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皮肤病学 | 102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21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报告1例儿童Sweet综合征。患儿男,7岁。因四肢疼痛性斑块伴间断性发热2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四肢数十个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的浸润性红斑或结节,部分红斑边缘隆起呈环状;左小腿见一10 cmx20 cm暗紫红色斑块,表面呈颗粒状,轻度水肿,浸润感明显,皮损触痛明显。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14.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62,C反应蛋白29.0 mg/L,血沉67 mm/1h。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中层轻度水肿和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壁未见纤维蛋白样坏死。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符合Sweet综合征诊断。 相似文献
132.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全身对称性角化性丘疹、结节伴瘙痒6年,于2011年11月来我院就诊。6年前患者在工厂做工接触纸箱后躯干、四肢出现对称性角化性丘疹,伴瘙痒,病情逐渐加重,皮损范围扩大。曾于当地多家医院就诊,给予口服、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瘙痒有所缓解,但每年7、8月份加重;近3年来患者在皮具厂做压膜工作后,瘙痒更为 相似文献
133.
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因右大腿暗红色斑伴疼痛14年就诊。患者出生时一切正常,但自出生后2个月左右右大腿近膝盖处出现1红色斑疹,约成人甲盖大小,随着年龄渐增大,目前约占整个右大腿的1/2。患儿经常诉局部疼痛,触碰后疼痛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4.
135.
患者女性,39岁。因头昏乏力反复发热8年加重2月.于1993年4月12日转入我院血液科。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检:贫血统,肝助下2cm;脾肋下3.5cm。实验室检查;血色素5.8g/L,血白细胞1.2×109/L,血小板48×109/L.骨髓检查提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单核细胞69.5%。 相似文献
136.
随着临床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隐球酵母菌病逐渐增多,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现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环磷酰胺后出现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病例。 相似文献
137.
心理干预对癔症流行的作用--附癔症的集体发病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5月下旬某日 ,长春市郊区某中学课间操时天气聚变 ,初二学生杨某随即感到恐惧、胸闷 ,逐渐出现抽搐发作 ,症状持续数分钟。发作过程中未见唇舌咬伤及尿便失禁 ,未经特殊治疗 ,自行缓解。与杨某关系较好的 2名同班女生也于当日相继出现与杨某相似的症状。此后 1周内 ,该班又有 5人 ( 3女 2男 )发病 ,症状均与杨某相似。由于发病学生未能得到及时恰当的诊治 ,导致发作日渐频繁 ,3周内反复发作 5 2人次 ,最多时每日发作 10人次以上。由此造成学生们的极度恐慌 ,以致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一时间 ,社会上的舆论众说纷纭 ,甚至部分… 相似文献
138.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氧浓度对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影响。方法 以厌氧、微需氧和CO2产气袋建立不同氧浓度(分别为0、8%、15%)培养条件,以大气氧浓度(21%)为正常氧浓度培养条件,以新生隐球菌标准株5株(BLS71、BLS63、ATCC32609、ATCC34874、YD53,分别为血清型A、B、C、D、AD)、临床株1株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沙氏液体培养基和含3-(N-吗啡啉)丙磺酸(MOPS)的10%沙氏液体培养基(pH 7.3)为非诱导和诱导培养基,在37 ℃下培养3 d,观察不同氧浓度培养条件下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形成及大小。结果 除菌株YD53(血清型AD)外,其余受试菌株均可形成明显的荚膜。在非诱导培养条件下,菌株BLS71、BLS63、ATCC32609和临床株在4种氧浓度培养条件下荚膜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诱导培养条件下,菌株BLS71、BLS63和临床株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荚膜厚度比其余氧浓度条件下的荚膜明显变小(P < 0.05)。结论 缺氧可能抑制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形成。
【关键词】 隐球菌,新型; 氧; 荚膜 相似文献
139.
患者女,20岁,因全身皮疹、发热伴肝功能损害20余天就诊.皮肤科检查:面部、四肢非凹陷性水肿、潮红,全身大量糠状细小脱屑,双下眼睑可见轻微红斑,上覆细小鳞屑.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1.67×109/L,丙氨酸转氨酶21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05 U/L,肌酸激酶962 U/L,乳酸脱氢酶519 U/L,肌红蛋白608 ng/ml,肌电图检查:肌源性受损.诊断为药物超敏综合征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4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肝肾功能等血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好转出院,门诊随访,至今病情无反复. 相似文献
140.
患者,男,17岁。足底、面部、左侧上臂起环形、半环形红斑3个月,无发热、咽痛、关节肿痛。皮肤组织病理:表皮中下部血管周围有境界清楚呈套袖状分布的淋巴细胞浸润。诊断:离心性环状红斑。外院误诊为体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