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4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13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患者女,24岁,G0P0。2004年10月7日以“突发下腹疼痛12h”为主诉入院。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平素月经规律5—6/30d,LMP2004年9月26日。经期血量中等伴有痛经。未触及下腹部包块,无尿频、尿急,排便正常。查体:T37.8℃,P80次/min,BP110/70mmHg,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腹软,下腹正中可触及亚新生儿头大包块.左侧触痛(+),无反跳痛、肌紧张。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常大、光滑,宫体前位,增大约孕5个月大,活动、界清、质韧、左侧触痛(+)。双附件区软、压痛(-)。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P物质及黑素细胞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的分布和表达与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P物质及HMB-45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2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40例(早期、进展期各20例)和外阴正常皮肤(15例)中的表达。结果肥大细胞在外阴正常皮肤真皮层及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中浸润程度相同,肥大细胞在早期VLS病变真皮浅层中浸润较多,在进展期病变真皮层浅层内浸润减少,深层内增多;P物质在外阴正常皮肤真皮层中几乎无表达,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及早期VLS高表达,在进展期VLS几乎无表达;黑素细胞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中增多,进展期VLS减少,早期VLS与正常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瘙痒与P物质的增多有关;早期外阴硬化苔藓的瘙痒与P物质和肥大细胞增多有关。进展期外阴硬化性苔藓的皮肤色素脱失与黑素细胞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53.
c-met在良性、癌前和恶性外阴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met基因在外阴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外阴鳞癌(VSCC)、25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20例癌旁营养不良(VD)、15例尖锐湿疣(VCA)和5例外阴正常表皮,采用c-met兔多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SABC法进行研究.c-met表达与外阴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相比较.结果:c-met阳性表达及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VINⅢ和VCA(P<0.05),与癌旁增生型VD差别不显著.VIN Ⅰ~Ⅱ、正常外阴表皮、癌旁硬化苔藓型VD无表达.c-met表达与VSCC组织分型有关(P<0.05),更强表达于高分化型中(P<0.05).结论:c-met没有参与正常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无论细胞有无异型性,c-met的表达与细胞的增殖活跃有关.c-met的表达是外阴癌变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植物内生真菌Fusariums sp.LC-1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菌丝体的丙酮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以期得到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植物内生真菌Fusariums sp.LC-1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菌丝体的丙酮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甘-缬)二肽(1)、环(甘-异亮)二肽(2)、白僵菌素(3)、麦角甾醇(4)、3β,5α,6β,9α-tetrahydroxyergosta-7,22-diene(5)、fusaric acid(6)、dehydrofusaric acid(7)、对羟基苯甲酸(8)、环(羟脯-亮)二肽(9)、环(甘-脯)二肽(10)、环(丙-苯丙)二肽(11)、环(亮-丙)二肽(12)、环(亮-缬)二肽(13)、环(苯丙-甘)二肽(14)、环(亮-甘)二肽(15)、尿嘧啶(16)、胸腺嘧啶(17)。结论 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9、12、13、14为首次从镰刀菌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5.
为揭示张仲景使用桂芍配伍的规律,故筛选出经方中以此药对为主药[1](即在方剂中起到君或臣作用的药物)的27首方剂,依次分析各方治疗的病症、桂芍用量比例、加入的其他主药,得出该药对的主要功效: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温经通脉、养血和血,温脾阳、敛阴、缓急止痛;用量比例在外感证、血证及其他杂病中多等量应用,在脾胃病中芍药用量均倍于桂枝;加入其他主药为与桂枝和(或)芍药药性、功用相近的药物,或根据主要兼证添加的药物如麻黄、葛根、当归、吴茱萸、牡丹皮、细辛等。 相似文献
56.
影响药物流产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影响药物流产的各种因素,寻找药物流产的最合适条件。方法对辽宁省妇婴医院2002年1月至2003年8月收治的因非病理性因素要求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1366例早孕妇女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运用单因素、多因素研究年龄、孕次、分娩史、分娩方式、流产次数、停经天数、胚囊大小、有无胎芽、子宫位置、是否合并子宫肌瘤及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与流产结局的关系。结果全组对象完全流产者1259例(占92.2%)。单因素分析表明:流产次数越多、停经天数≥50d、胎囊最大径线>25mm、有胎芽、后位子宫、合并慢性盆腔炎性疾病者流产失败率增加,而年龄、孕次、分娩史、分娩方式及合并子宫肌瘤与流产结局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子宫位置、胚囊大小、有无胎芽及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是影响药物流产结局的独立因素,停经天数是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早孕妇女合并有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位子宫、胎囊最大径线>25mm、有胎芽及停经天数≥50d者药物流产失败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7.
卵巢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GCT)是最常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占卵巢肿瘤的1%~2%,占卵巢恶性肿瘤的3%~5%.GCT诊断时大多处于临床早期,但却以晚期复发而闻名.GCT可分泌多种激素如: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抑制素(inhibin)、孕酮、雄激素、抗苗勒激素等.成人型GCT常表现为高雌激素体征,而以男性化体征为临床表现者罕见.目前,国外文献报道以雄激素增高进而出现男性化体征的成人型GCT例数较少.在此,我们报道1例以血睾酮增高和继发性闭经为首发表现的成人型GCT.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HIF-1α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HIF-1α在10例外阴正常皮肤、20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SH),2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LS)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各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无表达,外阴SH中为3.26±0.35,外阴LS中为18.37±2.4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阴LS中MVD值为10.34±2.88,低于外阴正常皮肤20.44±3.66,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SH中的21.58±2.48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外阴硬化性苔癣真皮中微血管密度减少,缺氧诱导HIF-1α代偿性增高,可能参与促进血管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9.
卵巢肿瘤患者sIL-2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常玲,隋丽,武昕,杨晓临,刘凤芝(第一临床学院妇科)(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关键词卵巢肿瘤,白细胞介素-2受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近年来对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研究...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结果:VEGF在外阴硬化性苔藓(LS)和VIN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S组织中存在微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缺氧,代偿性刺激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