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22篇 |
免费 | 234篇 |
国内免费 | 18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6篇 |
儿科学 | 35篇 |
妇产科学 | 34篇 |
基础医学 | 142篇 |
口腔科学 | 96篇 |
临床医学 | 662篇 |
内科学 | 444篇 |
皮肤病学 | 45篇 |
神经病学 | 66篇 |
特种医学 | 210篇 |
外科学 | 218篇 |
综合类 | 1312篇 |
预防医学 | 586篇 |
眼科学 | 15篇 |
药学 | 477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537篇 |
肿瘤学 | 1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45篇 |
2021年 | 175篇 |
2020年 | 107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115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264篇 |
2013年 | 219篇 |
2012年 | 212篇 |
2011年 | 246篇 |
2010年 | 240篇 |
2009年 | 239篇 |
2008年 | 242篇 |
2007年 | 229篇 |
2006年 | 222篇 |
2005年 | 188篇 |
2004年 | 193篇 |
2003年 | 179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150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128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96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6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6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福建海岛胃癌风险人群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9年4—6月,对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人群进行胃癌筛查,前瞻性收集了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数据。采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进行胃癌风险分级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胃镜检查,随后对疑似阳性病例进行放大内镜检查和活检。后续针对阳性人群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内镜及外科手术)。比较胃癌风险分级的各组人群中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采用卡方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423例,检出胃癌19例(1.34%)。胃癌风险分级的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88%(9/1 025)、1.76%(6/341)和7.02%(4/57)。对胃癌检出率进行配对比较显示,低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4,P=0.003)。低危组与中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共检出胃癌前病变87例(6.11%)。对胃癌前病变检出率进行配对比较显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检出率分别为6.24%(64/1 025)、5.87%(20/341)和5.26%(3/5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胃癌筛查过程中,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有助于对福建海岛胃癌风险人群进一步风险分层,为内镜精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本实验研究了两种新型铂(Ⅱ)类配合物(2,3- 吡啶二羧酸二水合铂、2,3- 吡嗪二羧酸二水合铂)对结肠癌SW620 细胞系的体外抗癌活性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与奥沙利铂作一对照,以明确该两种新型铂(Ⅱ)类配合物是否具有更好的体外抑瘤效果。方法:采用人结肠癌细胞系SW620 作为研究对象,三种药物分别以不同浓度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SW620细胞24h、48h 后,应用软琼脂糖集落形成试验检测集落形成抑制率,以AnnexinV/PI双染法测定细胞凋亡率,以扫描电镜观测三种
药物作用后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软琼脂糖细胞集落形成抑制率实验显示出奥沙利铂、吡嗪、吡啶三种药物做用24h 后对 SW620 细胞系的半数抑制浓度(IC 50)分别为 266.51,176.18,159.25μ mol/L,48h 的IC 50分别为 158.84,161.27,125.67μ mol/L,其药物作用强度为吡啶>吡嗪>Oxa,有显著性差异(P<0.01)。AnnexinV/PI双染法显示出三种药物均可诱导SW620 细胞产生凋亡,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且随药物作用浓度及时间延长死亡细胞增多,作用强度为吡啶> 吡嗪>Oxa,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镜下可见细胞典型早晚期细胞凋亡特征。结论:这两种新型铂(Ⅱ)配合物对结肠癌SW620 细胞系显示出良好的体外抑瘤效果,该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且强于奥沙利铂。药物作用靶点之一在于诱导细胞产生凋亡。 相似文献
药物作用后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软琼脂糖细胞集落形成抑制率实验显示出奥沙利铂、吡嗪、吡啶三种药物做用24h 后对 SW620 细胞系的半数抑制浓度(IC 50)分别为 266.51,176.18,159.25μ mol/L,48h 的IC 50分别为 158.84,161.27,125.67μ mol/L,其药物作用强度为吡啶>吡嗪>Oxa,有显著性差异(P<0.01)。AnnexinV/PI双染法显示出三种药物均可诱导SW620 细胞产生凋亡,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且随药物作用浓度及时间延长死亡细胞增多,作用强度为吡啶> 吡嗪>Oxa,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镜下可见细胞典型早晚期细胞凋亡特征。结论:这两种新型铂(Ⅱ)配合物对结肠癌SW620 细胞系显示出良好的体外抑瘤效果,该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且强于奥沙利铂。药物作用靶点之一在于诱导细胞产生凋亡。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O)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6月—2022年7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肾肿瘤患者100例, 其中男63例、女37例, 年龄42~81(60.8±8.7)岁。100例中, ccRCC患者75例(ccRCC组), 其中男52例、女23例, 年龄42~79(59.9±8.5)岁;RO患者25例(RO组), 其中男11例、女14例, 年龄46~81(63.5±8.8)岁。将入组患者按照3∶7随机分为测试集(30例)和训练集(70例)。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从门静脉期CT图像中提取1 409个影像组学特征, 使用Variance Threshold、SelectKBest以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进行特征筛选, 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用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以及F1-score来评估不同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效果。结果 ccRCC组和RO组患者的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 P=0.072);2组患者的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中药乳岩宁方对SD大鼠的长期毒性反应,确定其安全剂量范围,评价中药乳岩宁方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乳岩宁低、中、高剂量组。给药组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相当临床成人用量的10、25、62.5倍剂量)的乳岩宁方,连续给药60d后一半大鼠处死取材,停药后继续观察2周(恢复期),另一半大鼠处死取材。观察给药期和恢复期大鼠的毒性反应,记录死亡情况。检测给药期及恢复期大鼠的血液学指标,包括红细胞(RBC)总数、白细胞(WBC)总数及其分类(L、S、M、E、B)、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血液生化学指标,包括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及重要脏器(肝、心、脾、肺、肾)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给药期与恢复期期间,实验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饮食、呼吸等均正常,体重逐渐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岩宁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主要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肉眼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给药组大鼠重要脏器均未见病理学异常改变。结论:乳岩宁方无明显的慢性毒性反应,安全性较好,可按照推荐剂量临床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索MSCT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66例疑似原发性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不同诊断方法对不同类型患者、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检出率以及诊断效能,比较MSCT与DWI联合及单独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结果 MSCT+DWI检查操作时间长于DWI、MSCT,病情确诊时间短于DWI、MSCT(P<0.05),但DWI检查操作时间、病情确诊时间与MS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DWI诊断灵敏度与DWI、MS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DWI诊断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DWI、MSCT(P<0.05),但DWI特异度、准确度与MS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DWI诊断检出病灶数、直径的准确率均大于DWI、MSCT(P<0.05),但DWI与MS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MSCT+DW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AUC面积大于DWI、MSCT(P<0.05),但DWI与MS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相对较高的价值,可提高特异度、准确度,降低漏诊或误诊率,且利于病灶数和直径的准确检出,可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8.
代金玲;张小晋;王颖;杨蓉;金珠 《中国针灸》2024,(3):309-312
目的:观察温针秩边联合盆底肌训练促进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31例产后42 d盆底肌力<3级的初产妇,采用温针秩边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温针隔日1次,每周3次,盆底肌训练治疗每次10 min,每日3次,共治疗4周。观察产妇产后42 d和治疗后盆底肌力分级、盆底超声检查指标[产妇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后角(RVA)和宫颈最低点]、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并评价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产妇盆底肌力分级较产后42 d提高(P<0.01);产妇URA、BND、Valsalva状态下RVA均减小(P<0.01),宫颈最低点升高(P<0.01);产妇PFDI-20、ICI-Q-SF评分较产后42 d降低(P<0.01)。治疗期间未发生任何与针灸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秩边联合盆底肌训练可提高女性产后的盆底肌力,促进盆底组织形态及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及安全。 相似文献
999.
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具有高死亡率及致残率的特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目标.机械取栓(MT)作为早期血管再通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在AIS,尤其是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导致的AIS领域引起极大关注.随着新的研究结果发布,MT在后循环AIS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获得了新的证据.本文就MT治疗后循环A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