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94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P物质(SP)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瘙痒中的作用。方法外用2,4-二硝基氟苯(DNFB)建立昆明小鼠ACD模型,观察激发后73h内小鼠的搔抓行为及神经激肽1(NK1)受体拮抗剂spantide和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小鼠搔抓行为的影响,并用ELISA、免疫组化分别检测激发后48h小鼠颈背部皮损中SP含量、NK1受体表达。结果ACD小鼠模型在DNFB激发后48h出现搔抓高峰;搔抓高峰时,皮损中SP含量[(3873.40±291.58)pg/g]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4349.90±502.83)pg/g](P<0.05),但NK1受体表达(6.13±1.2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2.87±0.86)(P<0.05)。Spantide和纳洛酮均可抑制小鼠搔抓行为(P<0.01)。结论DNFB诱发的ACD小鼠模型搔抓行为是瘙痒相关反应;SP通过激活皮肤内NK1受体参与ACD小鼠模型瘙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在尖锐湿疣(CA)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CA和15例正常包皮中VEGF、TGF-α和CD34表达。结果CA中VEGF和TGF—d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包皮(P〈0.001);CA中VEGF、TGF-α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6.7%,正常包皮中则为40%、26.7%,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A中微血管密度比正常包皮明显增多(P〈0.01),且CA中VEGF、TGF-α蛋白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CA中VEGF和TGF-α表达上调,可能促进血管生成,参与CA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氟康唑对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 5 3例 )口服氟康唑 15 0mg ,qd× 5d ,用药期间停用其它的口服药及外用真菌药 ;对照组 ( 4 5例 )用霉克霜外搽患处 ,bid ,连用 2W ,用药期间停用口服药。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 90 .5 7% ,总有效率为 98.11% ;对照组痊愈率为 2 .2 2 % ,总有效率为 66.67% ,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结论 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的分化取向及其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三色荧光抗体染色的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4^+/IFN-γ^+(Th1)、CD4^+ 1/IL-4^+(Th2)、CD4^+/IFN-γ^+/IL-4^+(Tho)细胞含量。结果梅毒组Thl细胞含量、Thl/Th2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梅毒组存在Thl细胞分化偏态性。结论二期梅毒患者Th细胞亚群分化失衡,可能是机体不能完全清除T.p,造成T.p潜伏体内形成长期感染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瘙痒模型,观察瘙痒信号的外周传入部位。方法大鼠颈背部皮内注射2%5-羟色胺(5-HT)建立大鼠瘙痒模型。1周后,随机挑选4只大鼠行颈背部皮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再用神经束路追踪术(TMB法)观察大鼠颈2~5(C2~C5)背根神经节(DRG)内HRP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DRG中HRP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C3 DRG中阳性细胞最多见,C4中较少,C2,C5中缺乏。结论大鼠颈背部中线区域的瘙痒信号主要通过C3 DRG传入脊髓。 相似文献
17.
1 生殖器疣的定义 生殖器疣,亦名尖锐湿疣、性病疣、肛门生殖器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生殖器上皮增生性损害。随着对HPV感染的进一步了解,肛门生殖器疣包括下述含义[1]:①典型的隆凸型肛门生殖器疣;②HPV感染所致的肛门生殖器部位的全部临床病变,包括外生殖器扁平疣和宫颈扁平状尖锐湿疣(flat condylomas);③常伴有生殖器疣的HPV感染所致的全部临床病变,包括生殖器以外部位(如口腔)的病变。尖锐湿疣这一术语最初用于强调常呈隆起的肛门生殖器疣与梅毒性扁平湿疣的差别,但许多…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在P物质诱导BALB/c小鼠搔抓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P物质诱导小鼠搔抓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颈背部皮内注射不同剂量P物质(20 ~ 160 nmol/部位)建立BALB/c小鼠急性瘙痒模型。另取4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颈背部皮内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L-精氨酸、spantide、L-NAME、氨基胍,10 min后皮内注射P物质(80 nmol/部位),观察这些试剂对P物质诱导小鼠搔抓反应的影响,并用免疫组化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检测注射部位皮肤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NO表达。结果 皮内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和20、40、80、160 nmol/部位P物质引起小鼠1 h内搔抓次数分别为4.38 ± 4.07、5.38 ± 3.78、12.75 ± 6.52、23.50 ± 7.84、42.38 ± 15.84;与生理氯化钠溶液组相比,40 ~ 160 nmol/部位P物质可使小鼠出现剂量依赖性搔抓反应(P < 0.01 ~ 0.05)。P物质组、L-精氨酸组、spantide组、L-NAME组和氨基胍组小鼠1 h内搔抓次数分别为67.13 ± 32.79、70.75 ± 34.80、10.75 ± 8.14、29.00 ± 21.19、35.38 ± 22.83;与P物质组相比,spantide、L-NAME、氨基胍可明显减少P物质诱导的小鼠搔抓次数(P < 0.01 ~ 0.05),但L-精氨酸无明显影响(P > 0.05)。与P物质组比较,spantide、L-NAME、氨基胍可下调皮肤中iNOS表达和NO水平(P < 0.01 ~ 0.05),而L-精氨酸无明显作用(P > 0.05)。结论 P物质可能通过激活皮肤中神经激肽1受体来促进NO合成,从而引起BALB/c小鼠搔抓反应。 相似文献
19.
从足部溃疡分离出林生地霉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1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的真菌学研究结果.方法 采用真菌直接镜检与培养、扫描电镜、AP120生化鉴定试验和DNA序列分析,对1例男性患者足背溃疡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作小鼠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皮损分离菌株27℃培养见表面平坦、不湿润、无粘性的乳白色酵母样菌落;镜检见粗大、透明、分隔菌丝,有方形、矩形孢子.API20CAUX试刺盒检测,提示为帚状地霉;DNA序列分析,与林生地霉模式菌株UFMG-354-2的D1/D2区碱基同源序列具有99.1%的相似性,而与MTCC39474具有99.8%的相似性.该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高度敏感.小鼠接种试验显示该菌株有致病性.用伊曲康唑治疗2周后,皮损明显好转.结论 此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为林生地霉,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白念珠菌是目前最常见的局部及系统真菌感染,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明显增强。研究表明,耐药性形成主要原因为耐药相关基因如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超家族和主要易化扩散载体超家族等表达异常,生物膜形成。而联用抗真菌药物、中药、植物提取物及抗真菌新药的使用,可抑制耐药菌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