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5篇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消失、肢体组织营养障碍、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治疗目的是改善肢体缺血症状及挽救肢体,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和介入联合治疗,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62.
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腔内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法,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新器材、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使得更多的复杂型病变采用腔内治疗方式获得成功.当下肢股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膝下远端小动脉病变等技术难题被突破而不再是腔内治疗禁忌时,如何提高腔内治疗的远期疗效已成为我国血管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下肢急性缺血的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无脉、皮肤苍白、感觉异常等,均行彩超、MRI、CT诊断明确.在导管室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毕均行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50%者行介入治疗(包括接触性导管溶栓术、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42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无一例死亡.其中救肢成功40例,2例行截肢术,截肢平面均为膝下,截肢率4.76%.33例术后扪及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缺血症状明显改善.7例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等.结论 在导管室行手术取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能提高救肢率及远期通畅率.手术效果取决于肢体缺血时间和程度,以及对并发症的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RAS)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45例RAS患者,53支肾动脉中单纯行腔内球囊扩张术(PTA)治疗11支,行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PTA/Stent)治疗者42支,随访9~48个月,检测患者的血压与血肌酐水平,并作肾动脉彩超。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后高血压治愈者9例,改善28例,肾功能改善12例。肌纤维发育不良及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血压改善有效率均为100%,高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率65.1%(P〈0.05)。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肾动脉18支,发现再狭窄者7支。结论PTA和PTMStent治疗肾动脉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肝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型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意义.方法 对40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型BCS经彩超、CT、MR对肝静脉情况进行评估后,先经颈静脉行膈上段下腔静脉造影,观察有无肝静脉开口,再用椎动脉导管结合超滑导丝寻找肝静脉;显示肝静脉后,行肝静脉球扩、支架术.结果 40例BCS中,29例为肝静脉开口处隔膜或主干的短段闭塞,其中隔膜5例、主干短段闭塞24例,成功地对28例进行了肝静脉的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扩5例,球扩加支架23例,1例穿刺失败.另11例为肝静脉的广泛阻塞无法行肝静脉的介入治疗.随访26例,平均随访(24.0±1.3)个月,症状复发5例(19.2%),彩超见肝静脉再狭窄或闭塞6例(23%).结论 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多数肝静脉病变仅是开口处隔膜或主干的短段闭塞,采用颈静脉入路行肝静脉球扩支架的方法,可以解除肝静脉梗阻、缓解门静脉高压.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的技术问题。方法 2005年3月~2011年2月采用腔内介入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闭塞长度均≥10.0cm)患者325例(381条肢体);将其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进行比较,并对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技术成功297例,技术成功率91.4%,15例(4.6%)单纯球扩,282例同时置入支架,术前、术后A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1±0.10vs0.72±0.15,P<0.01)。出院时症状明显缓解者276例。随访206例,随访时间30天至50个月,症状复发55例,复发率26.7%,6例膝上截肢,5例膝下截肢,15例足趾截趾,保肢率88.9%;1、3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62.3%、37.2%。结论腔内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微创、安全,近期疗效确切,注意介入技巧可以提高腔内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7.
目的 为探索更佳的血管外科临床教学模式,本研究尝试将便携式超声(portable ultrasound,PUS)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应用于住院医师教学查房,研究二者结合后的教学效果。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8月,共54名住培医师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US+CBL及单纯CBL的教学方式,比较住培结束后两组的理论水平、临床能力及教学的满意度。结果 住培结束后,两组理论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测试结果显示CBL+PUS组明显高于单纯CBL组;在满意度调查中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学习效果、满意度方面,CBL+PUS组明显高于单纯CBL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US联合CBL的教学法可提升教学效率,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68.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 )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体内广泛表达的 DNA结合蛋白.在细胞内,HMGB1是促进核蛋白复合物在细胞核内组装的结构组分,具有调控DNA转录、复制、修复以及核小体形成的作用[1].在细胞外, HMGB1主要作为炎症介质存在,由损伤或坏死细胞被...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开放性四肢血管损伤的作用。方法 对 1 3例采用大隐静脉移植治疗的开放性四肢血管损伤的病例进行分析 ,并阐述大隐静脉的解剖特点、切取方法、血管吻合方法。结果 移植大隐静脉长度 1 3~ 4 5 cm,一个肢体修复血管 3~ 8条 ,伴有肢体浅静脉损伤 4例 ,修复 3例。根据吻合的血管口径不同 ,分别采用“六种”血管吻合方法。移植的血管通畅率 1 0 0 %。结论 大隐静脉能满足开放性四肢血管损伤对移植血管的要求 ,术中应重视肢体浅静脉的修复  相似文献   
70.
猪静脉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IL-1、TNF-α、P-selectin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比较猪下腔静脉 (IVC)血栓形成后第 1、4、7天内皮细胞表达IL 1、TNF α、P selectin含量的变化。方法 :取仔猪 30头 ,15头进腹结扎肾下段IVC制成血栓模型为实验组 ,5头开腹不结扎IVC为对照组。待形成血栓模型后第 1天 (A组 )、第 4天 (B组 )和第 7天 (C组 )取出结扎段静脉标本 ,以酶解法收集内皮细胞 ,采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细胞内IL 1,TNF α及P selectin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酶解法收集的内皮细胞纯度达 99.4 2 %± 0 .0 7%。TNF α在A组即有表达 ,B组达高峰 (P <0 .0 5 ) ,C组则降低 ;P selectin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 (P <0 .0 5 ) ;IL 1只在A组表达 ;上述三种炎症因子在对照组均不表达。结论 :(1)内皮细胞不仅是炎症介质的靶细胞 ,也能自主表达多种活性因子促进静脉血栓形成。 (2 )IL 1mRNA仅在血栓形成早期短暂表达 ;TNF αmRNA表达在血栓形成早期逐渐增强 ;P selectinmRNA表达在血栓形成急性期呈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