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目的研究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脾体积变化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及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近期经病理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因乙肝导致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共41例,肝纤维化病理分期S1期7例、S2期10例、S3期4例、S4期5例、肝硬化15例,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6例,B级11例,C级14例,以及对照组15例,行上腹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运用CT机自身携带的软件,分别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肝脾体积进行测量;并计算肝脏各叶体积占总肝体积百分比、肝脾体积之比,将上述指标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进行对照。结果肝右叶、左内叶、总肝体积从正常肝脏到轻度肝纤维化(S1-2期)逐渐增大,从重度肝纤维化(S3-4期)到晚期肝硬化减小;肝左外叶、尾状叶体积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脾脏体积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从肝功能A级到C级,肝右叶、肝左内叶及总肝体积逐渐缩小,而左外叶和尾状叶体积及脾脏体积逐渐增大。结论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脾体积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探索糖鞘脂代谢合成关键酶葡萄糖神经酰胺(GCS)在体外HBV感染Huh7细胞中的活性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6月—8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的9例初治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标本,另选7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利用HBV感染者血清中高拷贝HBV颗粒(>9.9×107 IU/ml)接种Huh7细胞系(感染组),对照组用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共培养。检测HBV感染细胞胞浆中HBsAg和HBV DNA的表达量以及GCS的活性变化与病毒的相关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感染组细胞较同期对照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体积肿胀和细胞膜破碎。感染组:感染4 h、8 h、2 d和5 d后胞浆中HBsAg表达量均高于感染前(P<0.05);与感染4 h(16.67±11.55)IU/ml相比,感染8 h(112.01±25.94)IU/ml、2 d(328.01±103.50)IU/ml和5 d(101.60±49.84)IU/ml后胞浆中HBV DNA表达量呈明显升高趋势(P值均<0.001),并在感染2 d时HBV DNA表达量达到最高。在HBV感染期间,随着病毒复制的增加,GCS活性呈现出增高的特点,从感染4 h(126.21±9.59)IU/ml开始逐渐升高,并于感染2 d时(226.53±36.27)IU/ml达到高峰,感染2 d时与对照组(136.50±15.44)I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6,P=0.0167)。GCS活性与HBV DNA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5768,P=0.0471)。结论HBV感染者血清中高拷贝HBV颗粒能成功感染Huh7细胞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HBV感染的体外特点。GCS活性可能与HBV的感染有关,表明糖鞘脂合成代谢与HBV可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5.
莪术黄芪超滤膜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莪术黄芪超滤膜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是否具有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四氮唑蓝比色(MTT)法观察莪术黄芪超滤膜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的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术,DNA凝胶电泳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结果 (1)莪术黄芪超滤膜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制作用与剂量及时间呈显著性正相关;(2)莪术黄芪超滤膜提取物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发生凋亡,1.6 g/L处理,72 h效果最佳。结论莪术黄芪超滤膜提取物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生长并促其凋亡。 相似文献
56.
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是近年发现的新型T细胞亚群。Th17细胞有促炎效应,而Treg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Th17和Treg发育途径及效应因子间相互关联,两细胞之间有重要可塑性,这些特征意味着Th17/Treg平衡对维持免疫内环境的稳态起重要作用,Th17/Treg失衡已经涉及多种疾病。本文就Th17和Treg细胞的生物学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调查甘肃地区汉族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分布情况及与其可能的传播途径、其他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甘肃地区汉族220例患者完整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可能的感染途径、病毒水平及生化检查。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及秩和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HCV基因型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220例患者共检出1b型84例(38%),2a型136例(62%)。对220例不同HCV基因型感染者的年龄、性别、感染途径、HCVRNA、ALT、AST、TBil、IBil、DBil、ALP、GGT等11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感染途径、HCVRNA及A¨与HCV基因型问存在相关性(Ⅳ0=23.947,P〈0.001;Z=一3.349,P=0.001;t=-2.325,P=0.021),而年龄、性别、AST、TBil、IBil、DBil、ALP、GGT等指标均与HCV基因型无关(P〉0.05)。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3项均与HCV基因型有关(矿=3.993,P=0.046;矿=9.308,P=0.002;x^2=11.65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VRNA高水平复制(≥10^6)患者中感染2a型较1b型患者多;ALT异常(〉49U/L)患者中感染2a型者较之感染1b型患者多;通过输血途径、口腔感染途径感染1b型的概率,较之其他途径高。结论甘肃地区汉族人群中HCV感染主要为基因1b型及2a型,且2a型较1b型更为常见。2a型患者更容易出现HCVRNA的高水平复制,且可能更容易出现肝脏损伤。输血途径感染是甘肃地区主要感染HCV的方式,其次为口腔感染,而通过以上2种感染方式感染HCV的患者1b型较2a型多。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评估查尔森共病指数(CCI)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12月1日—2021年12月1日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ACLF患者317例。按照患者预后结局分为死亡组(n=169)和存活组(n=148),分析基线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CCI评分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CI等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评价效能。结果 317例ACLF患者中,男225例(71.0%)。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年龄、Hb、WBC、TBil、Alb、MELD评分、PTA、CCI、年龄校正的查尔森共病指数(ACCI)以及随访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CI(HR=1.351,95%CI:1.112~1.6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