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6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2篇 |
外科学 | 74篇 |
综合类 | 75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8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血管粘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乳腺癌瘤体中血管粘附分子 (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 1,VCAM 1)和外周血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 1,VCAM 1)的表达对乳腺癌血管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半定量RT 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6 3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 2 0例良性乳房纤维瘤标本中的VCAM 1的表达 ,并进行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免疫组化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中sVCAM 1的含量。结果 6 3例乳腺癌患者中 37例有VCAM 1mRNA表达 ,邻近正常乳腺组织有 5例表达 ,2 0例乳房纤维瘤标本有 2例表达 ,乳腺癌组织中VCAM 1表达率高于邻近正常组织和乳房纤维瘤组织 (χ2 =4 3,P <0 0 5 )。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VCAM 1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χ2 =19 98,P <0 0 5 )。VCAM 1表达阳性的组织MVD显著高于阴性组织 (t=2 95 ,P <0 0 5 )。乳腺癌手术后患者血清中sVCAM 1的浓度显著下降 (t=2 3,P <0 0 5 )。血清中sVCAM 1的浓度与癌体中VCAM 1mRNA的表达强度相关 (r =0 85 ,P <0 0 5 )。结论VCAM 1mRNA表达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癌细胞转移有关。sV CAM 1浓度可作为乳腺癌肿瘤负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2.
采用异硫蓝和美蓝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采用1%异硫蓝(1%isosulfan blue,IB)和美蓝(methylene blue,MB)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成功率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86例T1、T2乳腺癌患,按注射染料类型不同随机分为IB组和MB组。全身麻醉后,取1%IB 5ml或MB 3ml随机注入乳晕周围,注射后5min取腋窝切口长5cm,尽量在无血操作下切开腋筋膜仔细解剖,沿蓝色的淋巴管寻找着色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SLN),然后行SLNB,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并将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IB组44例检出SLN41例(93.18%),SLNB的灵敏度为92.31%(12/13),准确率为90.91%(40/44),假阴性率为7.69%(1/13),假阳性率为0。MB组42例检出SLN 40例(95.24%),SLNB的灵敏度为91.67%(11/12),准确率为92.86%(39/42),假阴性率为8.33%(1/12),假阳性率为0。两组间差异无显性(P>0.05)。所有患未发现与IB和MB相关的过敏反应和术中血压改变等毒副作用。结论 采用MB行乳腺癌SLNB的准确率和灵敏度与选择1%IB相当,而MB费用低廉,更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MAGE~A3)抗原肽负载树突状细胞(D(X),在乳腺癌动物模型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AGE-A3抗原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乳腺癌的小鼠模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抗原负载的DCs治疗组的生存率(100%)、抑瘤率(76.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转移率(22.2%)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小鼠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结论MAGE-A3抗原肽负载IX2s疫苗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4.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甲状腺切除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甲状腺切除范围在外科界一直争论不断.由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预后较好,恰当治疗后生存期长,因此很难组织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国际上一些指南多在回顾性分析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存在学派的分歧,国内还交织着一些基层医院的治疗不规范,影响着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5.
p15、p16对人胆管癌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15、p16对人胆管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将抑癌基因p15、p16的cDNA构建到真核表达的质粒载体pcDNA3-neo中形成p15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15及p16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16。通过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pcDNA3 p15,pcDNA3 p16质粒分别转染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获得稳定高表达p15或p16的人胆管癌细胞模型。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光度术测定细胞生长周期。结果 p15、p16高表达的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增殖受到抑制,p15、p16均明显阻遏细胞由G1期向S期的转换。结论 抑癌基因p15、p16均参与了细胞周期的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66.
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正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3):1-2
甲状腺癌有0.9%~22%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其中多数是分化型癌肿。侵犯超过4个颈部淋巴结组织者预后不佳。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周围组织时,其基本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切除病变组织,保持颈部结构的完整性,若切缘阴性,则预后较好,且有利于术后放射性碘治疗。手术范围取 相似文献
67.
前哨淋巴结的定义是引流肿瘤部位区域淋巴系统的第一枚淋巴结,将其显示后切除活检,以判断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即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Cabanas于1977年首先用于阴茎癌100例,提出若前哨淋巴结阴性可免于淋巴结清扫。随后,Morton将其用于黑色素瘤的处理。 相似文献
68.
单侧探查治疗甲状旁腺腺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85%以上的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是由甲状旁腺腺瘤引起.手木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案.但术式是采用单侧还是双侧探查存在争议。自1966~1997年3月我科治疗甲状旁腺腺瘤21例.其中单侧探查16例(76.20%).取得满意疗效.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例单侧探查患者男4例.女12例,男女比例1:3。年龄11~56岁.平均34.6岁、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2个月~11年.平均28个月。16例中.血钙升高13例(高于2.78mmol/L).2例正常值高界(2.7~2.78mmol/L),1例始终正常(低于2.65mmol/L)。氰/磷比值均大于33。6例检测血甲状旁腺素… 相似文献
69.
目的 通过构建稳定高表达抑癌基因 p15的人胆管癌细胞模型 ,研究p15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将抑癌基因p15的cDNA构建到高效真核表达的质粒载体 pcDNA3 neo中的EcoRⅠ /XbaⅠ位点 ,构建成p15真核表达质粒 pcD NA3 p15 ;通过脂质体法将pcDNA3 p15质粒转染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 9,经G 418筛选 ,获得稳定高表达 p15的人胆管癌细胞模型及相应的表达空载体的对照细胞模型 ,并经Western分子杂交分析证实。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p15高表达的人胆管癌细胞QBC93 9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 ;流式细胞光度术表明 p15同时阻遏细胞由G1 期向S期及G2 期向M期的转换。结论 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 ,癌基因c myc的蛋白水平表达下降可能是p15抑制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0.
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与治疗(附4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筛选的广泛应用,其检出率明显增加。作者2000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46例DCIS病例,现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与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