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氧化损伤及抗氧化酶活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了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氧化损伤程度及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采用鲁米诺依赖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法 ,对 6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 6 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 ,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的水平 ;采用化学定量法测定血脂质过氧化终末产物———丙二醛的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肌酸磷酸激酶的活性。结果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峰值、积分、吞噬指数、血浆丙二醛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均 <0 .0 0 1) ;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 (P均 <0 .0 0 1) ;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峰值与血浆丙二醛浓度及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前者r=0 .5 8(F =148.9,P <0 .0 1,n =12 2 ) ,相关方程为Y =- 482 4.9+144 1.2X ;后者r=0 .47(F =6 8.9,P <0 .0 1,n =12 2 ) ) ,相关方程为Y =1190 .8+0 .730 4X。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峰值与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为r=- 0 .6 3 (F =193 .2 ,P <0 .0 1,n =12 2 ) ,相关方程为Y =82 30 .0 - 78.1X ,。此结果提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氧化损伤 ,同时也导致体内抗氧化能力减弱 ,氧化损伤的程度可能与心肌梗死的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72.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定量评价心肌梗死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心肌梗死患者各节段室壁的二维应变,探讨其诊断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正常人、21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和15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记录心尖位两腔观及左室乳头肌水平短轴观的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节段的纵向应变(LS)、径向收缩期峰值速度(Vs)、局部短轴缩短分数(RFS)、径向应变(RS).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心肌梗死各组心尖位节段LS、Vs、RFS、RS明显减低(P<0.05).心肌梗死组间比较,部分节段的LS、Vs、RFS、RS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准确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为临床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提供了无创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6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2.7~11.8(6.45±2.20)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72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2例患者行左心室造影发现PMVSD合并膜部瘤有2个以上破口,考虑封堵器不能完全封闭而放弃外,全组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封堵器病例无残余分流;72 h、1月、3月随访时TTE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封堵器移位。术后3月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P<0.05);右室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间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3 d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出现“窦速”、I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轻、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86例CHD和46例正常对照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积分.结果 CHD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7.9%vs17.4%,P<0.01).CHD多支病变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IMTc)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增厚[(0.99+0.17)mm vs(0.85±0.15)mm,P<0.01],其斑块积分也较单支病变组高[(2.68±1.82)vs(1.60±1.27),P<0.05].以mIMTc≥0.85 mm预测CHD的有无,其敏感性为72.1%,特异性为76.1%,总符合率73.5%(97/132).结论 高频超声能准确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75.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缺血心肌短轴方向径向及圆周应变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节段心肌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56例心肌缺血患者及31名健康自愿者应用超声心动图仪获得高频帧二维图像,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基底水平及乳头肌水平的峰值RS和CS.结果 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其供血心肌节段应变峰值逐渐降低,接受PCI治疗后应变峰值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峰值RS、峰值CS绝对值负相关(r=-0.63,P<0.01;r=-0.54,P<0.01).结论 STI能定量心肌缺血患者的左心室RS和CS,评价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76.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4例PMVSD患者均经胸心脏超声确诊,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4~9 mm,平均5.6 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输送鞘送直径5~15 mm(平均7.5 mm)的Amplatzer封堵器;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的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封堵率100%.术后72 h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发热,3 d后正常.结论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治疗措施,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其血液动力学特征的因素。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的左心室内径及心室壁厚度,并由此估测左心室重量;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的左室流出道压差;心功能测量应用超声AQ技术。  相似文献   
78.
朱红军  汪太平 《医学综述》2002,8(7):424-426
近 2 0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超声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 ,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心血管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Grami ak等早在 196 8年年就开始了心脏声学造影 (contrastechocar diogram)的尝试。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人们进行的声学造影剂的研究在检查方法与应用范围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 ,尤其是近年来新的经静脉注射心肌声学造影剂的研制更为心脏声学造影技术开辟了广泛的应用领域。心脏声学造影临床上可用于检测分流血流、改善多普勒信号、右心功能测定等。原先…  相似文献   
79.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患者左室重构进行评价,探讨左室重构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59例冠心病患者及24例正常人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轻度病变组(<25分)、中度病变组(25~49分)、重度病变组(≥50分)及正常对照组4组,分别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其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期心外膜容积(LVEDVep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质量(LVM)、左室重构指数(LVRI)等各项左室重构指标,分析比较相关差异,并用左室重构各测量值与Gensini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各病变组的LVEDV、LVESV、LVM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LVEF、LVRI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LVEDV、LVESV进行性增大(P<0.05或<0.01),LVEF、LVRI进行性减小(P<0.01)。除LVM与Gensini积分无显著相关性外,LVEDV、LVESV、LVEF及LVRI与Gensini积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发生左室重构且重构程度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加重,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有效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重构,LVRI可作为评价左室重构的新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0.
目的 研究心肌细胞坏死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测定128例CHF患血清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成分(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成分(CK—MB)含量,并以56例健康人作对照。同时,检测CHF患血浆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含量。结果 CHF患血清cTnI含量显高于正常人;CHF患血清cTnI含量与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呈正相关,与其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在CHF患中:①血清cTnI含量升高亚组临床心功能状况更差;②cTnI升高亚组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更差;③cTnI升高亚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更高。结论 CHF患有间歇性心肌细胞坏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此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