总结分析单发肺癌脑转移病灶的MRS表现,以提高对单发肺癌脑转移瘤的认识.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单发肺癌脑转移瘤病例,术前接受MRS检查.分析其磁共振波谱成像表现特征,分别测定肿瘤实质、坏死/囊变部分、瘤周水肿部分及正常脑实质Cho/Cr、NAA/Cr、NAA/Cho等代谢比率.结果:肿瘤实质部分Cho峰多降低,Cr峰降低,NAA峰多测不到.肿瘤组织与瘤周水肿区及正常脑实质的代谢比率(Cho/Cr)有差异性,而瘤周水肿区与正常脑实质的代谢比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单发肺癌脑转移瘤磁共振波谱成像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不同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参数对大脑白质纤维弥散张量图像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的扫描参数。方法:21例正常志愿者(男11例,女10例;年龄16-63岁,平均38.7岁)参加了该项研究。随机分为3组:b值组、弥散敏感梯度方向组和层厚/层间距组。各组分别应用不同的DTI扫描参数,第1组b值组:可变参数是b值,分别为300、1 000、3 000 s/mm^2mm,不变参数是:层厚/层间距5 mm/0 mm,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21。第2组弥散敏感梯度方向组:可变参数是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分别为6、13、21,不变参数是:层厚/层间距5 mm/0 mm,b值为1 000 s/mm^2。第3组层厚/层间距组,可变参数是层厚/层间距,分别为8 mm/2 mm5、mm/0 mm、3.5 mm/0 mm,不变参数是:b值为1 000 s/mm^2,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为21。将所成FA图像和DEC图分为3个不同的等级,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的扫描参数所成大脑白质纤维弥散张量图像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在b值组,以低b值所成图像较佳,其中以b值=1 000 s/mm^2为最佳,而高b值所成图像噪声较大。施加的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并非越多越好,13个方向与21个方向所成图像没有明显差别,6个方向所成图像质量较差。层厚/层间距对图像的影响最大,层厚越厚,图像的信噪比越大。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实用的大脑白质纤维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为:b值=1 000 s/mm^2,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为13,层厚/层间距为5 mm/0 mm。  相似文献   
35.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方法 对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作了回顾性分析。 18例表皮样囊肿均作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12例还作了CT平扫检查。对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CT密度、MRI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以及邻近结构的改变作了观察。结果 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 10例 ,鞍上或鞍旁 3例 ,松果体区和第四脑室内各 2例 ,小脑延髓池 1例。肿瘤大小不等 ,形态多呈不规则形 ,轮廓光整或呈分叶状。CT平扫 10例呈均匀低密度 ,2例呈稍不均匀的低密度 ,CT值在 -15~ 10HU之间。在MRT1WI图像上肿瘤呈不均匀的低信号 ,在T2 WI、FLAIR图像上均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后除 1例肿瘤边缘似有轻微强化外 ,其余肿瘤均无明显的强化。结论 典型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 ,通过CT、MRI检查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并能与其他类似的颅内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36.
我院1964年以来经证实的脑转移癌病例中作过脑血管造影的共100例,其中91例经开颅手术,病理证实;2例经尸体解剖证实,其余7例中,4例有肺癌病史,脑血管造影见脑内有肿瘤灶,1例胸片及脑血管造影见肺、脑多发转移灶,小便妊娠试验及妇科检查证实为绒毛膜上皮细胞癌;1例为皮肤黑色素瘤手术后,肺、骨骼、皮肤广泛转移,脑血管造影见脑内多发占位,皮肤转移灶活检证实为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37.
本文报道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腹部内脏动脉造影术55次的经验,介绍了操作方法、各种疾病的X线表现及木后处理,并就选择性腹部内脏动脉造影术的价值与缺点、如何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正常成人大脑内囊的形状和结构。方法:分别对10例正常志愿者(男5例,女5例。年龄24娟5岁,平均40,9岁)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Volume-56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 1.5(dTV)进行大脑内囊成像。结果:本研究成功的在活体进行了大脑内囊的弥散张量成像。在FA、彩色FA图和弥散张量纤维束图上分别显示了内囊的形状和结构。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内囊的结构,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广阔领域。  相似文献   
39.
Selective and superselective hepatic arterio- graphy is valuable in diagnosing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Tumor vessels, tumor stain, vessel stretching displacement, vascular encasement, arteriovenous shunt, pool or lake-like collection of contrast medium and tumor emboli formation occurring during arterial phase and irregular mottling during parenchymal phase are charac- teristic manifestations. Amang them., tumor vessels and tumor stain are the 2 pathognomonic signs. After evaluating the correlation of the arteriographic features., isotope scan, clinical data and pathologic findings, it is obvious that arteriography is superior to isotope scan in es- tablishing a correct diagnosis. It can facilitate treatment when the catheter is retained for drip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40.
脑梗死后MR弥散加权成像上信号强度变化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随访观察脑梗死后在MR弥散加权成像(DWI)上信号强度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对81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在梗死后不同时间行常规MRI和DWI。81例均有明确的发病时间,脑梗死的典型症状,体征,并持续48h以上。其中8例分别在不同时间作了2次MR扫描,3例在2个不同的解剖部位各出现一个梗死灶,因此,共有92个病灶用于分析,以邻近或对侧正常脑组织的MR信号强度作对照,观察脑梗死后不同时间在DWI上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 发病后3天内作MRI检查的43例患者的47个病灶,在DWI上均显示异常高信号;在发病后4-7天内作MRI检查的17例患者的19个病灶中,18个病灶在DWI上显示异常高信号,阳性率为94.7%;在发病后8-14天和15-20天内检查的患者中,DWI的阳性率分别为66.7%和28.6%;梗死后20天以后检查的患者,在DWI上均未显示异常高信号,结论 脑梗死后3天内,在DWI上均表现为异常高信号。在发病后4-7天内,DWI的阳性率为94.7%。以后逐渐下降,大约在3周后,DWI上的异常信号可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