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何坤 《中国伤残医学》2014,(11):111-112
目的:对继发龋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因龋充填的临床病例268名(724颗)就其发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过1-2年的随访观察继发龋的发生与充填材料、充填部分及口腔卫生状况有关。结论:充填材料、充填部分及口腔卫生状况是继发龋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
纳洛酮对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纳洛酮的促醒机制不可能完全是因为抑制内源性阿片肽所致,所以进一步探讨纳洛酮逆转昏迷作用的神经药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促醒剂纳洛酮对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以了解纳洛酮是否通过非阿片受体抑制机制发挥促醒作用。设计:两因素析因设计。单位:解放军第一六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12/2004-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出生8-12d健康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150~250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在20~24℃的室温下进行。选择表面光洁,胞体呈三角形或锥形且折光性强,有一个以上突起的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实验。实验给药方法包括灌流给药(γ氨基丁酸)和压力喷射给药(谷氨酸和纳洛酮等)。主要观察指标: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及纳洛酮对急性分离的FCX锥体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结果:急性分离的皮质神经元能对兴奋性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产生正常反应。电流钳记录模式下,纳洛酮(0.1mmol/L)使额叶皮质神经元去极化伴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增加,电压钳记录模式下,纳洛酮(0.1mmol/L)使神经元产生内向电流(13/14)。结论:纳洛酮对皮质神经元具有直接兴奋作用,提示其可通过直接兴奋皮质,发挥逆转昏迷,促觉醒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CI-VD)病人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6例老年CI-VD病人,另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单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病人,比较2组病人血清AGEs、RAGE水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老年CI-VD病人分为轻度组(n=25)、中度组(n=39)和重度组(n=32),比较3组病人血清AGEs、RAGE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AGEs、RAGE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I-VD病人重度痴呆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AGEs、RAGE水平预测重度病情的价值。结果 老年CI-VD病人血清AGEs、RAGE水平均高于老年单纯CI病人(P<0.01);血清AGEs、RAGE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GEs(r=0.446,P<0.001)、RAGE(r=0...  相似文献   
54.
癫痫伴发抑郁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多数抗抑郁药物存在诱发癫痫或副作用的风险,综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本病获得一些可喜的成果,具有多途径、稳定性好、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较少等特点。本研究对癫痫伴发抑郁的中医药治疗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药物组(黛力新治疗),联合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每组24例。治疗前后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眩晕残障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前各组HADS、VSI、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3组HADS、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7、14 d后,联合组HADS、VSI、DHI评分均低于训练组及药物组(均P0.05)。治疗7 d后,药物组HADS评分低于训练组(P0.05);治疗14 d后,训练组DHI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Brandt-Daroff习服训练、黛力新均能减轻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分析近3年重庆市初治HIV感染者人口学特征,明确基线病毒载量、CD4+T细胞免疫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上述指标是否发生变化。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确诊HIV感染且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初始启动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及临床数据,以年份分组,用SPSS 25.0软件对比分析。结果 共纳入HIV初治患者3 573例,男性2 814例(78.8%),年龄中位数45.9岁,同性性传播总占比28.4%(1 016例),呈逐年降低趋势,从2019年30.9%下降到2021年25.2%(P<0.05)。基线HIV RNA中位数5.1 log10拷贝/mL,1 887例(52.8%)≥5.0 log10拷贝/mL,呈逐年增高趋势,从2019年5.0 log10拷贝/mL上升到2021年5.2 log10拷贝/mL,且HIV RNA≥5.0 log10拷贝/mL占比也逐年递增(P均<0.05)。CD4  相似文献   
57.
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析及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4335例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收集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对培养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手术室管理策略。结果4335例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89例次检出致病菌162株,其中G+杆菌占79.0%,其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29.6%、肺炎克雷伯杆菌占22.2%、铜绿假单胞菌占19.8%;G+球菌占15.4%;真菌占5.56%。药敏分析发现G+菌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氨苄、克林霉素等的耐药率均超过50%。G+菌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敏感性强,对其他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多以G-菌为主,并且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策略,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58.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中国不可切除肝癌患者首次治疗最常用方案,其局限性在于瘤体坏死不彻底,受到肿瘤缺氧微环境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因子等分泌增加,促血管生成作用显著。分子靶向药物及免疫抑制剂可以针对酪氨酸激酶受体或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在分子层面选择性抑制或阻断相关通路,达到抗肿瘤的目的,但肿瘤对药物治疗反应率较低。TACE联合靶向或免疫药物方案是近年来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研究热点,本文对TACE联合靶向或免疫药物在不可切除肝癌患者治疗中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9.
1例主诉为右眼异物感5年的患者就诊于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衢州医院(浙江衢化医院)眼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前行白内障手术,术后初期恢复良好。术后2周排便憋气后出现异物感、眼红、流泪症状,当地复诊后予以眼药水滴眼治疗,后眼红流泪消失,异物感仍存在,后续未予进一步治疗。在本次就诊中发现患者角膜原主切口有虹膜疝,覆盖膜样物质。诊断:右眼虹膜疝,右眼白内障术后,高血压。经评估无手术禁忌,行坏死虹膜组织切除和瞳孔重建手术。术后门诊随访,患者右眼症状改善,视力提高,虹膜没有再次脱出。  相似文献   
60.
肝癌破裂作为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具有起病突然、病情进展快及凶险等特点,可导致患者的早期病死率较高。对于破裂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能有效止血的同时兼顾肿瘤的一种有效措施,特别是外生性的破裂性肝癌可使癌细胞脱落引起腹腔内播散种植,往往导致肝切除术后的患者远期预后差的情况。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可在术后早期有效清除或杀灭腹腔内残存的游离癌细胞和亚临床病灶,最大限度达到宏观和微观上的共同根治,可成为预防外生性破裂性肝癌术后腹腔转移的潜在疗法。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及HIPEC临床应用的技术规范化,各类腹腔恶性肿瘤术后预防性运用HIPEC可明显降低腹腔种植率,并在总体临床疗效方面的作用已较为明确。外生性破裂性肝癌的“肝切除术+HIPEC”治疗模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故本文对外生性破裂性肝癌术后辅助HIPEC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