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考察复方白头翁结肠靶向片的稳定性。方法:采用HPLC测定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方法考察复方白头翁结肠靶向片的外观性状、脆碎度、释放度、质量差异;采用经典恒温试验计算制剂的有效期。结果:样品经高温、高湿、强光照射、加速试验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复方白头翁结肠靶向片在室温(25℃)条件下,有效期为2.69年。  相似文献   
42.
桃核承气缓释片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  杜清  徐剑  汤瑾 《中成药》2012,34(6):1176-1180
目的优选桃核承气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并探讨其释药机理。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大黄酸、大黄素的累积释放度综合评分L值为指标,优选HPMC、乳糖和MCC用量,并对释药曲线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结果桃核承气缓释片优化制备工艺为HPMC的用量为15%,乳糖用量为1%,MCC的用量为5%;其释药模型为Higuchi方程。结论制备工艺合理、可行、稳定;释放度数据较稳定,符合中国药典要求。  相似文献   
43.
刘文  汤瑾  冯果  宋信莉  杜清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141-1143
目的考察复方白头翁汤结肠靶向片中盐酸小檗碱的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白头翁汤结肠靶向片中盐酸小檗碱的血药浓度,通过DAS2.1.1药动学软件自动拟合数据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家兔给予复方白头翁汤结肠靶向片后盐酸小檗碱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二室模型,结肠靶向包衣片的血药浓度出现时间晚于未包衣片,其达峰时间延迟了6 h。结论复方白头翁汤结肠靶向片具有结肠靶向效果。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胃镜检查病例,比较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的Hp感染率,并将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类法分级,比较各级反流性食管炎的Hp感染率。收集经胃镜检查确诊的Hp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7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第1周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治疗(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阿莫西林1000 mg,2次/d),后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2次/d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复查胃镜,治疗组行14C呼气试验检测Hp,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胃镜下食管炎症的改善。结果回顾性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Hp感染率分别为38.12%和56.2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反流性食管炎A、B、C、D级HP感染率分别为41.87%、37.74%、31.63%和2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反流性食管炎等级越轻,Hp感染率越高的趋势;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治疗组进行Hp根除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有效率为90.48%,与对照组的88.68%相当,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有效率治疗组为55.88%,对照组为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45.
目的了解2012年上海市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上海地区29所医院的临床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其中包括17所三级医院和12所二级医院。采用CLSI2012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总计76407株临床分离菌,革兰阳性菌占26.6%,革兰阴性菌占73.4%。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2.1%和77.0%。MRSA和MRCNS在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7.3%、82.9%和48.3%、76.1%。葡萄球菌属中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685株儿童非脑膜炎分离株中青霉素敏感、中介和耐药肺炎链球菌(PSSP、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分别为72.7%、13.7%和13.6%,75株成人分离株的检出率分别为92.0%、5.3%和2.7%。发现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26株、粪肠球菌3株。首次在二级医院中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2株、屎肠球菌4株。根据表型推测,多数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为VanA基因型。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60.1%、35.8%和38.9%。上述3种细菌中的ESBLs菌株的检出率在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检出率分别为65.6%、32.5%、51.5%和58.7%、36.6%、32.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总耐药率分别为6.1%和4.1%。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8.4%、23.2%和50.6%、55.1%。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有少数菌株对所有测试药物耐药的泛耐药株(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未测)。分离自尿液标本中的肠球菌属细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磷霉素的耐药率低。结论细菌耐药性仍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二级医院中某些细菌的耐药率高于三级医院,应引起严重关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2、4mRNA在铜绿假单胞菌慢性感染小鼠肺内的动态改变及其作用。方法56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气道接种含有铜绿假单胞菌(PA)琼脂糖珠(感染组,34只)和无菌琼脂糖珠(对照组,22只)。于第1、3、5、7、10天处死小鼠,取肺组织细菌培养,行肺组织病理观察,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自介素(IL)-6和IL-17的含量,采用Real—timePCR检测TLR2mRNA及TLR4mRNA表达。结果感染组在接种后第3天IL-6和IL-17水平均达高峰,分别为(154.83±12.51)ng/L和(601.05±25.53)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0.05±2.98)ng/L和(213.75±9.2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在接种后第10天仍处于高水平。感染组中TLR4mRNA的相对表达量第7天达高峰(4.09±0.25),与对照组第7天(0.97±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LR2mRNA在感染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相比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TLR4与小鼠肺部慢性感染P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TLR4在肺的免疫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0例,分别予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和奥美拉唑加达喜治疗,疗程8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内镜疗效。结果:中药组与西药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I临床症状,中药组改善口苦咽干、烧心、咽部不适及便干4项症状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在改善食管黏膜炎症方面与西药组作用相当(P〉0.05);在改善内镜下胃内胆汁反流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调查我院分离DHA群质粒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AmpC酶)菌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03年至2005年间34株产DHA型质粒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HA结构基因,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分析同源性,测定其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高龄、使用免疫抑制剂、外伤手术史等均为风险因素;三代头孢治疗失败率为86.9%(头孢他啶88.9%,头孢噻肟60%和头孢哌酮100%);复方制剂(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为71.4%;碳氢酶烯类为10%;喹诺酮类为70%。DHA群测序确定为DHA-1型;RAPD显示科室内及科室间存在克隆传播。结论我院DHA-1型质粒AmpC酶菌株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疗失败率较高;不同科室分离的菌株存在一定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50.
特重度烧伤患者绿脓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特重烧伤患者绿脓杆菌感染的特点与护理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64例特重烧伤患者绿脓杆菌感染的救治与护理过程。结果 本组44例特重烧伤合并绿脓杆菌感染患者,除8例因经济原因无法救治外,4例死于各种并发症。其成功救治除了临床上对绿脓杆菌感染的早期预防和高敏感性抗生素的使用外,护理中严格控制交叉感染、注重日常护理常规以及红外线辐射床等辅助措施也起重要作用。结论 特重烧伤患者绿脓杆菌感染的救治重在预防交叉感染、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和加强常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