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33篇
  免费   623篇
  国内免费   221篇
耳鼻咽喉   52篇
儿科学   145篇
妇产科学   200篇
基础医学   333篇
口腔科学   183篇
临床医学   1776篇
内科学   874篇
皮肤病学   70篇
神经病学   138篇
特种医学   7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0篇
外科学   1110篇
综合类   4269篇
预防医学   1245篇
眼科学   203篇
药学   1404篇
  15篇
中国医学   1328篇
肿瘤学   231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330篇
  2022年   368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272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469篇
  2013年   438篇
  2012年   532篇
  2011年   553篇
  2010年   538篇
  2009年   917篇
  2008年   825篇
  2007年   1313篇
  2006年   2330篇
  2005年   1224篇
  2004年   292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265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224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0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评价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和结果:测定连续288例左向右分流、左心或右心梗阻性病变、法洛四联症、功能性单心室或左室功能受损患儿的(平均年龄6.0±6.4岁)血浆BNP水平,与相应年龄及性别的正常值进行比较,并与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比较分析。BNP随着左室缩短分数的减小而升高(r=-0.80,P〈0.001)。左向右分流患者的BNP升高(平均SDS为+1.64,P〈0.001),并与分流量(r=0.66)、右室收缩压(r=0.69)、平均肺动脉压(r=0.66)、肺循环阻力(r=0.59)呈正相关(P〈0.001)。但在左心或右心梗阻性病变患儿中,BNP水平和有创性压力阶差、心室肥厚程度并无相关。法洛四联症患儿的BNP无显著升高。功能性单心室患者BNP血浆水平升高(平均SDS为+1.39,P〈0.001),经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减负后无下降。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血浆BNP水平和心室功能密切相关。血浆BNP水平并不直接反映心室压力和容量负荷的程度,但反映了过负荷心室的损害。BNP正常不能排除病变,但至少说明心脏尚处于代偿状态。  相似文献   
992.
受1例胸部钝性创伤后出现心绞痛患者(无冠心病危险因素,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启发,作者检索了Medline,共发现了77例胸部钝性创伤后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但仅有1例报道有心绞痛。随后重点研究了年龄及性别分布、创伤类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及创伤与造影的时间间隔。与一般急性心肌梗死不同,胸部钝性创伤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分布不典型:82%患者低于45岁,超过60岁者只占2.5%。最常见的创伤是公路交通事故,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常受累。造影显示12例患者血管完全正常,可能与血管痉挛或再通有关;31例显示冠状动脉阻塞但无粥样病变,强烈提示创伤与冠状动脉阻塞存在因果关系。故对钝性创伤后胸痛患者应该考虑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由于创伤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为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所以溶栓治疗可能恶化病情,应首先考虑急诊PCI。具有医疗法律意义的是,轻微的损伤可能导致远期狭窄,但我们怀疑此后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993.
本文报道1例右冠状动脉充满血栓经给予华法林治疗获得成功的病例。替罗非班输注失败后长期华法林治疗成功溶解冠状动脉血栓@Boztosun B. @Gunes Y. @Kirma C. @Barutcu I. $19 m. mah. s.sok. M. Apt. No. 25/17, Kozya-tagi, Istanbul, Turkey @田雨灵  相似文献   
994.
背景:联合应用多巴酚丁胺间断注射(IDI)和胺碘酮口服可改善终末期充血性心力衰竭(CH F)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旨在评价缺血性心脏疾病(IH D)患者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患者对长期应用IDI 胺碘酮疗法的反应是否不同。方法:此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1例IH D患者(IH D组)和16例IDC患者(IDC组),这些患者尽管已接受最佳药物治疗仍存在失代偿性CH F,并在初次72h注射多巴酚丁胺治疗后停用多巴酚丁胺。入选患者被给予口服胺碘酮400m g/d,并静脉注射多巴酚丁胺每周1次,每次10μg/(kg·m in)注射8h。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及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开发一种能够利用多层(16层)CT(M SCT)客观地判断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的诊断技术,并在临床病例中将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比较。背景:M SCT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诊断方法,有望取代CAG。通常认为应用CT诊断高度钙化病灶和支架内病变较为困难。方法:分别应用M SCT和CAG对连  相似文献   
996.
如果不存在或仅有轻度的器质性冠状动脉狭窄,临床上通常应用大剂量的钙阻断剂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而该疗法对于5%~30%的此类患者无效。纳入了5例有变异型心绞痛表现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这些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对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治疗亦无反应。在冠状动脉痉挛部位成功置入了支架。术后观察结果显示,早期充分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发生。1例患者于有临床症状出现12h后才置入支架,发生了伴有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学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而其他在冠状动脉痉挛引发临床症状后立刻置入支架的患者,冠状动脉痉挛未导致心肌损伤,未发现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生化证据。  相似文献   
997.
Mejhert  M.  Kahan  T.  Persson  H.  Edner  M.  孙凯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38-38
目的:分析临床数据、心脏功能容量、左室功能及神经激素激活对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预测能力。方法:前瞻性研究中,入选年龄≥60岁、NYHA心功能Ⅱ-Ⅳ级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随访至少18个月。研究开始时,获取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血样和诺丁汉健康量表生活质量(QoL)测量数据。随访中收集死亡率和再入院率。结果:入选208例患者(其中男性58%,平均年龄76岁,射血分数34%),平均随访1122d。所有病例中,74例(36%)死亡,171例(82%)再入院。单变量分析中,再入院可由较差的QoL(169±118vs83±100,P〈0.001)、年龄(P〈0.01)、肌酐(P〈O.01)、血红蛋白(P〈0.01)和糖尿病(P〈0.1)预测;采用多变量分析发现,研究开始时的QoL是再入院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x^2=25.2,P〈0.001)。单变量分析中,死亡率与QoL相关(183±117vs142±115,P〈O.05).而在多变量分析中死亡率与传统变量(年龄、男性性别、收缩功能、BNP及血肌酐)均相关(x^2=48.9,P〈0.001)。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评价Cheatham覆膜铂金支架(CP支架)治疗主动脉缩窄(CoA)的效果。背景:在外科手术和经导管治疗CoA之后可能会出现主动脉瘤和支架断裂。覆膜支架已被用于治疗成年人腹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瘤。对患有CoA动脉瘤或有支架相关并发症病史的患者以及由于复杂CoA解剖结构或高龄而有发生并发症风险的患者,作者采用覆膜CP支架置入作为补救性治疗措施。方法:共对30例患者置入了33个覆膜CP支架;16例患者此前曾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具有复杂的CoA或CoA已接近闭锁。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8±17.5岁(极差8~65岁),体重为62±13妇(极差28~86kg)。CoA的收缩期压力阶差从术前的36±20mmHg降到术后的4±4mmHg(P〈0.0001),CoA直径从6.4±3.8mm增至17.1±3.1mm(P〈0.0001)。随访时间长达40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3~6个月进行的CT或MRI检查证实,所有支架均开放且定位良好。43%的患者减用或停用抗高血压药物。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应用肛内磁共振成像检查肛门外括约肌萎缩的方法已经建立,但应用三维肛门超声内镜对这方面尚无明确研究。该研究目的是前瞻性比较三维肛门超声内镜与肛内磁共振成像对大便失禁患的肛门外括约肌萎缩和缺损进行检查的结果。此外,作还对肛门外括约肌厚度和长度的测量技术进行了比较。材料与方法:大便失禁患接受三维肛门超声内镜与肛内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对肛门外括约肌的萎缩和缺损的肛内成像技术进行评估。三维肛门超声内镜对肛门外括约肌萎缩的评分依赖于肛门外括约肌与其反射系数的差别,而肛内磁共振成像对肛门外括约肌萎缩的评分则依赖于肌肉的数量和脂肪替代性萎缩的存在。萎缩评分分为无、中度和重度。三维肛门超声内镜通过高回波区定义缺损,肛内磁共振成像则通过括约肌环的不连续性和(或)瘢痕组织定义缺损。计算三维肛门超声内镜和肛内磁共振成像检查肛门外括约肌的萎缩和缺损的差异。此外,还比较了三维肛门超声内镜和肛内磁共振成像所测定的肛门外括约肌的厚度和长度。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已有报道认为,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比保留括约肌的经腹直肠切除术术后局部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多。该旨在比较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和保留括约肌的经腹直肠切除术患的肿瘤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9年4月至2002年4月期间,新加坡中央医院结肠直肠外科进行根治性直肠切除术的直肠癌患病历。共791例患纳入该研究。手术操作方式分为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经腹直肠切除直接吻合术和经腹直肠切除肛管吻合术。对直肠下半段和下1/3肿瘤进行常规全直肠系膜切除。前瞻性追踪不良事件,包括局部和全身复发或患病率和死亡率。结果:93例进行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12.1%),547例进行经腹直肠切除直接吻合术(71%),130例进行经腹直肠切除肛管吻合术(16.9%)。术后死亡率为2.6%,患病率为13.6%。所有患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2.5%。累计5年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5.4%、经腹直肠切除直接吻合术3.6%、经腹直肠切除肛管吻合术3.8%(P=0.73,对数秩检验)。不同术式局部复发的均因为有肛门鳞状异常增生被随访。活检证实为异常增生,且通常为多病灶发病。异常增生的分级各不相同,但其中28例患至少有1处病灶为重度异常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