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9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5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63篇 |
内科学 | 4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3篇 |
综合类 | 110篇 |
预防医学 | 43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65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F344大鼠的股骨和胫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然后注射到心力衰竭模型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为6.2%,明显低于假细胞移植组12.5%(P<0.01);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心功能测定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心率(HR)、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VSP、HR、LV±dp/dtmax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LVDP明显降低(P<0.01);与假移植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HR、LV±dp/dtmax仍有明显下降(P<0.01),而LVDP明显升高(P<0.01)。结论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分泌期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可行性。方法随机将35例弥漫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分为两组,A组20例为观察组,于分泌早期或分泌中期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B组15例作为对照组,于增殖期行UAE。观察两组病人UAE前及UAE后3、6、12个月月经量、痛经程度评分、血红蛋白含量、CA125及子宫体积、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的变化及两组的副作用情况。结果两组病人UAE后,月经量、痛经程度评分、子宫体积、PI、RI于UAE后3个月开始显著下降(P〈0.05~P〈0.01),月经量、痛经程度评分、H、RI于UAE后6个月下降最显著(P〈0.05);血红蛋白含量、CA125和子宫体积于UAE后12个月缩小最显著(P〈0.05);A、B两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20例UAE后全部有阴道出血,B组无阴道出血病人。结论分泌期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效果显著,可延长手术时机,但易引起月经提前来潮。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经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的苯丙酮尿症患者血清中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变化,及与正常人群的区别。方法:实验于2005-12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完成。选择山西省妇幼保健院提供的10例苯丙酮尿症患者为实验对象。年龄8个月~10岁,均为男性。根据新生儿疾病筛查方法,婴儿出生72h取足跟部血,发现血液苯丙氨酸浓度>120μmol/L时,诊断为苯丙酮尿症。均无并发症和其他基础疾病。由院方告之家长同意后取血。体质量均正常。治疗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分别采用国产低(无)苯丙氨酸蛋白质、低(无)苯丙氨酸配方奶粉、低(无)苯丙氨酸的特殊营养食品,来控制苯丙氨酸的摄入量。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清氨基酸测定。结果:10例患者的测试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10例患者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的患者其苯丙氨酸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未达到正常值但在理想范围之内,酪氨酸正常或上升,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高于治疗前,但仍低于正常值[苯丙氨酸:正常值:(0.07±0.00)mmol/L,治疗前:(1.56±1.51)mmol/L,治疗后:(0.09±0.16)mmol/L;酪氨酸:正常值:(0.06±0.02)mmol/L,治疗前:(0.22±0.06)mmol/L,治疗后:(0.08±0.04)mmol/L;支、芳比值:正常值:>3.00±0.06,治疗前:0.47±0.21,治疗后:1.44±0.24,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结论:经治疗后的苯丙酮尿症患者血清氨基酸水平有明显改变。提示氨基酸代谢异常征,当其做为病因的主要氨基酸达到理想水平后,其余氨基酸的比例与正常值的比较,是否是此类疾病所特有的,与其他疾患的关联性以及其临床意义,应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或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水平下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七氟醚复合麻醉组(S组)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组(P组),每组20例。七氟醚或丙泊酚联合芬太尼诱导,七氟醚或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PET CO250 mmHg 15 min(T1)、PET CO235 mmHg 15 min(T2)、PET CO225 mmHg 15 min(T3)及手术结束(T4)时点记录脑血流量(CBF)、颅内压(ICP)和阻力指数(RI)和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结果】无论是S组还是 P组,高碳酸血症(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正常值30~45mmHg< PaCO2<80~100mmHg)T1时,对比T0,Vm、Vs和Vd都是增加的(P<0.01),而低碳酸血症(PaCO2低于正常值35~45mmHg的)T3时又显著降低(P<0.01),此降低则以P组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从高碳酸血症恢复到PET CO235 mmHg的正常碳酸水平时,S组的Vm和Vd恢复到T0水平,但P组却已显著下降到低于T0值水平,并显著低于S组( P<0.01)。在T4时点,P组的Vm、Vs及Vd仍显著低于T0值(P<0.05),而S组则恢复到 T0水平(P>0.05)。【结论】无论丙泊酚还是七氟醚都无法削弱高碳酸血症导致的脑血管张力降低和脑血流增加,也不能避免低碳酸症导致的脑血管张力增加和脑血流减少。但七氟醚麻醉时对低碳酸血症所致的脑血管张力增加和脑血流减少要比丙泊酚麻醉时弱得多。 相似文献
86.
背景:DMEM和RPMI-1640是两种最常用的商品化培养基,二者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尚未见直接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两种常用培养基对人肝癌BEL-7402与HepG-2细胞系体外生长和增殖效果的影响,从中选择更适合的培养基.方法:分别应用高糖DMEM与RPMI-1640完全培养液培养BEL-7402和HepG-2细胞,于培养的0,24,48,72,96,120 h用酸性磷酸酶检测法测定细胞生长和增殖速率,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果与结论:结果发现BEL-7402和HepG-2细胞在RPMI-1640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速率均明显高于DMEM培养基 (P < 0.01).镜下观察证实细胞在RPMI-1640培养基中的黏附和伸展状态更好.因此,建议首选RPMI-1640培养基进行肿瘤细胞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ICU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1~12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ICU所有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8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占19.7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00%;分离革兰阴性菌135株(占72.19%),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3.59%、46.15%,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7.91%、32.56%,30.23%;分离出真菌15株(占8.02%),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结论定期检测ICU病原菌的分布种类和耐药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
哮喘患者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23的表达与IgE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哮喘的发病机制,探讨哮喘患者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23的表达及与血清IgE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2例典型哮喘、18例咳嗽变异型哮喘、2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20例肺炎和25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阳性、CD23阳性、CD23和CD19双阳性细胞(CD19+、CD23+、CD19+/CD23+)的百分率,同时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gE水平,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典型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CD19+/CD23+的百分率和血清IgE分别为(13.56±5.87)%、(26.56±7.61)%、(12.86±5.01)%、(12.67±7.56)μmol/L和(13.10±5.15)%、(24.66±8.15)%、(12.10±4.97)%、(9.45±4.16)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95±3.65)%、(14.92±3.02)%、(6.82±2.95)%、(3.10±1.68)μmol/L和肺炎组(P<0.01),CD19+、CD23+、CD19+/CD23+与血清IgE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喘息性支气管Ⅰ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CD19+/CD23+及血清IgE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肺炎组及喘息性支气管炎Ⅱ组,喘息性支气管炎Ⅱ组的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和肺炎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淋巴细胞CD23的表达和血清IgE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两者密切相关.部分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理与哮喘相同.测定淋巴细胞CD23的表达对于早期判断喘息性支气管炎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9.
背景:缺氧可以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起作用的.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 RNA干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34、CD44、CD90表达.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四组:常氧对照组(无干预因素)、缺氧组(缺氧24 h)、脂质体对照组(转染空载脂质体后缺氧24 h)、RNA干扰组(转染脂质体介导的RNA干扰序列后缺氧24 h).RT-PCR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骨髓间允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同常氧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增高(P<0.05);同脂质体对照组比较,RNA干扰组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证实了缺氧条件可以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表达增加,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可以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表达减少,缺氧诱导因子1α很可能是干细胞移植细胞因子分泌的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90.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等,并能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参与组织修复。因此,BMMSCs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并取得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其到底是怎么归巢到靶器官,仍不是很清楚。本文就BMMSCs归巢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