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54篇
中国医学   46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01.
老鼠簕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国内外有关老鼠簕属植物研究的概况,包括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民间应用等。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南海海绵正丁醇部分中的核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季宇彬  王禹  林文翰 《中草药》2004,35(11):1211-1213
目的 对中国南海产海绵Cinachurella australiensis的正丁醇部分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为合理开发海洋药物资源,更好地利用海洋生物体内具有强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从而开发出适用于人体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波谱分析技术,并结合文献对照,对所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2-甲基-6-氨基嘌呤脱氧核苷[2-methyl-6-amino-9-(2-deoxy—β-D—ribofuranosyl)-purine,Ⅰ]、6-氨基嘌呤脱氧核苷(2′-deoxyadenosne,Ⅱ)、6-氨基嘌呤核苷(6-amino-9-β-D—ribofuranosyl-9H—punne,Ⅲ)、尿嘧啶(uracill,Ⅳ)、胸腺嘧啶(thymine,Ⅴ)、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hymidine,Ⅵ)、尿嘧啶脱氧核苷[1-(2-deoxy-β-D—ribofuranosyl)uracil,Ⅶ]。结论 对中国南海海绵正丁醇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报道,系统地分离出了2大类核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叶子部位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并对照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1个苯丙素和萘醌类化合物,包括3个新化合物,分别是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ferulic acid ether (1),marinnone A (16)和marinnone B (17);18个已知物,分别是threo-guaiacylglycerol-β-ferulic acid ether (2),eleutheroside E2 (3),(+)-lirioresinol A (4),dihydroxymethyl-bis (3, 5-dimethoxy-4-hydroxyphenyl) tetrahydrofuran-9-O-β-glucopyranoside (5),(+)-lyonire 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 (6),(-)-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 (7),epi-pinoresinol (8),leucoseceptoside A (9),jionoside C (10), salsaside A (11),ilicifolioside A (12),acteoside (13),isoacteoside (14),ethyl ferulate (15),avicennone D (18),avicenone E (19),avicennol C (20), stenocarpoquinone B (21),其中化合物1和2互为差向异构体,16和17互为同分异构体。结论:化合物1,16,17为新化合物,13个已知化合物2~12,14,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04.
南海红树内生真菌#HA-094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南海红树水黄皮根内真菌#HA-094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各种色谱方法从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这5个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分别确定为3-Ethylindole(Ⅰ),3- Indolylcarbinol(Ⅱ),1H-Indole-3-aldehyde(Ⅲ),3-Carboxyindole(Ⅳ),Indolyl-3-acetic acid methyl ester(Ⅴ),化合物Ⅰ,Ⅴ系首次从该菌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13-(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三烷酸(1)、(S)-11-(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一烷酸(2)、羟基二氢博伏内酯(3);1个嘌呤类化合物,鉴定为1,3-二甲基黄嘌呤(4);7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孕甾-20-烯-3-酮(5)、孕甾-1,4,20-三烯-3-酮(6)、3β-羟基-孕甾-20-烯(7)、3β-羟基-孕甾-5,20-二烯(8)、20-羟基-孕甾-1,4-二烯-3-酮(9)、20-羟基-孕甾-1-烯-3-酮(10)、17β-羟基-雄甾-1-烯-3-酮(11)。结论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是首次从该属软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而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甾体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6.
豨莶草活性部位抗风湿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明豨莶草抗风湿作用机理。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模型。观察豨莶草活性部位对AA大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白细胞介素一1(IL-1)、白细胞介素一2(IL一2)活性的影响,并同时观察AA大鼠踝关节病理切片,以及豨莶草的镇痛作用。结果:豨莶草可减轻AA大鼠踝关节炎症等病理反应;有较好的镇痛作用,镇痛率为65%。豨莶草可增强AA大鼠T细胞的增殖功能,促进IL-2的活性,抑制IL-1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结论:豨荃草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局部病理反应而达到抗风湿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对南海软珊瑚Sarcophyton sp.中的西松烷二萜类成份进行研究,从发现具有新颖结构的次生代谢产物。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分离得到1个新的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命名为Sarcophyolide A(1),和一个已知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7α,8β-dihydroxydeepoxysarcophine(2)。利用现代波谱确定新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研-13-(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三烷酸(1)、(S)-11-(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一烷酸(2)、羟基二氢博伏内酯(3);1个嘌呤类化合物,鉴定为1,3-二甲基黄嘌呤(4);7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孕甾-20-烯-3-酮(5)、孕甾-1,4,20-三烯-3-酮(6)、3β-羟基-孕甾-20-烯(7)、3p-羟基-孕甾-5,20-二烯(8)、20-羟基-孕甾-1,4-二烯-3-酮(9)、20-羟基-孕甾-1-烯-3-酮(10)、1713-羟基一雄甾-1-烯-3-酮(11)。结论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是首次从该属软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而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甾体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红树林植物老鼠筋Acanthus ilicifolius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甜菜碱(1),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1→2)-O-β-D-吡喃葡萄糖苷(2),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3),类叶升麻苷(4),异类叶升麻苷(5),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6),香草酸(7)。结论:1,3,6和7为首次从老鼠鳓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的化学成分。方法:色谱方法进行分离,波谱方法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白桦脂酸,羽扇豆醇,羽扇豆酮,豆甾-5-烯-3β,7α-二醇,β-香树脂正十六酸酯,大黄素甲醚。结论: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