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 (SF)对家兔缺氧型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CA -CPR)模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 (cTnT)的影响。方法 普通家兔 30只 ,用夹闭气管法复制缺氧型CA -CPR模型 ,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SF组、纳洛酮组和生理盐水组 ,每组 10只。 3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 8、 15、 2 2min分别静注SF、纳洛酮、生理盐水 ,并分时点检测血清cTnT值。结果 参附组cTnT值在复苏后 6 0、 12 0min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P <0 0 5 )。结论 SF对CPR期间cTnT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2.
气管夹闭窒息法家兔心脏骤停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用气管夹闭窒息法建立一种稳定的心肺复苏动物模型。方法 家兔呼气末夹闭气管窒息法致心脏停搏 ,夹管后 8min行标准心肺复苏 5min ,观察窒息和复苏期间的MAP与心电图变化。结果 气管夹闭前MAP为 (111± 7)mmHg(1mmHg =0 .13 3kPa) ,夹闭后MAP明显下降时间为 (172± 2 0 )s ,降至 5 0mmHg时间为 (2 2 8± 3 3 )s ,5min时为 (2 7± 12 )mmHg ,7min时为 (8± 4)mmHg ,MAP变化与心电图变化一致 ;自主循环恢复 16例 ,未恢复 2例 ,心肺复苏成功率为 89%。结论 该模型具有稳定、简单、重复性好的特点 ,能够满足心肺复苏实验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家兔心肺复苏(CA-CPR)后心肌组织内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脱失情况,探讨心肌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家兔缺氧型CA-CPR模型,于心肺复苏前后分时间点抽取动脉血,测血清cTnT值;自主循环恢复后4小时取心肌组织,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显色观察cTnT表达的脱失情况。结果:自主循环恢复后血清cTnT明显升高。自主循环恢复后4小时心肌组织内cTnT明显脱失,图像分析显示心肺复苏后cTnT的脱失面积与正常家兔心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家兔心肺复苏后血清cTnT明显升高,心肌组织内cTnT的明显脱失,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床边快速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于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衰诊断仪,对急诊收治入院的46例急性胸痛病人,采静脉血动态测定cTnI、Myo和CK—MB含量,并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变化综合分析。结果:对AMI诊断的敏感性:0-3h cTnI与CK—MB均为29.4%,低于Myo的47.1%,4-6hcTnI为80.0%,其余均为100.0%;对AMI诊断的特异性:cTnI、CK—MB各时间段均为100.0%,Myo0-3h为58.8%、4~6h为40.0%、12h以上为33.3%:三项联合检测0-3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35.3%和86.3%,4~6h为93.3%、80.0%、12h以上为100.0%、77.8%。结论:床边快速cTnI、Myo和CK—MB联合检测,有助于对AMI床边快速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为AMI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出血性中风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冀求为中风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将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及其中90例死亡患者的发病与死亡节气构成比进行比较,探讨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结果:出血性中风的发病季节时段在构成比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出血性中风的发病季节时段在构成比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要减少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一年四季都要积极预防并更加注意各个高发节气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节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97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节气,作圆形统计分析,计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节气高峰朝,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特点。结果1597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在节气上均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上年小满至当年的惊蛰为相对高发病节气。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在节气上无特定的发病高峰期,一年四季均需积极预防并加强在相对高发病节气的预防,以降低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含量的影响.方法将患者 41例随机分为药物组与联合组,两组均予相同的基础药物治疗,联合组加用电针.观察两组 ET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 ET含量相近,联合组 ET含量在用药 7d后明显低于药物组,用药 14d后两组水平相同.结论电针配合治疗脑梗死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急性期 ET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Utstein模式下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心搏骤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Utstien模式下的机械胸外按压+辅助/控制(A/C)模式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人工胸外按压+A/C模式机械通气.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除颤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的血乳酸、血清B型钠尿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 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除颤次数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4 h两组血乳酸、血清BNP、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Utstein模式下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复苏可有效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的通气,减轻心肌损伤,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39.
气管夹闭窒息法致家兔心脏骤停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可操作性强的家兔心脏骤停模型,以满足研究药物对心肺复苏评价的需求。方法:取健康成年家兔28只,雌雄不拘,体重2.0-2.5 k只;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2 ml/kg)麻醉;行气管切开、颈外动脉插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以气管夹闭窒息法致心脏停搏,观察窒息至心脏停搏的时间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并行心肺复苏,研究各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气管夹闭前MAP为102.000±7.091mmHg;夹闭后平均动脉压升高峰值128.750±6.453 mmHg,高峰出现时间1分47.500秒±10.351秒,MAP明显下降时间2分51.875秒±20.343秒,降至50 mmHg时间3分48.125±33.374秒,5分钟时MAP 27.125±12.495mmHg,7分钟时8.000±3.817 mmHg,自主循环恢复25例,失败3例,成功率89%。结论:该模型具有满意的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能够满足心肺复苏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急诊胸痹患者的证型与心肌酶谱的关系,提高急诊胸痹患者的危险度辨识水平。方法对佛山中医院急诊科2011年3月至9月来诊的67例胸痹患者进行辨证,根据不同证型分为气滞血瘀组、痰浊闭塞组、阴血虚证组和阳气虚证组,并对四组患者进行床旁快速心梗检测,记录CK-MB、MYO和cTNI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证型发病时辰无差异;阳气虚证的MYO为(274.40±297.19)ng/mL,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快速心梗检测可增加胸痹患者中医辨证分型诊断的科学性,阳气虚证的MYO值及其阳性率较高,临床上应与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