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0篇 |
临床医学 | 22篇 |
内科学 | 4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63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4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患者女,17岁。因“间断右上腹痛半年,加重3d”于2006年2月4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上腹痛,呈间断隐痛,每次疼痛时间不等,能自行缓解,无放射痛,与体位改变及进食无关。患者3d前再次出现右上腹痛,较前加剧,外院查B超提示肝囊肿,约为17.5cm×15.6cm,为进一步治疗入我院。既往否认肝炎、结核病、心脏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无疫区生活史;无烟酒嗜好;个人史、月经史及家族史无特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2.
1病历摘要患者,女,50岁,因反复腹痛、间歇性黑便8个月,加重2天于2005年3月5日入院。患者缘于2004年7月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阵发性隐痛,每次持续10分钟至半小时不等,无放射痛,腹痛时间不定,与饮食、体位无关,当天解糊状黑便2次,共约200 ml,伴有口干、心悸,无恶心、呕血,无反酸、嗳气。入院后查红细胞2.98×1012/L,血红蛋白58 g/L,腹部B超发现胆囊息肉,肝脾胰未见异常,肠镜示结肠肝曲以下未见异常,诊断为“急性肠炎、重度贫血待查因”,予对症及抗感染治疗5天,症状无改善,患者自动出院(因经济问题未能完成胃镜、钡餐等检查)。出院后予“… 相似文献
173.
传统洗胃法盲区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传统插胃管洗胃法所存在的盲区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例健康志愿受试者空腹口服60m1 185MBq^99m锝—甲氧异丁异脂(^99mTc—MIBl)药液,定时前位采集图像,包括口腔、食管、胃,以“感兴趣区”(ROI)技术获取不同时间点口腔、食管内放射性计数,计算口腔、食管内不同时间点放射性占0时刻的百分比。另13例健康志愿受试者,常规插胃管至胃腔内,先口服、后由胃管注人25%复方泛影葡胺100m1、200m1、300m1和400m1,分别拍摄仰卧、左侧卧位胸片,观察口腔、食管显影情况。结果 10例受试者口服^99mTc药液4h后仍可见口腔、食管显像,服药后0.5、1、2、3、4h口腔和食管内放射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0.7%、10.5%、6、3%、4.7%、3.7%和18.6%、4.4%、3.5%、3.0%、2.7%,两处共有49.3%、14.9%、9.8%、7.7%、6.4%的药物残留。吞饮造影剂者,口腔、食管均充盈显影;经胃管注人时,口腔及食管均不显影。结论 口服液体药物后,口腔、食管内较长时间仍有药物残留;传统洗胃法,不能清除口腔、食管内的残留药,存在口腔、食管清洁盲区。 相似文献
174.
175.
患者女,16岁,学生。因“腹痛、腹泻1周”于2005年3月3日入院。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感脐周疼痛,继而腹泻,解水样大便5~8次/日,便后腹痛减轻。腹痛无放射,与体位改变及进食无关,无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当地医院给予止泻剂(具体药名不详)后腹泻次数减少,4~5次/日,为糊状烂便,色暗,附黏液。门诊以“肠道感染”收入院。自发病来,进食量少,体重减轻约2kg。既往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腹部外伤及手术史。13岁初潮,月经周期为27~30d,经期4—6d,经量适中,色暗红,无凝血块,无闭经史,偶有痛经,末次月经时间为2005年2月11日。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176.
脂肪性肝病与肝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脂肪性肝病(FLD)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及动态平衡失调,以致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肝细胞脂肪变性,从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病理综合征。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3种类型。在西方发达国家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0%~24%。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FLD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已成为居病毒性肝炎之后的第二大肝病。FLD根据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FLD不再仅被认为是良性病变,单纯性脂肪肝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许多学者报道FLD与肝细胞癌(HCC)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