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定量评价双源双能量CT不同管电压条件下肺动脉及肺动脉栓子显示情况,优选肺栓塞检测的管电压条件.方法 66例临床拟诊肺栓塞的患者中37例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诊断为肺栓塞.对66例患者进行对比增强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获得80 kVp(Ⅰ组)、平均加权120 kVp(Ⅱ组)、140kVp(Ⅲ组)3组图像.分别测量3组肺动脉1~4级分支、栓子及背部肌肉的CT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多个相关样本Friedman检验,分析3组的CT值、SNR及CNR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利用kappa检验分析2名医师分析不同管电压条件下CTPA图像质量的一致性.结果 Ⅰ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446±140)、(433±130)、(411±138)、( 392±127) HU.Ⅱ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303±91)、(290±85)、(276±86)、(263±85) HU.Ⅲ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244±70)、(230±63)、(216±72)、(205±68) HU.3组肺动脉1~4级分支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Ⅰ组图像的平均CT值均高于Ⅱ组及Ⅲ组.37例CT检查诊断为肺栓塞患者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组栓子CNR值分别为8.3±3.3、8.0±2.9、5.6±2.2.3组间CN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Ⅰ与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与Ⅲ、Ⅱ与Ⅲ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组CTPA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名医师的评价结果经kappa检验,Ⅰ组图像质量一致性(kappa值=0.789,P<0.01)高于Ⅱ组(kappa值=0.652,P<0.01)和Ⅲ组(kappa值=0.509,P<0.01).结论 80 kVp图像的平均CT值高于平均加权120 kVp及140kVp图像,其图像质量及CNR值与平均加权120 kVp图像相当,可用于临床可疑肺栓塞患者CT肺动脉成像的检查中. 相似文献
32.
1879例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双源CT检出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检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2月期间进行了DSCF冠状动脉检查的资料,总结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结果:1881例进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中,共有1879例患者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检出了24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检出率为1.3%。其中15例为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2例起自左冠状窦,3例为高位起源),8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例起自无冠状窦,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高位开口、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窦、单一冠状动脉各1例),1例为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异常(均为高位开口)。结论:本组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为1.3%。DSCT可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和走行,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臭氧与疗效的关系。方法134例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并在病变椎间盘内注射浓度为40μg/mL的医用臭氧,通过随访评定其疗效。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治疗后3~12个月随访,患者显效38例(28.4%),有效80例(59.7%),无效16例(11.9%),总有效率88.1%。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术是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具有安全性高、方法简便、疗效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34.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16例的诊治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1PB)的发病特点,提高对其诊治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PB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随访患者。16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14例术后行膀胱内即刻灌注一次,其中9例继续行膀胱规律灌注1年,另2例未行膀胱灌注。结果:全部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IPB,其中1例合并低度恶性潜能。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非浸润性泌尿上皮良性肿瘤,TURBT是其标准治疗方法,单纯IPB行TURBT术后无需行膀胱灌注化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5.
3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诊断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3例患者均为女性,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SPTP,术前均接受CT检查,其中1例患者接受MRI检查. 结果:3例患者CT表现为胰腺内囊实性占位,均无胆管扩张,其中1例在肿瘤的实性成分内可见钙化灶.MRI T1WI和T2WI上均为混杂信号.CT和MRI增强均显示囊壁及肿瘤的实性成分有明显强化. 结论:SPT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造影剂肾病(CIN)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接受造影剂检查出现的18例CIN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在造影后24~48h内均出现血肌酐(Scr)进行性上升,15例患者表现为非少尿型肾功能恶化,Scr 为163.5~256.3μmol/L,尿量为860~3020mL,经适当补液纠正脱水、降血压、控制血糖、纠正心力衰竭等治疗后于7~14d后Scr恢复至造影前水平;3例患者表现为少尿型肾功能衰竭,Scr为590μmol/L,尿量为80~400mL,肾活检病理结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细胞碎片,可见尿酸结晶,经合理药物治疗,间断给予血液净化治疗13d,尿量及Scr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痊愈出院.结论 CIN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作好患者的筛选工作,避免CIN的危险因素,接受造影前必须监测肾功能的变化,同时还要积极寻找新的、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提供1种快速分子产前诊断技术. 方法:对该患者于孕14周进行羊膜囊穿刺,获取羊水20 ml,提取羊水细胞基因组DNA.选用3个短串连重复(STR)序列位点,进行荧光PCR检测,以排除母源细胞污染.在此基础上,对COL2A1基因的第23外显子进行扩增,并以此为模板,针对COL2A1基因的第23外显子1510G→A 的突变进行SSP-PCR.根据是否存在特异性的扩增条带进行判断,对初次扩增的产物测序,以证实巢式SSP-PCR的结果. 结果:对D13S 317、D18S51和D21S11位点的STR检测结果排除母源细胞的污染. 羊水样本仅在野生型反应管中有扩增产物,表明胎儿是COL2A1基因的第23外显子1510 G的纯合子,未带COL2A1基因的第23外显子1510G→A 的突变.测序结果与SSP-PCR结果一致. 结论:SSP-PCR技术快速简便、敏感特异,可作为该突变的快速分子诊断.其他已知点突变遗传病的快速分子诊断也可以考虑使用SSP-PCR技术进行. 相似文献
39.
目的:采用双能量CT(DECT)后处理单能谱(Mono+)模式有效识别肾周脂肪粘连(APF)及研究全息可视化三维(V3D)成像对APF区域的显示作用。方法:前瞻性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泌尿外科于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间拟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的T1期(RENAL评分≥7分)肾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V3D组(组A,n=30)和CT图像组(组B,n=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ECT肾脏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将组A生成的DICOM格式文件传至DECT后处理工作站,选取Mono+模式对肾周脂肪情况进行识别,分析结束后将数据导入至全息V3D重建软件,进行V3D建模及结果发布;组B进行常规CT薄层图像重建,并以传统胶片的形式进行结果发布。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围手术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未见明显差别;采用DECT后处理Mono+模式可有效识别APF,并通过V3D技术对APF区域进行显示;组A在成功实施NSS例数上明显多于组B(P<0.05),组A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及估计失血量均少于组... 相似文献
40.
目的对管状肠外瘘进行分期并探讨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对518例管状肠外瘘分别实施瘘管造影、口服造影、置管造影和CT检查。根据病程和瘘管情况,将管状肠外瘘分为瘘管形成期、成熟期和闭合期。结果瘘管形成期的影像学表现以炎症为主;成熟期是管状肠外瘘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期,可见到各种形态的瘘管;闭合期瘘管的内口封闭,管腔逐渐消失。腹腔脓肿和腹膜后脓肿发生率与瘘管分期有非常显著的关系(P〈0.005),在瘘管形成期腹腔脓肿发生率最高,而腹膜后脓肿多见于瘘管成熟期。结论瘘管分期与局部炎症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瘘管形成期和闭合期多用CT检查观察病情,而瘘管成熟期和闭合期,瘘管造影可对瘘管进行准确分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