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5篇 |
免费 | 136篇 |
国内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篇 |
儿科学 | 9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63篇 |
口腔科学 | 35篇 |
临床医学 | 273篇 |
内科学 | 121篇 |
皮肤病学 | 30篇 |
神经病学 | 37篇 |
特种医学 | 41篇 |
外科学 | 80篇 |
综合类 | 436篇 |
预防医学 | 203篇 |
眼科学 | 8篇 |
药学 | 152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252篇 |
肿瘤学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105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108篇 |
2012年 | 124篇 |
2011年 | 117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73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注射自体成纤维细胞除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自体成纤维细胞注射的面部除皱临床效果,探讨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取10例睑袋及上睑松弛手术切除的皮肤行体外培养,细胞数量扩增至108后注射入面部不同治疗部位皮肤的真皮深层,共注射3次,每次间隔2周。结果10例随访6~12月,各例皱纹均得到明显改善,未出现免疫排斥、肉芽肿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培养的自体成纤维细胞注射去除面部浅表皱纹,治疗过程简便、创伤微小、安全、效果确实,是一种较好地填充除皱方法。由于尚缺乏更长期的随访结果,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3.
目的介绍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治疗管理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对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的应用内容和特点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多模式镇痛、炎症控制、血液管理、早期活动、心理疏导等ERAS的研究内容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急诊、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治疗的应用实践,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费用,既保障了患者生命健康利益,又节省了医疗支出。同时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领域的研究和实施,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全程管理方案提供了依据。结论 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治疗管理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34.
目的比较三种常见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50例,男84例,女66例,年龄67~92岁,BMI 19.6~23.4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三组:全身麻醉组(GA组),腰麻-连续硬膜外麻醉组(CSEA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PCSNB组),每组50例。GA组常规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2mg/kg、舒芬太尼0.4~0.6μg/kg、罗库溴铵0.8~1.0mg/kg。插管后,持续静注丙泊酚6~8mg·kg-1·h-1。CSEA组在L2-3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1%罗哌卡因1.5ml+10%葡萄糖注射液0.2ml,硬膜外置管。PCSNB组在超声引导下于腰丛位置L3-4间隙注射0.375%罗哌卡因25ml,坐骨神经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三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手术时间。记录术后24h静脉自控镇痛(PCA)用药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肺栓塞、肺炎、肾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机械通气、术后7dPOCD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GA组比较,CSEA组和PCSNB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24hPCA用药量明显减少(P0.05),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术后肺炎和术后7dPOC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CSEA组与PCSNB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肾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机械通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为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方式的比较。腰麻-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镇痛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虽然CSEA与PCSNB之间并无差异,PCSNB对于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患者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收集近3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肺动脉高压新生儿41例,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回顾性分析了两组的临床资料与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关系。结果:早产儿组23例,足月儿组18例。早产儿组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绒毛膜羊膜炎、子痫的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的孕母妊娠期糖尿病5例(占27.8%),早产儿组孕母妊娠期糖尿病共1例(占4.3%),与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7,P=0.035)。与足月儿组相比,早产儿组的原发病以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χ2=19.158,P<0.001),容易合并肺出血(χ2=4.433,P=0.035)、颅内出血(χ2=8.715,P=0.003)。足月儿组原发疾病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χ2=10.786,P=0.001)。新生儿肺炎在两组均有较高发生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7,P>0.05)。两组之间并发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低血糖、气胸、败血症等统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治愈21例,死亡2例,足月儿组治愈15例,死亡3例,治疗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肺动脉高压的高危原发疾病是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肺出血以及孕母有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并发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的足月儿,要重视可能伴有的肺动脉高压并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肠内营养患者,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收集ICU肠内营养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根据是否发生腹泻分为腹泻组(n=31)与未腹泻组(n=149),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腹泻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80例ICU肠内营养患者中,31例发生腹泻,发生率为17.22%。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近5d内行腹部手术、低血清白蛋白水平(<25g/l)、使用抗生素超过2周、制剂的日用量≥1200ml、制剂未逐渐增量、肠内营养治疗前禁食、口服钾制剂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5d内行腹部手术、使用抗生素超过2周、制剂未逐渐增量、肠内营养治疗前禁食是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CU肠内营养患者腹泻发生率较高,近5d内行腹部手术、使用抗生素超过2周、制剂未逐渐增量、肠内营养治疗前禁食为影响腹泻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可针对危险因素予合理干预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7.
目的:验证脂肪酰胺水解酶(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FAAH)在小鼠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Cs)中的表达?方法:构建稳定的小鼠SSCs培养平台,Western blot法检测FAAH在小鼠各组织脏器和SSCs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FAAH在睾丸组织及SSCs中的定位情况?结果:Western blot结果表明FAAH在睾丸组织高表达?免疫荧光显示FAAH定位于小鼠SSCs的细胞膜并且与已知的分选标记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家族受体α1(GDNF family receptor alpha-1,GFRα1)共定位?结论:FAAH可作为一个新的SSCs分选富集的表面分子标记,为进一步研究FAAH在精子发生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肠炎清Ⅰ号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IL-8和IL-4影响.方法 将30例湿热内蕴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用肠炎清Ⅰ号加锡类散0.75 g,常规保留灌肠.对照组用锡类散0.75 g,保留灌肠.两组患者均每日口服奥沙拉秦3 g.临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电子结肠镜下黏膜病理变化、血清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DA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电子结肠镜显示治疗组黏膜炎症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IL-8水平的下降和IL-4水平的升高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肠炎清Ⅰ号合锡类散灌肠治疗UC疗效显著,下调IL-8水平和升高IL-4水平可能是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