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3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16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56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414篇
内科学   232篇
皮肤病学   109篇
神经病学   59篇
特种医学   2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22篇
综合类   975篇
预防医学   490篇
眼科学   99篇
药学   371篇
  2篇
中国医学   546篇
肿瘤学   7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婴儿恶性萎缩性丘疹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婴儿恶性萎缩性丘疹病.患儿女,8个月,出生后4天,躯干四肢反复发生红色丘疹,缓慢愈合后遗留瓷白色瘢痕,表面脱屑,周围绕以水肿性红晕.组织病理检查见表皮明显萎缩变薄,真皮中上部轻度水肿,少许黏蛋白沉积,局部附属器减少,未见明显血管病变及炎细胞浸润.因活动皮损少未予治疗,随访16个月仍有少量新发小皮损,无系统受累表现,是否属良性皮肤型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92.
斑块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较为常见,疾病负担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十余年,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安全高效的靶向口服药物仍有待开发。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通过转导细胞因子信号,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JAK家族成员中,酪氨酸激酶2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转导白介素-12/23、干扰素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参与斑块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是较为理想的药物靶点。高度选择性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Ⅲ期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口服治疗斑块型银屑病,另有多种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目前正在研发中。本文介绍了JAK-STAT通路及酪氨酸激酶2参与斑块型银屑病发病的机制,及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在斑块型银屑病治疗领域的临床试验现状。  相似文献   
993.
李金文  刘毅  赵莉 《中国卫生产业》2013,(22):106-106,108
目的分析抗角蛋白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将其设为观察组,选择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的抗角蛋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类风湿因子以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对比二者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抗角蛋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检测使敏感性略有降低,但特异性达10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角蛋白抗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侵蚀有密切的关系,类风湿结节、C反应蛋白、抗角蛋白抗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侵蚀的重要因素,抗角蛋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总结采用接力扩张术治疗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的经验.方法对17例占有毛发头皮面积一半以上的瘢痕性秃发求术者,采用在扩张头皮下再次埋植扩张器进行接力式扩张的方法治疗.结果除1例因出现扩张皮瓣血运障碍,被迫于中途取出扩张器外,其余16例均顺利完成修复,其中最大修复面积为322cm2.结论接力扩张术是治疗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95.
淀粉型可吸收多聚糖止血粉预防大鼠术后肠粘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淀粉犁可吸收多聚糖止血粉是美国新推出的可吸收犁止血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且能被体内完全降解吸收目前已用于临床.目的:观察来源于淀粉的可吸收多聚糖止血粉对术后肠粘连的预防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6/2008-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材料:两种可吸收多聚糖止血粉:PerClotTM由美国Starch Medical Inc公司提供、AristaTMAH由美国Medafor Inc.公司提供.透明质酸钠由上海建华精细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方法:48只SD雄性大鼠建立肠粘连模犁,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其中PerClotTM、AristaTMAH和透明质酸钠组分别以相同剂量(1 g)药物完全覆盖创面,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14 d后剖腹取材.主要观察指标:①大体观察动物伤口和腹腔感染情况,比较各组药物体内残留情况.②半定量的分级评定法观察腹腔粘连情况.③组织病理学观察浆膜刨面修复情况.结果:AristaTM AH、PerClotTM和透明质酸钠组腹腔粘连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3者之间抗粘连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erClotTM组、AristaTMAH组术后腹腔中均无多聚糖膜残留,但透明质酸钠组腹腔内有人量积液.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对照组肠管浆膜面有明最的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而AristaTM AH、PerClotTM和透明质酸钠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来源于淀粉的可吸收多聚糖止血粉与透明质酸钠均有预防术后肠粘连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在炎性免疫细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基质相互作用分子(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STIM)成为钙库调控的钙内流(store operated calcium entry,SOCE)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有STIM1和STIM2两种亚型,STIM1与钙库调控的钙通道(store operated calcium channel,SOC)激活高度相关,这在Roos等[1]及Liou等[2]的实验中得到证实,而STIM2在HEK293,A7rR5细胞研究中发现对SOC有抑制作用.SOC广泛分布于细胞膜上,以非兴奋性细胞为主,是胞外Ca2+内流的主要通道之一,也称为Ca2+释放激活的钙通道(Ca2+release-activated Ca2+channels,CRAC).  相似文献   
997.
睫毛最早形成于胚胎第7~8周.上睑约90~160根睫毛,大致排列为5~6行,长度8~12 mm;下睑则约75~80根,3~4行,长度为6~8 mm.睫毛毛囊无立毛肌,与Zeis腺(睑缘的皮脂腺)和Moll腺(睑缘的顶泌汗腺)相连.睫毛规则弯曲,由外向内也可分为三部分,即毛小皮、皮质(包括色素)和髓质.与头发相比,目前人们对睫毛毛囊的组织学及生物学了解较少.为了了解睫毛毛囊生长、动态性周期及形态学特征,并通过与头发毛囊对比,探讨决定睫毛长度、卷曲和颜色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并探讨贵州省黔南州中医院院内制剂桃仁消肿胶囊治疗colles骨折初期肿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之间120例满足条件的colles骨折初期肿痛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疼痛强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标尺法(VAS)均为重度疼痛以下(VAS〈8);分为治疗组(A组)服用桃仁消肿胶囊,对照组(B组)口服安慰剂(维生素C片),疗程为骨折后7天。骨折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内容包括肿胀值评定、VAS疼痛评分,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骨折后1天、3天、7天疼痛指数对比,治疗组VAS均值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胀值比较上,治疗组在骨折后1天、3天、7天的肿胀值较对照组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仁消肿胶囊能较快改善colles骨折初期肿痛的临床症状,促进骨折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不同分离方法及培养条件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用组织块贴壁法、酶消化法获取hUCMSCs,进行原代培养,记录各组首次传代时间,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其CD29、CD44、HLA-ABC、CD34、CD45、HLA-DR抗原表达。分别用DMEM-LG、DMEM-HG和DMEM-F123种培养基培养第3代、第7代细胞,MTT法比较不同时间点3种培养基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两种分离方法均能得到较均一的梭形或者多角形贴壁细胞,胞核大胞浆丰富,CD29、CD44、HLA-ABC抗原表达阳性,CD34、CD45、HLA-DR抗原表达阴性。用DMEM-F12培养的细胞活力更好,细胞生长更迅速。结论:两种分离方法均能得到hUCMSCs,DMEM-F12培养基更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较适合于培养hUCMSCs。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肝切除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肝脏手术,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与开放手术相当,甚至优于开放手术。腹腔镜下循肝静脉解剖性肝切除是以肝静脉为切肝平面的解剖性肝切除,在保证切缘的前提下,尽最大程度保留具有正常功能的肝组织,减少了无血供无效肝组织的残留,降低了术后肿瘤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率。循肝静脉入路肝切除是目前确定肝内切除平面、实现解剖性肝切除的最佳方法之一。寻找并依循标志性肝静脉走行并判断和修正断面平面对解剖性肝切除至关重要。腹腔镜下循肝静脉操作最大难点在于肝静脉解剖和显露、术中出血控制和处理。循肝静脉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对于手术视野、操作空间及解剖的显露要求较高,因此,合适的切肝入路对于完成循肝静脉腹腔镜肝切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使用较多的入路为前入路、头侧入路和背侧入路,术者须根据自身操作习惯及不同的肝段切除选择不同的入路方式。肝静脉壁软薄、分支多、易撕裂、回血量大、暴露难度大等因素使得在肝切除过程中易损伤肝静脉。出血和气体栓塞是肝静脉损伤引发的两大并发症。术中出血在肝切除术中难以避免,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出血或气体栓塞,须冷静评估并及时处理,才能更安全地开展腹腔镜肝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