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25篇
  免费   2279篇
  国内免费   1593篇
耳鼻咽喉   294篇
儿科学   373篇
妇产科学   447篇
基础医学   1917篇
口腔科学   633篇
临床医学   5955篇
内科学   3521篇
皮肤病学   505篇
神经病学   859篇
特种医学   15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3262篇
综合类   13110篇
预防医学   5005篇
眼科学   410篇
药学   5382篇
  69篇
中国医学   5584篇
肿瘤学   1196篇
  2024年   277篇
  2023年   925篇
  2022年   1113篇
  2021年   872篇
  2020年   826篇
  2019年   924篇
  2018年   984篇
  2017年   631篇
  2016年   788篇
  2015年   840篇
  2014年   2227篇
  2013年   1756篇
  2012年   2056篇
  2011年   2303篇
  2010年   2238篇
  2009年   2169篇
  2008年   1970篇
  2007年   2062篇
  2006年   2117篇
  2005年   2239篇
  2004年   2081篇
  2003年   1880篇
  2002年   1505篇
  2001年   1619篇
  2000年   1521篇
  1999年   1439篇
  1998年   1192篇
  1997年   1246篇
  1996年   1192篇
  1995年   1165篇
  1994年   987篇
  1993年   772篇
  1992年   675篇
  1991年   625篇
  1990年   550篇
  1989年   453篇
  1988年   278篇
  1987年   241篇
  1986年   179篇
  1985年   218篇
  1984年   210篇
  1983年   165篇
  1982年   140篇
  1981年   110篇
  1980年   83篇
  1979年   57篇
  1978年   38篇
  1965年   16篇
  1964年   15篇
  1959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组(D组)、伊贝沙坦治疗组(I组).糖尿病大鼠模型经单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成.所有大鼠均给以普通饲料喂养,I组大鼠每天以伊贝沙坦15mg·kg-1·d-1灌胃,C组和D组大鼠每天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12周末,测体重及血糖,处死大鼠后取骨,应用显微镜观察骨组织显微结构和进行骨组织形态密度计量学分析,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定大鼠股骨骨密度(BMD),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骨组织OPG mRNA及RANKL mRNA的表达.结果 12周末,D组和I组大鼠骨组织光镜下均出现骨质疏松表现,I组骨质疏松程度比D组轻.骨组织定量分析显示,MTVT在D组及I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1),MTPS在D组及I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1).I组与D组大鼠骨组织相比,MTPT显著增加及MTPS显著降低(P<0.01).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与C组大鼠比较,D组和I组大鼠骨组织BMD值显著降低(P<0.01);而I组大鼠骨组织BMD值又较D组显著增加(P<0.01).骨组织RT-PCR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D组和I组大鼠骨组织中OPG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ANKL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I组大鼠骨组织中OPG mRNA的表达则明显高于D组(P<0.01).而RANKL mRNA在I组和D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伊贝沙坦可使糖尿病大鼠骨组织降低的OPG mRNA表达水平得以部分恢复,上调OPG/RANKL比值,这可能与伊贝沙坦的改善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2.
近年,我们用头皮冠状、半冠状切口施行面中部骨折手术10例,男8例,女2例, 17~44岁,平均35岁,单纯性颧弓骨折1例,颧骨、颧弓合并眶外缘骨折3例,颧骨、颧弓伴上颌骨骨折6例,2例采用双侧冠状切口,8例采用半冠状切口,加用附加切口6例.麻醉采用鼻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以能在术中检查咬牙合关系及进行牙弓夹板栓结.将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注射在切口区,以减少术中出血,冠状切口自一侧耳屏前上端经颅顶连线切开至对侧耳屏前,距发际后2~3cm,切口最低位于耳垂平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骨膜,沿骨面及颞浅筋膜浅层表面剥离,下翻头皮瓣,分离至颧弓上约2cm时切开颞浅筋膜浅层,继续向下分离至颧弓,同时在眶下缘外侧切开额骨骨膜,在骨膜下分离,暴露眶外侧壁.颧骨、上颌骨骨折,眶下缘骨折也可经附加的口内切口和睑缘下切口暴露骨折断端复位打孔,用小型或微型钛板或钢丝固定.对陈旧性骨折用锯将骨折片断离后移动复位固定,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头帽加压,术后10d拆线.10例患者不仅恢复了面容及咬牙合功能,而且面部无明显可见瘢痕, 1例感头皮顶区麻木;1例缝线感染,延期愈合;余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3.
114.
糖尿病的主要危险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这些并发症常累及视网膜、肾脏、神经、心脏等器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尽可能地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不同性别之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情况的研究,目前文献报道还不多。为了探讨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性别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所收治的592例2型糖尿病并发症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5.
目的:介绍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方法,探讨其适应证。方法:男451例,女225例,年龄2月-4岁,病程3小时-5天,其中473例采用B超引导下灌筒灌肠法诊治,207例采用B超引导下手控加压灌肠及诊治。结果:B超确诊率为99.55%,复位成功率为94.1%,40例失败。结论:B超引导下灌筒或手控加压灌肠诊治技术准确率高,并发症少,使用安全,简单易推广,适应征宽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冗长症的诊断与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成人结肠冗长症的临床资料,并作了随访观察。结果:32例患者(75.7%)有顽固性便秘,18例患者(42.9%)存在反复不完全肠梗阻,16例患者(38.1%)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以便秘为主。39例经X线钡剂灌肠透视确诊。急诊手术3例,择期手术39例。41例(97.6%)病理检查于镜下可见典型改变。42例均行不同长度的肠段切除,4例加行乙状结肠固定术。术后随访率为83.3%(35/42),28例症状消失,4例仍有症状,保守治疗有效果,3例再次手术,术后症状消失。结论:典型的病史和X线钡剂灌肠可确诊成人结肠冗长症,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终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7.
例1男,31岁。主因乏力1个月,发热伴咳嗽1周入院。体检:T40℃,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及淤斑,两侧颌下、左侧锁骨上及左侧腋下各触及一0.5~1.0cm3肿大淋巴结,质地中等,无触痛,胸骨中下段压痛,心、肺未查及异常,肝未触及,脾于肋下2cm,质地中等,无触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3×109/L,Hb68g/L,PLT96×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单核细胞高度增生,以原始单核细胞为主(占81.5%),细胞胞体大,形态不规则,核形不规则,呈椭圆形,扭曲、折叠,核染色质较疏松,部分细胞核仁1~2个,细胞质量丰富,呈灰蓝色,含有少量细小的紫…  相似文献   
118.
老年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人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15例,中度狭窄组32例,重度狭窄组33例;另外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0例做对照。采用重氮苯磺酸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并对胆红素与各因素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显著负相关关系(r=-0.26,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低血清胆红素可能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9.
神经节苷脂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院1997年11月至2003年5月收治DAI患者31例,笔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神经节苷脂对DAI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0.
脑死亡     
<正> 以往人们认为:只要一个人的呼吸心跳停止了他也就死亡了。但自古到今许多“死人”复活的事例时有传闻。1920年Cushing 氏报道了1例自动呼吸已完全停止的颅内肿瘤患者,借助人工呼吸使心脏又持续跳动23小时之久,此事当时使世界为之注目。于是“呼吸心跳停止人体就必然死亡”的传统观念遂开始被人怀疑。近年来随着低温麻醉、复苏术、器官移植术等临床医学的迅猛发展,促使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不断得以更新。通过对大量临床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呼吸心跳停止并不表明人体必然死亡,反之一些借助人工方法维持呼吸心跳的病人最终却难免一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