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梁博 《中国临床康复》2008,(23):4594-4596
聚乳酸是一类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聚乳酸的合成主要有两种方法: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和乳酸直接缩聚。综述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聚乳酸聚合的两种高效方法-反应挤出法和直接-固相聚合法.并展望了聚乳酸合成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某“癌症高发村”村民1990年~2010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以确认村民所述“癌症高发”的真实性。方法:收集该地最近20年恶性肿瘤死亡患者资料,计算恶性肿瘤构成比和死亡率,并与全国水平相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死亡率为337.84/10万,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128.65/10万;肝癌死亡率168.92/10万,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6.93/10万;男性死亡率为472.94/10万,女性死亡率为202.70/10万,分别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161.69/10万和93.75/10万;40岁以上的恶性肿瘤死亡患者有17人,占85.0%;13名死亡患者(65.0%)其疾病最高诊断单位为三级甲等医院。结论:恶性肿瘤是该地区村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死亡率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肝癌应为重点防治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MRI对钼靶BI-RADSⅢ级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对比。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39例女性患者共41个钼靶BI-RADSⅢⅣ级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对比。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39例女性患者共41个钼靶BI-RADSⅢ级乳腺病灶,分析其超声及MRI影像表现,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对BI-RADSⅢⅣ级乳腺病灶,分析其超声及MRI影像表现,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对BI-RADSⅢ级乳腺病变的诊断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2.1%、阳性预测值为70.6%、阴性预测值为95.8%,MRI的诊断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9.3%、阳性预测值为80.0%、阴性预测值为96.2%。超声、MRI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5.4%、90.2%,经配对卡方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结论超声、MRI均可提高钼靶BI-RADSⅢⅣ级乳腺病变的诊断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2.1%、阳性预测值为70.6%、阴性预测值为95.8%,MRI的诊断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9.3%、阳性预测值为80.0%、阴性预测值为96.2%。超声、MRI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5.4%、90.2%,经配对卡方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结论超声、MRI均可提高钼靶BI-RADSⅢ级乳腺病变的检出率及准确率,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妇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变化的感染性早产影响因素.方法:病例选自在2019.01-2020.01时间内,于我院分娩的早产产妇70例,按照胎膜病理学检测结果分组,另选取同期足月正常妊娠的35例产妇为对照组,统计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结果:感染性早产组CPR、IL-6及TNF-α指标高于非感染性早产组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5.
16.
17.
肌少-骨质疏松症是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存的老年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 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在今后几十年将大幅增加, 其不良后果包括更高的跌倒、骨折、虚弱和死亡风险。尽早对肌少-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和干预治疗, 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肌少-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分子机制、不良后果及可能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国农村中老年人(≥45岁)睡眠时长对可能肌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以便降低可能肌少症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测量握力和重复5次起坐时间判断是否患可能肌少症,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和2013年收集到的7 075名未发生可能肌少症的中老年人作为基线数据,随访该队列人群至2015年,构建动态队列数据库,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农村中老年人的睡眠时长与其可能肌少症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  与睡眠时长为8~ < 9 h的农村中老年人相比,睡眠时长 < 6 h、6~ < 7 h、7~ < 8 h和≥9 h的中老年人可能肌少症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2%(HR=1.22, 95% CI: 1.07~1.39, P=0.003)、17%(HR=1.17, 95% CI: 1.01~1.35, P=0.037)、18%(HR=1.18, 95% CI: 1.02~1.35, P=0.022)和16%(HR=1.16, 95% CI: 1.02~1.33, P=0.028)。趋势检验结果显示,随着睡眠时间的缩短(< 9 h)农村中老年人患可能肌少症的风险升高,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 < 0.001);对于45~<60岁中年人,相较8~ < 9 h睡眠时长,睡眠时长 < 6 h、6~ < 7 h和7~ < 8 h的中年人可能肌少症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1%(HR=1.21, 95% CI: 1.01~1.46, P=0.041)、23%(HR=1.23, 95% CI: 1.02~1.48, P=0.033)和30%(HR=1.30, 95% CI: 1.08~1.56, P=0.005);与8~ < 9 h睡眠时长相比,女性中老年人睡眠时长 < 6 h发生可能肌少症的风险增加了27%(HR=1.27, 95% CI: 1.06~1.52, P=0.010),男性中老年人睡眠时长≥9 h发生可能肌少症的风险增加了21%(HR=1.21, 95% CI: 1.01~1.46, P=0.045)。结论  中国农村中老年人的睡眠时间过短和过长均会增加可能肌少症的发生风险,并且存在年龄差异,优化睡眠时长可以预防肌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对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6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20例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六味地黄丸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1年。检测治疗前后骨转换标志物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的表达水平和腰髋部骨密度。应用SF-36量表评估,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P1NP、β-CTX及腰椎、髋部骨密度均较入组时明显改变,2组组间血清P1NP、β-CTX及腰椎、髋部骨密度的平均百分比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NP:t=-12.902,P<0.001;β-CTX:t=-3.646,P<0.001;腰椎:t=13.814,P<0.001;髋部:t=21.606,P<0.001),六味地黄丸组优于对照组。入组时,六味地黄丸组和对照组SF-36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0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