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γ-氨基丁酸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的生化改变可能涉及多个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衡,近有报道认为γ-氨基丁酸(GABA)系统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有较多的临床研究表明GABA能药物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故有些学者预测这类药可能是较有潜力的一种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6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缓慢进展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认知功能损害为主,典型病理特征为细胞外老年斑(SPs)和细胞内神经元纤  相似文献   
63.
利培酮对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收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34例,给予抗抑郁剂与小剂量利培酮合并治疗4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并用副反应量表(TESS)观察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五经色胺(5—HT)浓度。结果:治疗1周末时,HAMD减分率显示有5.9%患者(2例)临床痊愈或显著有效,32.4%的患者(11例)进步;4周末时,临床痊愈或显著有效为50.0%(17例),20.6%(7例)进步。副反应较轻。治疗前后血小板5—HT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抗抑郁剂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洽性抑郁症可能是较安全可行的方法之一,起效较快,但疗效与血小板5—HT浓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64.
帕罗西汀片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2种国产盐酸帕罗西汀片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自身交叉试验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顿服40mg盐酸帕罗西汀片后,在规定时间内采血。以HPLC法测定血清药物浓度;以3P87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评价2种国产帕罗西汀片之间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5.3±2.0)、(5.5±2.0)h;cmax分别为(31.0±12.1)(、30.2±12.3)μg.L-1;AUC0→t分别为(727.9±306.6)、(719.8±316.7)μg.h.L-1;T1/2分别为(19.7±7.3)(、19.2±7.0)h。2制剂间参数比较,P>0.05,受试制剂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80±16.99)%。结论2种帕罗西汀片剂为生物等效制剂。  相似文献   
65.
病例:男,64岁。一年来脐溢液,压挤腹部时能线状喷出。查体除见脐有极小瘘口外,余无异常。初诊:脐尿管闭合不全。先后两次浅表手术治疗均失败。随后经瘘管造影发现此瘘管通向左肝叶,左半肝有一约6×8cm大小的多房性囊肿。手术探查证实为肝囊肿伴脐痿,术中发现瘘管直径0.7cm,经直径1.2cm的肝圆韧带通向肝脏。本例教训:对于脐瘘的诊疗不可简单化,一定要经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及其与症状、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74例入组前1个月内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给予单一的抗精神病药治疗4周,检测其治疗前后的血清BDNF浓度,并与来自体检人群的153名正常对照作比较;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定患者组治疗前后的执行功能,并与另89名正常对照比较;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 治疗前患者组血清BDNF浓度低于对照组[(20.64±6.32) ng/mL vs (23.72±5.61) ng/mL,P<0.01];治疗后BDNF浓度升高(t=-2.48,P=0.02)且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SS总分下降 (t=21.13,P<0.01),WCST成绩虽有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完成分类数仍较少,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及非持续错误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组的BDNF浓度、WCST及PANSS总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的BDNF浓度降低,认知功能受损,治疗后症状改善,认知功能与BDNF浓度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躁狂发作的关系。方法采用全面临床访谈结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Ⅰ/P)进行评估,入选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患者28例(病例组),均给予锂盐联合喹硫平治疗;另选性别构成与年龄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对照组和病例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末的血浆BDNF的质量浓度,分析病例组血浆BDNF水平与Young躁狂量表(Y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周末的血浆BDNF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第2、4周末的血浆BDNF质量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治疗前、治疗后第2、8周末的血浆BDNF水平与YMRS评分无相关性(P>0.05),治疗后第4周末血浆BDNF水平与YMR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50,P<0.05)。结论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的疾病状态与血浆BDNF水平的变化缺乏一致性,有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目的 通过大样本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建立利培酮的正常范围参考值,探索其部分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利培酮治疗2周以上的住院病例的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电化学方法测定所得的利培酮和其代谢产物9-羟利培酮(9-OH-RSP)浓度数据,共3670例,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结果 18~60岁组女性9-OH-RSP...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建立大样本喹硫平血药浓度临床参考值范围,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口服喹硫平治疗2周以上的住院病例(2 246例)血样,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技术测定样本喹硫平血药浓度,采用SPSS17.0软件对部分因素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药浓度数据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性别间的喹硫平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阿立哌唑、奥氮平、利培酮、氯丙嗪和氯氮甲等常见抗精神病药物联用时,喹硫平血药浓度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口服剂量是喹硫甲血药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总样本喹硫平血药浓度的临床参考值范围为(32.0~525.5) ng/mL.结论 常规剂量下喹硫平血药浓度临床参考值范围为(32.0~525.5) ng/mL,且血药浓度与剂量有一定关联,而年龄、性别以及联合用药等因素的影响尚需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外周血mRNA表达和血清蛋白水平与双相障碍、双相躁狂和双相抑郁的关系.方法 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并比较双相障碍组(61例)、双相躁狂组(29例)、双相抑郁组(32例)和对照组(61名)外周血白细胞BDNF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应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Young氏躁狂量表(YMRS)评定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躁狂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蛋白浓度与HAMD17和YMRS评分的关系.结果 (1)双相障碍组BDNF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0.0077±0.0019)较对照组(0.0096±0.0028)下降(t=-3.74,P<0.01);双相躁狂组(0.0081±0.0023)、双相抑郁组(0.0073±0.0024)与对照组3组间BDNF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P<0.01),且双相躁狂组和双相抑郁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双相障碍组BDNF血清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t=-2.90,P<0.01);双相躁狂组、双相抑郁组与对照组3组间BDNF血清蛋白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P<0.05);双相躁狂组和双相抑郁组BDNF血清蛋白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双相躁狂组与双相抑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双相躁狂组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蛋白浓度与YMRS评分未见相关(P>0.05),双相抑郁组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蛋白浓度与HAMD17评分未见相关(P>0.05).结论 双相障碍与BDNF水平下调可能相关,这种下降贯穿于躁狂相和抑郁相,而且BDNF的变化不会因双相障碍患者极性的变化而处于两极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