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9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10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冠心病危险因素在女性早发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在诊断女性早发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 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对472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年龄〈65岁女性患者的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和临床诊断符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72例临床诊断女性早发冠心病的符合率为52.12%;无危险因素时冠心病临床诊断符合率仅24.72%,即3/4患者误诊,伴1个危险因素时便骤升到48.63%,伴3个危险因素时达80.00%。冠心病危险因素越多,临床诊断符合率越高(P〈0.01)。≥45岁女性的诊断符合率则显著高于〈45岁女性(53.97%与34.09%,P〈0.05)。有糖尿病史、高脂血症、高血压患者诊断符合率均分别显著高于无糖尿病、无高脂血症、无高血压患者(分别为75.45%与45.03%.64.77%与36.06%,56.44%与46.63%;P〈0.01或P〈0.05)。结论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女性早发冠心病临床诊断准确率关系密切。关注危险因素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右冠状动脉病变对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对比分析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在合并与不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与相应部位单纯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相比 ,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不同程度地下降 ,其中在左前降支、左前降支 +左回旋支狭窄基础上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 0 .0 1) ,左主干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下降幅度最大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冠状动脉病变可在单纯左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使左心室收缩功能进一步恶化 ;当左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为左前降支、左主干或左前降支 +左回旋支时 ,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心肌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R2)在心肌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模型采用腹主动脉结扎法,对心肌UCP2mRNA检测采用RT—PCR方法,计算机凝胶成像分析其相对含量。心肌常规病理切片,sirius red染色,图像分析胶原含量。结果:(1)手术组大鼠的心重指数(CI)、腹主动脉平均压(MAP)持续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CI术后4天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P术后1天起,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天,手术组UCP,mRNA就升高,至实验结束始终处于较高水平状态,平均达假手术组的1.5倍左右;(3)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心肌血管周围胶原和管腔的面积比值(PVCA)在手术后1天即有显著升高(P〈0.05),以后逐步攀升;而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在手术后21天才有迅速增加(P〈0.05)。结论:UCP2参与了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不仅是一个双向因素,而且反映心肌的功能储备。  相似文献   
34.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特异性作用于红系祖细胞的造血生长因子,但新近有证据表明,EPO具有重要的心脏保护功能。啮齿类动物心肌缺血实验显示,EPO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功能;使用EPO治疗合并贫血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尽管EPO在治疗肾性贫血过程中可能有导致血压增高、血栓形成的危险,但EPO治疗心肌缺血和CHF是安全的。目前,对EPO所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路径已有所认识,有可能开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5.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活性氧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中多种信号转导系统的主要调节者,贯穿于脂质条纹的形成、病变进展到最终斑块破裂的全过程。线粒体呼吸链是体内活性氧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活性氧的主要靶点,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此外,在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线粒体疾病患者中,通常早期即可出现血管并发症。作者就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
双源CT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目的:通过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比,评价双源CT(DSCT)在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系统分析其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男44例,女8例,平均年龄70.59岁,分别予以SCA和DSCT检查.由两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DSCT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评价的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9.82%,阳性预测值为90.57%,阴性预测值为99.32%.结论:提示DSCT可以用于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尤其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筛查、冠状动脉手术患者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7.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心电图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的心电图变化。方法:选取16只SD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电图Ⅱ导联P波、QRS波群、T波、S—T段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①造模成功12只。②QRS波群改变:12只大鼠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即刻均出现短暂的R波异常增高;再灌注15—20min出现q波或原有q波加深,随再灌注时间延长,q波逐渐加深、加宽。③ST—T改变:12只大鼠在结扎LAD即刻至20min时S—T段、T波进行性抬高,此后相对恒定;再灌注早期S-T段、T波快速回落,15min内回落〉50%。④心律失常发生情况:13只大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多出现在结扎LAD后5—10min和再灌注早期。结论:大鼠心肌缺血20min内S—T段、T波进行性抬高达峰值可作为大鼠冠状动脉准确结扎的标志;再灌注15min内S—T段、T波快速回落〉50%可作为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冠心病(CHD)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将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892例患者根据其结果分为CHD组和非CHD组,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比较各组间HBsAg阳性率。结果:892例CHD患者中,HBsAg阳性者51例,占5.72%。其中CHD患者635例,HBsAg阳性者38例,占5.98%;非CHD患者257例,血HBsAg阳性者13例,占5.06%。两组HBsAg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BsAg阳性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支数和CHD临床类型之间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HBV感染与CHD之间无临床相关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PW-D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支架置入术前后左心室心肌局部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PW-DTI技术,对26例LAD单支病变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1~3天,术后第7、30天检测左心室12节段的局部心肌运动速度,即收缩期峰值速度(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比较支架置入术后LAD对应节段的Sm、Em、Am以及Em/Am比值的变化.结果LAD 4个对应节段(前壁和前间隔)的Sm在术后第7天时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并在术后30天时进一步增高;大部分对应节段的Em在术后第7、30天时较术前增高.非LAD对应节段中,仅个别节段的速度测值在支架置入术前后有显著差异.结论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左心室心肌局部收缩、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W-DTI技术通过检测局部室壁运动速度,能够客观地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年龄≤44岁的青年男性AMI患者33例(青年组)与同期同病同性别年龄≥45岁、〈65岁(中年组)的AMI患者就其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进行对比分帆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青年组高血压、糖尿病明显少于中年组;吸烟青年组高于中年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阳性家族史两组无明显差别;冠脉造影青年组单支病变多,累及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少;中年组双支及双支以上病变多,多累及LCX、RCA。结论年轻心梗患者大量吸烟者多,单支病变多,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者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