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Ⅲ/Ⅳ期胃癌的效果及对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Ⅲ/Ⅳ期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进行放化疗,其中对照组同步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近期疗效、氧化应激反应、PFS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近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SH-PX、SOD均升高,MDA均下降,且观察组GSH-PX、SOD均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PFS、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生肝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蛋白尿等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Ⅲ/Ⅳ期胃癌较单独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能有效改善近期疗效,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究内镜下放置覆膜食管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癌性梗阻成功植入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晚期食管癌癌性梗阻患者,进行内镜下放置覆膜食管支架治疗方法,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放弃内镜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支架置入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存期以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采用内镜下放置覆膜食管支架治疗的患者成功植入率为97. 33%,患者吞咽困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进行内镜下放置覆膜食管支架治疗的观察组,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 67%、89. 33%、69. 33%,放弃内镜治疗的观察组分别为53. 3%、36. 67%、23. 33%,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 <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QOL)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 <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放置覆膜食管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癌性梗阻成功植入率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近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3.
内耳性眩晕症是以耳膜迷路积水为病理学特征的内耳疾病 ,有典型的眩晕症状 ,如坐舟车 ,随体位改变时加重。伴耳鸣、渐进性听力减退 ,恶心呕吐等 ,可反复发作。笔者自1994年以来 ,应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本症 37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7例中男性 17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16~ 70岁 ;病程 <3个月者 4例 ,3~ 6个月者 8例 ,1~ 2年者 15例 ,3~ 5年者 10例。单纯性眩晕者 8例 ,伴恶心呕吐者 9例 ,伴耳鸣者8例 ,恶心呕吐与耳鸣并见者 12例 (其中听力减退者 8例 )。全部病例均经脑电图、头颅 CT等检查 ,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重度抑郁症以氟西汀联合小剂量奥氮平进行治疗所得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进行治疗的重度抑郁症患者106例,将患者通过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利用氟西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氟西汀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的临床效果以及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5%,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较明显;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有3例出现嗜睡,1例出现头晕症状,对照组患者有5例出现嗜睡,1例出现头晕症状,两组患者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存在。结论:利用氟西汀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方法对重度抑郁症进行治疗可得到较理想的临床效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能够使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虽有轻微不良反应,但对患者无严重影响,是临床上比较理想的一种治疗郁症的方法,可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
1病例资料刘某某,男性,51岁,河北张家口人。主因"腰部外伤1月余,四肢力弱伴呼吸困难1月"以"四肢力弱待查,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性大"于2011年6月13日入本院。  相似文献   
86.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一种照护方法,通过运用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治疗身体疼痛及心理和精神疾病等其他问题来干预并缓解临终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及其家属正确面对所患有的威胁生命的疾病所带来的问题"。目前舒缓治疗、缓和医疗、安宁疗护作为临终关怀的同义词更多被指代。其主要内容包括症状控制、社会心理灵性照顾、  相似文献   
87.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测量颈动脉斑块的灰阶中位数(GSM)和斑块总体积(TPV),分析GSM、TPV及二者比值(Q)与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颈动脉斑块患者107例,根据其颅脑CT和MRI检查结果,将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发生部位为同侧者66例判定为脑梗死组(A组),将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发生部位为异侧者41例判定为非脑梗死组(B组)。两组患者均行三维超声检查,应用QLAB-VPQ软件获取GSM和TPV,并计算其比值Q,分析GSM、TPV及Q值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比较GSM、TPV及Q值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和95%可信区间。结果 A、B组GSM、TPV及Q值行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644、-4.515、-4.857,P=0.032、0.043、0.00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SM的OR值为1.078(1.024~1.135),TPV的OR值为1.037(1.019~1.056),Q值的OR值为1.015(1.007~1.024)。ROC曲线显示GSM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95%可信区间0.729~0.894(P=0.000);TPV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95%可信区间0.729~0.891(P=0.000);Q值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95%可信区间0.743~0.899(P=0.000)。结论 GSM、TPV及Q值均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Q值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88.
铁缺乏及其营养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中国家估计,30%~40%的幼儿和育龄妇女缺铁。膳食中可利用铁长期不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我国儿童IDA发病率因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及膳食习惯的不同有所差异,农村可高达70%,城市也在30%左右。因其发病率高,对人体健康影响大,为保护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89.
柯萨奇病毒B组脑膜脑炎12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柯萨奇病毒B组(CVB)脑膜脑炎的流行特征、临床特点和病原学诊断。方法 对1262例CVB脑膜脑炎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各年龄组临床特征分析,同时进行血、脑脊液CVB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分离。结果 农村患儿发病占84.9%,城市发病占15.1%;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病明显高于7岁以上组;除均发热外,缺乏神经系统典型表现,惊厥占l.6%,脑膜刺激征阳性占16%,锥体束征阳性13.6%,无定位体征。伴消化道症状26%,呼吸道症状4.1%。10例转氨酶增高,44例心肌酶谱增高。72例心电图异常,10例并重症心肌炎,6例死亡。血清CVB-IgM阳性率71.9%,脑脊液CVB-IgM阳性率31%,部分病毒分离为CVB5。结论 CVB可引起儿童脑膜脑炎流行,症状不典型,表现多样,轻重悬殊,治愈率高,并重症心肌炎抢救成功率低。血、脑脊液CVB特异性抗体检测有利于早期病原学诊断。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碳氧血红蛋白在一氧化碳(CO)急性中毒家兔和大鼠体内的死后分布。方法实验大鼠和家兔通入CO致死后,取心血、体腔液和各脏器组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样品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饱和度。结果大鼠体腔液和心血中HbCO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兔肌肉与心血中HbCO含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样品与心血HbCO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CO在家兔和大鼠体内广泛分布,心、肝、脾、肺和肾HbCO含量可以作为CO中毒死因判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